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家老粮店,带你一秒重返80年代!

时事   2024-12-03 19:41   天津  

记者 | 田莹

在老一代天津人的记忆中,日常生活离不开两种店——家门口的粮店和副食店。放学回家,帮爸妈去店里买米、买面、打酱油,是许多孩子的日常。偶尔从中省下两分钱,再偷偷买块糖吃,更成为不少“70后”“80后”埋在心底的小秘密。随着时间推移,家门口的粮店、副食店早已不见踪影,商超和大卖场成为主流,线上购物也慢慢取代了线下。

清源楼粮油店里顾客盈门。

不过,在本市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凤城社区,有这么一家老式粮店,40多年来,始终默默服务着那些保持着老习惯的邻居。两年前,清源楼粮油店意外走红,顾客一下子从周边社区的居民扩展到了全市,甚至有人从北京远道而来,就为了感受一下这里的怀旧氛围。

老粮油店变成了“网红”打卡地

老店长也迎来了新问题

“网红”只能红一时

想继续屹立不倒

该怎么守住老传统

又如何抓住新潮流呢?
在这里寻找旧时记忆



斑驳的白墙,刷着豆绿色油漆的玻璃对开木门,门外白底红字的招牌,没等顾客进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怀旧感已经扑面而来。
推开店门,入口处整齐码放着成摞的米袋、面袋,堆放货物时扬起的面粉落在老旧的洋灰地上,踩上去有种沙沙的感觉。空气里弥漫着新鲜面条和花生油的鲜香,一起构成了记忆中的味道,再配上店里此起彼伏的谈话声、问候声,恍惚间让人以为刚才推开的是一扇时空穿梭的大门,一脚就能迈进40年的光阴。
“妈,就是这家店了,您看看是那个意思吗?”早上10时刚过,一对母女来到清源楼粮油店,她们并没有急着到柜台前排队,而是上上下下把店面打量了一番。张女士对记者说:“我妈今年87岁了,自从前阵子在手机上刷到了这家老粮店,就一直想过来看看。”
正在排队的老顾客对这种状况早已见怪不怪,从一旁搭腔道:“不光上年纪的人来这寻找‘老味儿’,不少年轻人也来店里拍照。他们看什么都新鲜,有的人甚至头一次听说‘粮店’这个词儿。”
大伙正聊得起劲儿,又来了一位风风火火的大爷,一进门就叹道:“嚯!这么多人,这队从哪排呀?”旁边马上有人招呼:“这呢,您排我后面。”几句话下来,记者听明白了,原来这位刚到店里的大爷过去就住在清源楼,几年前搬到了人民医院附近,但还是习惯这吃了几十年的老味道,所以每周都得骑车过来采购一番。“我们家就爱吃赵姐轧的面条,再说还能顺便找老邻居聊聊天。”这位大爷说。
清源楼粮油店负责人赵春凤。
大爷口中的赵姐,是清源楼粮油店的负责人赵春凤。1981年她来到清源楼粮油店担任门店主任,上世纪90年代和同事一起承包粮店,到如今已在这里工作了43年。早些年店里老员工还多的时候,赵春凤里里外外地张罗着,顾客们总能在柜台看到她。随着店里的老人相继退休,能熟练使用老式轧面机的就剩她一人,她也被“拴”在了操作间里。
透过柜台往后面的操作间望去,赵春凤带着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忙着和面、轧面,一上午没拾闲,直到中午12时,顾客们都回家吃饭去了,她才得空坐下休息一会儿。
她这边椅子还没坐热,店里又来了一位大哥,手里拿着个玻璃瓶,看见赵春凤在柜台里歇着,立马来了精神:“赵姐,我来打点面酱,今天看见您了,必须得捧场,多打5元钱的。”说着他扭头问记者:“您也是来买东西的?”得知记者的身份后,大哥热心地介绍:“现在来店里的年轻人可比以前多多了,还有特意从滨海新区那边开车过来的呢。现在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还是希望这留下记忆的老店能继续传承下去。”

