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志》赏析
文化
2024-11-22 11:56
北京
这首《青云志》在网上流传甚广,一位鉴宝直播大 V因为经常在直播中反复吟诵其中的几句,更是增加了这首诗的普及程度。引用这首诗的人宣称,《青云志》的作者是明朝徐霞客。我以为之前批判徐霞客来自地主家庭,属于富游,不知人间疾苦,长期在外游荡毫无家庭责任感,就已经算是很厉害的攻击了。没想到,还有用《青云志》冠名的这种邪异手法。当然,我这么说很多人听了会很不高兴,觉得我在诋毁一首如此积极向上的励志诗,属于典型的道德败坏。不过,还请看一下诗中的这一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既然可以说《青云志》据传为徐霞客所做,那也可以去查一下这两句据传是谁的作品。然后,你会发现它据传是林则徐少年时代根据老师的要求,以山和海为题,创作的一副言志对联。当然,当然,中国古诗中也经常出现后人化用前人诗句的现象。比如说唐人李贺的句子「天若有情天亦老」,宋人就很喜欢,欧阳修直接放到了自己的词里,后来还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样的诗句就不细说了。化用很正常,就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明朝的徐霞客化用了清朝林则徐的对联?难道徐霞客不单是地理旅行家,还是时空旅行家?可以穿梭时空?还是说,林则徐从少年时代就有抄袭前人作品,直接挪用诗句作为自己对联作品的习惯?所以,坚持认为《青云志》是徐霞客作品的人,要么得承认徐霞客是时空旅行者,要么得批评林则徐从小学术不端。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徐霞客的中文造诣不会那么糟糕。这里提供一首徐霞客本人写的诗,《题小香山梅花堂诗五首其二》,可以和那首所谓的《青云志》对比一下:虽然不能说直追唐宋,但也有他自己的风格。而且,同样是表现气势,徐霞客写的是「混沌凿开云上下,崆峒坐倚月纵横」,不是什么「红尘赠我三尺剑,酒后纵马常扑街」。而那一句「留遍江城铁笛声」和「天门将至百运开」相比,即便考虑到「百运」可能是拼音输入法错写的「白云」,境界上的差异也一望而知。
徐霞客有一本游记,也算是阅读经典之一。网上到处都有,可以找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徐霞客具体的写作风格。比如说他的名篇《黄山日记》里有这么一小段:
「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走下山峰,只见夕阳朗照松树,我以为这预示着明天天晴,不由得跳跃欢呼着赶回狮子林庵。主持和尚霞光备好茶水,领着我登上前楼。向西眺望,天边有一缕碧绿色的痕迹。我怀疑是山的阴影。霞光和尚说:「山影在晚上看起来会很近,这应该是云气。」我一下子沉默了,心里知道这是下雨的预兆。可以感受一下,徐霞客在写作时个人心境和自然风光时刻自然交融的状态。他的游记之所以好看,就是因为这种写法,不单纯是描述风景,也不单纯是描述感受。而且,他的文字如此简练,四字五字交替出现,轻灵快速。怎么可能有这种一到底的写法:一入红尘梦易真,一朝悟透心境名。一朝悟道见真我,一身枷锁皆云烟。更何况这首《青云志》也不押韵啊---世人朝路乃绝涧,独见众生止步前。天门将至百运开,拂尘轻笑问仙来---这种句内押韵术语叫做喊麦。我知道许多人喜欢浅白易懂的励志诗。但是什么青云志啊,什么昆仑啊,什么大鹏啊,什么人为峰啊,一首诗里用一两个可以,通篇全都是,那就相当于是想象皇帝家里马桶都是包金的,越发显得饥渴和贫瘠。古代励志诗也有不少,奈何在审美上很多人不接受那种含蓄内敛的风格:就写到这里吧,我实在是笑到没办法坐稳,祝你周末愉快。Prompt:a silly cat peering at the camera , illustration --chaos 27 --p --ar 16:9 --v 6.1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美咪》
南派,这张《蠢咪啃墙》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