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集宁区以社区为依托,推进文化、医疗、志愿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让吃住行尽收眼底。家住前进路街道育人社区的燕中平,每天早晨7点出门,步行10分钟就能来到广场健身锻炼,晨练结束后5分钟的路程到达农贸市场,选好蔬菜回家做饭……出小区大门步行15分钟内,衣、食、住、行、购都能解决。要去哪、先看图、不用愁,“平面导游”提供快捷服务。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导视图上,学校、书店、药店、农贸市场等,这些场所的位置、距离、方向在一张图上一目了然,居民可以高效准确地找到想去的地方。“导视图一目了然,我们的生活所需基本不用出这个大圈。”居民李大爷赞扬道,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好在小区周边生活所需应有尽有,十分便利。“15分钟便民生活圈”,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居民们最直观感受就是:从自己家出发,步行15分钟,1公里左右范围内,就可以找到满足各类生活基本需求的场所。在新体路街道外运社区日间照料室,崭新的疗养设备整齐排列,几位老人正在仪器上做理疗,不时地聊天、唠家常。“我有关节炎,肠胃也不好,敷完中药包后,现在感觉腿不疼了,也能做少量的运动,比之前好多了。”嘉苑小区居民张月维说。一直以来,集宁区不断创新举措,从居民“衣食住行”着手,持续优化“家门口”服务,让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到达便民市场、学校、药店、社区服务中心等地。这一举措,不仅畅通了城市经济“微循环”,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给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中午11时30分,桥东街道“为老餐厅”渐渐热闹了起来。崭新明亮的餐厅里,67岁的居民陈怀玉正与几个老熟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自从有了这个餐厅,儿女再也不用来回跑给我做饭了,这里饭菜种类比较丰富,价格实惠,离家近,我经常来。”居民陈怀玉笑着说。餐厅内的饭桌上,既有牛肉炖萝卜、宫保鸡丁这样的“硬菜”,也有豆腐干炒芹菜等素菜。“每天菜单不重样,四菜一汤不限量,还符合我们的口味,不仅老年人可以来,一些上班的年轻人也可以光顾。”餐厅的一位顾客说。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集宁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让养老服务更暖心、管理更规范,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天刚破晓,爵仕郡南门超市的孙老板就忙开了,早上8点,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已整整齐齐地摆在柜台上;一旁的面食店老板也忙着和面烧水,等待顾客光临……
“选择在小区附近开店,就是看中这里的烟火气。这里的居民都很和气,更像是邻居和朋友。”在爵仕郡南门经营超市的孙老板说。作为联通城市经济微循环的“毛细血管”,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一头连着居民群众,一头连着商户,既“圈”起了居民在购物、医疗、餐饮、教育、文化、运动等方面的需求,给居民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和消费体验,也促进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繁荣发展,为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这样的生活,真不错!”和顺小区居民罗女士感慨道,“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既让居民生活“入圈”,也让幸福“出圈”。一个“小而全”的便民生活圈,不仅要有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还要有较为完善的教育、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设施及服务配套。这种多元化的布局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有助于推进城市运营和社会治理,带动消费、促进就业。对此,集宁区将“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工作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建设等多项工作相衔接,同谋划、同选取、同推进,推动便民生活圈、养老托育圈、文体健身圈等“圈圈整合”,形成优势叠加,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经验。“15分钟”,不仅是时间的尺度,更体现着城市治理的温度和美好生活的幸福指数。这看似短短的15分钟,背后是人们对衣食住行、医疗康养、休闲娱乐的切实需求,是我区在因地制宜提升城市服务、满足群众需求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校审 / 张嘉瑜 徐吉宝 孟宇
终审 / 秦宝 成斌彬
来源 / 集宁区融媒体中心 诺琪
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者,本平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