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读书人,不过偶尔也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读书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所以勉强也能谈上那么两点、或三点心得。
1、为什么读书?
大概是:发现世界,成全自己。
注意是发现,不是兑现;是成全,不是成就。
闷头读书,发不了财。
若想发财,胆识、人脉和运气,要比读书有用。
什么黄金屋、颜如玉,根本不在书里。
——那仅仅是为了束缚知识分子给出的筹码和补偿罢了。
如果为了发财而执迷于一堆成功学书籍,那简直是人间糊涂。
大抵读书,是为了来人间一趟,发现一个比从前更大的世界,成全一个比想象中还要好的自己。
其实,庄子有过一个担忧: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很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方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养生主》)
这种 担忧不无道理。知道得越多,就会忧虑自己的无知;理解了世界的复杂,就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苦心钻研某个领域,就有可能受到知识的诅咒......
很多年前,我三舅把“逃跑”的牛牵了回来,然后亲自示范,往树上一系,那绳套和他接下来的话一样坚不可摧:你们啊,就是读书读傻了......
不过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有理由对话庄子:迷失了方向,再找到出路,不是更酷吗?
天底下复杂的原理、伟大的洞见、革新的科学、奇妙的故事,就是要迎面撞上去,一次次地破除与重构,不断完成大脑的进化啊。
——如果不去经历,世界又怎知我来过?
大概是读点书,多知道一点、多了解一点,可能会更开阔一点、更自如一点。
2、怎么读书?
有作家说,读书方法有两派,陶渊明派和司马迁派。
陶渊明有句话,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种读法是从自己出发,兴之所至,随心尽意,一会儿读曹操穿越到武大郎身上平定大宋、驱除鞑虏,一会儿读忒休斯之船的思想实验对身份认知的启发,就好比吃自助餐一样,书是五花八门的美食,喜欢什么夹什么。
陶渊明派以泛读为主,好处是随着功力提升会越读越快,思维更开阔,想法有创意,可能会成为一个通才。
司马迁也有一句话,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种读法是从学问出发,把一门学问当成系统性工程来建设。这个行业里面的大家名宿,写的好书都不能放过。就像盖房子一样,书是知识大厦中的砖头,得一块一块往上码。
司马迁派以精读为主,需要把书中的逻辑脉络搞懂,长期下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那应该学陶渊明,还是司马迁呢?
聪明而快乐的阅读者当然是两者结合。
3、读什么样的书?
书是读不完的。
仅仅中国大陆每年推出新书就多达40余万种,而那些全世界奉为经典的著作也有成千上万本。
读不完,根本读不完,不吃不睡也读不完。
这可如何是好?
之前看过一本书,就叫《聪明的阅读者》,是阳志平老师写的,他给出一个极简的建议:如果一年只能读十本书,建议先从你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七位专家,一人一本,读他们最好的著作。在此之外,找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读一本他的小说;找一位历史上的伟人,读他的传记;找一位伟大的诗人,读他的诗集。
意思很明显了:如果你很忙,应该“七分司马迁,三分陶渊明”。
不过这依然需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比如本人不善“盖房子”,比较“爱贪吃”,所以会选择“多点陶渊明,少些司马迁”。
就像这阵子自己的书单是这样的:
专业和工作领域(旅游策划规划)
《我为旅游设计灵魂》沈祖祥
《旅游消费论》 戴斌 / 张杨
《与时偕行:中国旅游业的新趋势与新格局》宋瑞 / 张琴悦
《PPT演讲力》 Sophie(张萍)
《秒赞》林桂枝
休闲阅读类(个人喜好)
小说:《青蛇》李碧华
传记:《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张向荣
诗集:《博尔赫斯诗选》陈东飚 / 陈子弘 译
经济:《财政密码》郭建龙
AI:《拐点》万维钢
最后,读书不一定要从头读到尾,也不需要刷多少数量,不必在意什么必读经典、推荐书单,喜欢什么都好,不存在鄙视链,有启发就是胜利。读书的目的不是让我们更僵化,而是让我们更灵活。
——把书读死,连我三舅都看不起。
尽管读书发不了财,但那些阅读的时刻,或许本身就是发光的,足以用来对抗这百年孤独,照耀这长夜未尽,直到看见冰雪消融,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