译者(Wittt)注:“上帝已死”,那么出现了能驾驭虚无的“超人”吗?我觉得“上帝未死”,他依然是人类抵抗虚无的精神堡垒。面对无尽的虚无,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堡垒,至少我特别需要。
“上帝已死!”德语中是Gott ist tot!这是与哲学家尼采(Nietzsche)联系最密切的命题。然而,尼采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命题的人。德国作家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尼采很钦佩他)首先提出了这个命题。但尼采作为哲学家的使命是回应“上帝已死”这个命题所描述的剧烈的文化转变。
这个短语最早出现在《The Gay Science》(1882年)第三卷的开头。尼采讲述了一个疯子的故事,开头是:
“你们没听说过那个疯子吗?他在晴朗的清晨点亮了一盏灯笼,跑到市场上,不停地喊着:“我在寻找上帝!我在寻找上帝!”——当时周围站着许多不信上帝的人,他引起了一阵大笑。他迷路了吗?一个人问道。他像个孩子一样迷路了吗?另一个人问道。还是他在躲藏?他害怕我们吗?他出海了吗?移民了吗?——他们就这样大喊大叫,哈哈大笑。
疯子跳到他们中间,用眼睛盯着他们。他大喊:“上帝在哪儿?” “我会告诉你。我们杀了他——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但我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怎么能把大海喝光?谁给了我们海绵,让我们抹去整个地平线?当我们把地球从太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我们在做什么?它现在在向哪里移动?我们在向哪里移动?远离所有的太阳?我们不是一直在不断地坠落吗?向后、向侧、向前,向四面八方?还有上或下吗?我们不是迷失了方向,仿佛穿越了一片无限的虚无吗?我们感觉不到虚空的气息吗?天气不是变得更冷了吗?夜晚不是在不断地向我们逼近吗?我们早上不需要点灯笼吗?我们还没有听到埋葬上帝的掘墓人的声音吗?我们还没有闻到神圣腐烂的味道吗?神也会腐烂。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我们杀死了他。”
疯子继续说
“从来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事迹;无论谁在我们之后出生——为了这一行为,他将属于一个比迄今为止所有历史都更高的历史。”面对人们的不理解,他总结道:
“我来得太早了……这一重大事件仍在进行中,仍在徘徊;它还没有传到人们的耳朵里。闪电和雷声需要时间;星光需要时间;事迹虽然已经完成,但仍然需要时间才能被看到和听到。这一事迹离他们比大多数遥远的星星还要遥远——然而他们自己已经做到了。”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上帝已死”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上帝,按定义,是永恒的、全能的。他不是那种会死的存在。那么说上帝“已死”是什么意思呢?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理解。
宗教如何在我们的文化中失去地位
最明显、最重要的含义很简单:在西方文明中,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正在不可逆转地衰落。它正在失去或已经失去了过去两千年来占据的中心地位。这在每个领域都是如此:政治、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音乐、教育、日常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内在精神生活。
有人可能会反对,但可以肯定的是,全世界,包括西方,仍有数百万人仍然虔诚地信教。这无疑是事实,但尼采并不否认。他指出了这种持续衰落的趋势,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趋势。但这种趋势是不可否认的。
过去,宗教是我们文化的核心。最伟大的音乐,如巴赫的《Mass in B Minor》,灵感来自宗教。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如列奥纳多·达芬奇的《Last Supper》,通常都以宗教为主题。哥白尼、笛卡尔和牛顿等科学家都是虔诚的宗教人士。上帝的概念在阿奎那、笛卡尔、贝克莱和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思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整个教育体系都由教会管理。绝大多数人受洗、结婚、葬礼都是由教堂安排,而且他们一生中都在定期参加教堂活动。
如今,这些都不再是事实。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教堂的出席人数已跌至个位数。如今许多人更喜欢在出生、结婚和死亡时举行世俗仪式。而在知识分子(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中,宗教信仰几乎不在他们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什么导致了上帝之死?
因此,这是尼采认为上帝已死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的文化正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原因并不难理解。始于16世纪的科学革命(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很快提供了一种理解自然现象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明显优于通过参考宗教原则或经文来理解自然。这种趋势随着18世纪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而势不可挡,启蒙运动巩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理性和证据而不是经文或传统应该成为我们信仰的基础。再加上19世纪的工业化,科学释放出的技术力量日益强大,也让人们感觉到对自然有了更大的控制力。人们不再觉得受不可理解的力量摆布,这也在削弱宗教信仰方面发挥了作用。
“上帝已死”的进一步含义
尼采在《The Gay Science》的其他部分明确指出,他关于上帝已死的主张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主张。在他看来,我们默认的思维方式中很多都带有我们未意识到的宗教元素。例如,我们很容易谈论自然,好像它有目的。或者,如果我们说宇宙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这个比喻就带有微妙的含义,即这台机器是经过设计的。也许最根本的是我们假设存在客观真理。我们这样说的意思类似于从“上帝的视角”描述世界的方式——这种视角不仅是众多视角之一,而且是唯一真实的视角。然而,对尼采来说,所有知识都必须来自有限的视角(a limited perspective)。
“上帝已死”的含义
几千年来,上帝(或众神)的观念一直是我们思考世界的支柱。它作为道德的基础尤为重要。我们遵循的道德原则(不杀人、不偷盗、帮助有需要的人等)背后都有宗教的权威。宗教为遵守这些规则提供了动机,因为它告诉我们,善举会得到奖励,恶行会受到惩罚。当上帝死后会发生什么?
尼采似乎认为,人们的第一反应将是困惑和恐慌。上述《疯子》一节中充满了可怕的问题。陷入混乱被视为一种可能性。但尼采认为上帝之死既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构建新“价值观”(table of values)的机会,它将表达对这个世界和今生的全新热爱。因为尼采对基督教的主要反对之一是,基督教认为今生只是为来世做准备,它贬低了生命本身。因此,在第三卷表达了巨大的焦虑之后,《The Gay Science》第四卷是对生命肯定的光辉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