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纸。纸和纸质用品同样是孩子们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绘画使用白纸或彩纸,餐后使用餐巾纸等,对纸的种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认识;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各种纸的认知经验,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讨论、寻找身边的纸等活动,让幼儿更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了解到生活中常见的纸和纸的软硬以及用处。在孩子们对“纸”产生了探究欲望后,我们开启了一场关于“纸”的探索之旅。一起出发吧!
【小科普】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自古以来都是把字写在或刻在竹片上,再编成册,那种用来写字的丝绸叫做纸。丝绸很贵而竹简又太笨重,并且不便于人们使用。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劳动人民在继承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
很久以前,地球上是没有纸的,人们先是在兽类的骨头上刻字,于是有了甲骨文。后来人们发明了竹简,在上面记录事情。直到蔡伦的出现,人类社会在造纸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改进。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通过一系列步骤进行了造纸,这是人类文明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华民族伟大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首。
造
纸
术
小调查:“找找身边的纸”
造
纸
术
教师的思考
《纲要》中指出:“自然的、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对这些事物的探究能激发幼儿喜欢探究的热情。”孩子们对造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也对纸的制造有了一定的概念,这些前期经验激发了孩子们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需求,教师应该支持孩子们动手动脑、大胆探究。
抱着疑惑,我们一起查阅了相关视频与绘本,了解了纸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知道了古法造纸的步骤与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孩子们还学习了纸的种类和作用,对“纸”有了更全面、丰富的认识。
造纸需要哪些材料呢?造纸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需要的材料
制作的步骤
孩子们通过小组的形式绘画造纸所需要的材料和造纸流程图。通过绘画可视化的流程图,大家对造纸的流程及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梳理,也有了一个经验再现的过程。
1
分 离
纸浆撕碎,为其兑水,让纸浆充分浸泡并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2
打 浆
勺子舀入纸浆,再用搅拌器搅拌,直到纸浆与水完全融合。
3
抄 造
将抄纸框倾斜,慢慢放进纸浆中进行抄纸。
4
干 燥
最后将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成为纸张。
教师思考
在“造纸之旅”初体验中让孩子沉浸在自由探索的乐趣中,每道工序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孩子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造纸复杂的过程,开阔了视野,在学习、探索中得到了成长。
我们还可以造出不一样的纸吗?
我们一起造出有味道的纸吧!
我知道蔬菜和水果可以捣碎出不一样的颜色~
那我们去种植园看一看吧!
造
纸
术
1
初识土豆叶
哇~种植地长出好多土豆叶还开了土豆花
2
探秘土豆叶
3
再造土豆叶
教师思考
尝试用废旧纸张进行造纸环节,孩子们亲身实践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解决。孩子们突发奇想要造有味道的纸,追随孩子的脚步,我们一起再讨论、再操作。最后真的造出有味道的纸,从孩子们喜悦的表情中,让我不禁感叹每个孩子独特的想法和创意是多么难能可贵。
幼儿收获
1.通过开展纸的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兴趣,体现了项目的游戏化。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薄薄的纸,软软的纸,是我们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它是文化的载体,孩子们不断观察、操作、发现、探索,在和纸的亲密接触中不断成长。在造纸活动中,孩子们不但体会到了造纸的乐趣,也更加懂得一张纸从原料到成品是何等不容易,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孩子们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在尝试用废旧纸张进行造纸环节,孩子们亲身实践发现问题,遇到问题能够及时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经验进行解决。
2.孩子们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积累探索的方法,在探究中得到了成长。从了解纸的由来,到各种实践中亲身体验,在了解造纸术的操作步骤、感受科学实验乐趣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获得了关于纸的经验,感受到了造纸术的独特魅力。我们伴随着孩子的兴趣一起行走在有“土豆”味的纸间,不仅珍藏了大自然的色彩,感受到了植物世界的魅力,而且还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一次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积累探索的方法,在探究中获得了成长。探究的过程提升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发展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收获
1.从摘叶到有味道的“土豆”纸,我们紧跟着孩子们的步伐,在不断的探索中,慢慢把土豆叶变成了有味道的纸,并在纸上创作出一个个平凡却动人小故事。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造纸经验后我们制作出了美丽的“土豆”纸。在探秘大自然创造“纸”艺术活动中,我们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的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经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园活动的相互融合,一方面能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幼儿的艺术创造,使非遗文化还原于生活,还原于生活经验。
2.在班本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给予孩子们支持和鼓励。在项目活动中,做到了项目真正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从孩子当下的兴趣需要出发,由小及大,形成连续、灵活、渗透的呼应课程,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激发了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学习和成长的热情。
—END—
撰稿:王靓
编辑:王靓
初审:何欣柔
复审:刘飞凤
终审:刘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