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籍籍无名的地方,此地位于青藏高原、黄河上游,交通不便,长期一穷二白,需要国家扶持。
上世纪80年代,贫穷的化隆人纷纷走出青海去沿海地区打工,其中,两个叫韩录和马贵福的人辗转多地,最后在厦门开了一家西北风味拉面店一炮而红。衣锦还乡后,越来越多的同乡走向全国开拉面店,因为隔壁甘肃兰州的牛肉面历史更悠久,于是化隆人的拉面店十有八九以“兰州拉面”为店名,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拉面市场。
起初,化隆人“亲帮亲、邻帮邻”携家带口出外开店只为谋生,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一家拉面馆在某一个城市站稳脚跟后,就动员亲朋好友前来开拉面馆,并提供“免费吃住、找门店”的服务,很多人因此“出山门,进城门”踏上了“一年跑堂、二年面匠、三年小老板”的“拉面脱贫”之路。因为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为了确保大家一起赚钱,就在业内商定了一条“潜规则”———两家店的距离不能少于500米,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形成一个县域经济的品牌,现在青海有近3万家拉面店,有18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拉面经济”,“拉面经济”使青海的“拉面”人“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创了牌子”,已成为青海东部农业区穆斯林群众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
——《青海拉面与兰州拉面的由来、区别及发展趋势》陈习新
所以,就算你没有听过化隆这个地方,但几乎肯定吃过化隆人下的面,只要你光顾过“兰州拉面”的话。
2016年全国两会上,青海代表团在领导人参加审议时,专门向领导人汇报了“拉面经济”的开展情况及青海拉面和兰州牛肉面的区别。化隆人生意做到这个份上,让隔壁甘肃的兰州人“很不是滋味”。兰州人一直觉得自己的牛肉面历史更悠久,“工艺更复杂”,但当化隆版“兰州拉面”火遍全国时,兰州牛肉面主要还只是在兰州市内经营。
二十一世纪初,兰州人如梦初醒,开始向外推广兰州牛肉面。但是,与化隆拉面依靠亲情、乡情为纽带进行扩张不同,兰州牛肉面的推广依赖于品牌连锁加盟,如东方宫品牌就是2002年成立的。然而,品牌连锁加盟的不可控性,比如从业者很有可能并不是兰州人,没有乡亲观念,对品牌的珍惜度往往一般,能做就做,不能做就跑,使得兰州牛肉面的扩张并不顺利。兰州牛肉面真正的快速扩张,是资本市场在近年集中注入后才发生的事。然而,这并绕不过去品牌加盟模式可能陷入的“资本为王”、“野蛮增长”和“渐渐变味”的陷阱。并且,最尴尬的是他们首先要向市场解释——我们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不过,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化隆人的兰州拉面几十年的“洗脑”,兰州牛肉面的知名度能那么高吗?
如今的化隆几乎没有贫穷的痕迹,山脚下的小镇高楼林立。从西宁一路驾车而来全程高速。选了当地最有名的拉面馆,这里的拉面馆已不再挂兰州拉面的铭牌。虽然化隆拉面里干拉才是特色,但还是点了汤面,与地道的兰州牛肉面相比,这家的面条碱水味重,更为弹牙,但汤头没有兰州牛肉面那么醇厚。
虽然并不在饭点,但拉面馆里的客人还真不少,老少咸宜,拉面馆内外,各个都充满元气,尤其是这里的姑娘,虽然远不如其他已很世俗的回族自治区域那样开放,但有不少肤白貌美,让我改变了高原地区的女生必黑又壮的观念。
见我是个外乡人,店里一个女服务生问我哪里来的,还告诉我化隆拉面的前世今生,她皮肤也很白,早年在沿海地区打工现在回到家乡,觉得还是家乡好。离开时,她特地给我一本餐馆的产品手册,就是一本品牌加盟资料书,看来,在这个资本决定一切的年代,化隆人原先以脱贫为目标的亲情帮扶开店模式,也转变为以致富为方向的品牌扩张之路。
在化隆逗留不过45分钟便继续翻山越岭,也许此生不会再来这个小镇,但我不仅找到了“兰州拉面”的源头,也感受了化隆拉面的前世今生,不虚此行,有趣极了。
-------------------------------------------
▼精彩文章▼
附上上次做的知乎Live的链接
《如何在日本体验米其林餐厅》
依旧可以进入听我的演讲内容
https://www.zhihu.com/lives/76155128042124083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