靠品质和服务留住顾客



40多年来,清源楼粮油店始终保持着旧时的模样,近几年除了重新粉刷过一次,所有物品基本没变。长条木桌是柜台,摆放着各种散装酱料,泡好的黄豆、豌豆和制作新鲜的面条,靠墙的一面柜子里是油盐酱醋和各种挂面。柜子上方悬挂着黄底红字的标语“做好服务供应 欢度新春佳节”。赵春凤说,标语是老顾客专门为店里写的,每年春节这位顾客都会写一幅新字送来,但内容一直没有换过。
清源楼粮油店之所以有底气称自己为“老粮店”,不仅因为店内保留了老式装修和各种老物件,更因为几十年不变的口味、品质和服务。
面条是这里的招牌,都是店员一早起来现做现卖。赵春凤每天7时许就来到店里,简单整理好店铺之后就开始轧面,提前备好一笸箩面条后,门店在早上8时准时开门,这时候已经有不少顾客在等候了。
“我们轧面条都用上好的原料,老顾客都爱吃这口,所以这轧面机也成了店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赵春凤告诉记者,“这台机器也有40多年的历史了,别看它老旧,但功率大、特别好用。只是有一点不好,会修它的师傅难找,零件坏了更不好配。之前有其他粮店不干了,处理机器的时候,特意留了一些关键零件送给我们,还真是派上了大用场。”去年店里来了年轻人,赵春凤开始手把手地带徒弟。“轧面不难,就是个熟练工,现在店里的小伙子已经能熟练操作轧面机了,把招牌工艺留住了,即使我不在店里也能放心。”赵春凤欣慰地说。
清源楼粮油店的另一大特色是仍然在售卖散装的麻酱、面酱、腐乳和食用油。常来的顾客都保持着老习惯,会自带各种瓶瓶罐罐上门。柜台上盛着面酱、麻酱和腐乳的大桶一字排开,店员会先称好顾客自带容器的重量,再从桶里盛出商品称重。不少第一次到店的顾客,为了图个新鲜也会打点散装调料回去,为此店里专门备了外卖饭盒。买惯了整装调料的顾客,虽然也会有样学样地招呼着“打几元钱的调料”,但其实对这样能买到多少商品并没有概念。“要多了,您能撇出去点么,我想先尝尝,好吃再来”……无论顾客提出怎样的要求,店员们都尽力满足,笑脸相迎。
张女士带着母亲买了面条和馒头,临走又要了一个外卖饭盒想打两元钱的面酱。张女士还没反应过来,店员先问了一句:“阿姨,饭盒五角钱一个,您打两元钱的面酱是不是有点亏了。您要是不介意,换个小袋子装吧,不要钱。”张女士提着大袋小袋扶着母亲走出粮店时,还在一个劲儿地夸赞:“这孩子真贴心,服务态度也好。虽然味道还没尝,但是店员这股亲切劲儿,已经让我想起小时候了。”

为“老粮店”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城市变化翻天覆地,新商品层出不穷,但赵春凤并不想做太多改变:“一是老厂子熟悉,质量有保证,二是顾客认这老味儿,就一直坚持着。”赵春凤不仅想留住老味道,还想要留住老粮店熟悉的氛围。
这两年,清源楼粮油店火了,店里的客人猛增,赵春凤逐渐感觉体力不支。家人和朋友都劝她别干了,但她舍不得。赵春凤也意识到,要想让老粮店传承下去并有所突破,就一定要注入新鲜血液。
去年,老粮店里终于出现了年轻的面孔,随着他们的到来,顾客们一直呼唤的微信群也在年轻人的帮助下迅速建了起来。赵春凤笑着说,“去年9月,祁泽君他们几个年轻人来到粮店,我们才终于跟时代接轨了。现在粮店有3个500人的顾客微信群,第4个微信群马上也快满了。”
眼看着新人迅速成长,赵春凤大胆放权,任命“00后”祁泽君成为清源楼粮油店的新经理,并且开始支持年轻人对老粮店的种种新设想,并尝试做出改变。这对祁泽君来说不仅是惊喜,更是最大的认可。“说实话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到粮店工作,并且能够乐在其中。”祁泽君说,“刚上班的时候,不仅我爸觉得我干不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也打赌,认为我最多只能坚持3个月。现在我不仅坚持下来了,而且干得还不错,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清源楼粮油店“00后”经理祁泽君。
因为年轻人的加入,清源楼粮油店从半天营业延长到了全天。原本安排在下午的为周边社区老年人送货上门服务,改到了午休时间,这些工作也都交由年轻人负责。为了吸引更多顾客,最近店铺扩展了商品品类,新增了平价超市,很快他们还将恢复曾经中断的烙饼、饺子皮等产品的销售,变化正在年轻人的主导下悄然发生。最近有顾客惊喜地发现店铺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也建起来,祁泽君告诉记者:“我们一定会充分利用好这波‘流量’带来的影响,主动搭建自己的宣传阵地。”
这些年轻人的加入让老粮店重新焕发了青春。赵春凤感慨地对记者说:“过去,我觉得只要把好品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但这些年轻人让我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也让我明白‘怀旧’与‘变化’并不矛盾。我相信有了他们,清源楼粮油店一定会越来越好。”

天津日报
媒体新闻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