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孙凤鸣扮成记者暗杀汪精卫,击中汪三枪,但汪没死,医生断言汪精卫活不过10年

学术   2024-11-04 07:24  

1935年,爱国抗日志士孙凤鸣在南京扮成记者,企图暗杀汪精卫,引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件。此时正值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上,孙凤鸣在合影时从记者人群中闪出,高喊“打倒卖国贼”,对汪精卫连开三枪。尽管汪精卫中枪倒地,但并未当场毙命。孙凤鸣随即被汪精卫的卫士射倒,随后被送往医院,然而次日凌晨因伤重不治身亡,年仅30岁。医生在汪精卫的脊椎中发现三颗无法取出的子弹,并预言他活不过十年,果然在1944年这一预言应验,汪因病去世。



孙凤鸣的这一壮举不仅是其个人信念的体现,更是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下激烈斗争的缩影。孙凤鸣在临终前表示,他的行动出自良心,而非受到任何党派或幕后指使,这一表态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然而,这次暗杀行动的失败也揭示了当时反蒋抗日人士面临的艰难困境,汪精卫虽未能被当场击毙,但他的健康状况从此每况愈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孙凤鸣,原名孙凤海,生于江苏省铜山县的一个贫困农家。16岁时,他随父亲闯关东,后来独自来到上海从军,并在军队中升任排长、代理连长。然而,由于对军队上层的腐败感到失望,孙凤鸣选择脱下军装,游走江南一带。1927年初冬,孙凤鸣结识了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华克之,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从此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九一八事变后,孙凤鸣加入了上海十九路军,先后担任排长、代理连长,然而因不愿参与剿共而再次脱下军装。在安宜,他与华克之偶然重逢,因共同的反蒋抗日思想成为知己,并宣誓反蒋抗日到底。此后,孙凤鸣在仪征结识了同样怀有抗日理想的崔正瑶,两人结为伉俪。1934年,孙凤鸣夫妇来到上海,与华克之重逢,为了行动的便利,华克之在南京组建了晨光通讯社,孙凤鸣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一名业务熟练的新闻记者,伺机实施壮举。





1935年,李济深、陈铭枢、王亚樵等人在香港密议,决定于国民党的四届六中全会期间,伺机刺杀蒋介石、汪精卫。孙凤鸣、华克之建议在南京创办一个通讯社,以取得记者的合法身份,便能接近蒋介石身边,才有下手的机会。他们决定创办“晨光通讯社”,由华克之担任社长,孙凤鸣等人为记者。这一计划虽以失败告终,却反映了当时反蒋派系的激烈斗争和复杂局势。



1935年11月1日上午,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孙凤鸣以晨光通讯社记者的身份混入会场,原本计划刺杀蒋介石,但由于现场秩序较乱,蒋介石并未参加合影。汪精卫坐在第一排正中,孙凤鸣决定改以汪精卫为行刺对象。他在合影结束后,从记者群中闪出,高喊“打倒卖国贼”,向汪精卫连开三枪,汪精卫中枪倒地,现场一片混乱。孙凤鸣随后也被汪精卫的卫士射倒在地,次日凌晨因伤重逝世。孙凤鸣牺牲后,国民党特务人员从他的记者证中查到线索,逮捕了张玉华、陈惘子等多人,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被戴笠以极其残忍的酷刑折磨致死。然而,南京刺汪案的最主要策划者与领导者华克之,因事先潜入香港,始终没有被抓到。

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深远,汪精卫因中枪而留下的健康隐患,以及医生对其生存时间的预测,在其死亡时间上得到了验证,形成了历史的一个注脚。孙凤鸣的英勇行动虽未能改变历史进程,但其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激励着后人继续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奋斗。历史的洪流中,个人的命运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奈,然而正是这些不屈的抗争者,汇聚成了推动时代前行的力量,孙凤鸣便是其中之一。

音药养心馆
社会新闻背后的人文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