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最大的噩梦莫过于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拐骗,却无能为力。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很多人都会手足无措,不知所措。
去年,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女儿在公园散步时,突然遭到一名中年男子纠缠。
那名男子试图将小女孩从母亲身边拽走,母亲拼命反抗,女儿更是放声大哭。
公园里来来往往不少行人,然而大多数人见状却视而不见,没有一个人上前相助。
最终,在周围游人的冷漠旁观下,那名男子趁乱将小女孩拽走,母亲无助地哭倒在地...
面对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例,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在当事人处于如此危急境地时,身边的路人却无动于衷?
究竟应该如何求助,才能让陌生人伸出援手?
事实上,专家已经阐明了人们求救无门的一些心理学原因,也总结了一些实用的应对技巧,家长们务必牢记。
理由一:群众的"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你对着人群大喊"救命"或"快来人啊"等模糊的求救口号,很可能得不到回应,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这件事和我无关"。
心理学家称之为"旁观者效应"——当有更多的旁观者在场时,个人介入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每个人都期望别人先行动,却又都在等别人先动手,最终大家相互观望,无人采取行动。
理由二:责任不明导致犹豫
如果你虽然向群众求救,但没有具体指示援助者该做些什么,人们也可能会因为责任不明而无所适从。
比如,你向人群喊"救命啊,有人要拐走我儿子",别人听了很可能也会手足无措,不知该采取何种行动。
做父母的,该如何应对此类危机?
应对技巧一:指定一位特定路人求助
既然对着熙攘人群大喊大叫效果并不理想,那我们就应该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
专家建议,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要喊"大家帮帮我",而是指定一位特定的路人,如"那位戴眼镜的先生,请您帮帮我!"
通过直接指定,被点名的那位行人会意识到自己才是被寻求帮助的对象,从而会主动承担责任,介入相助。
这一技巧运用了"指定责任"的理论,能够有效打破旁观者效应的僵局。
应对技巧二:清楚说明需要帮助的内容
仅仅是大喊"救命"还不够,因为路人可能无从下手。
所以在求助时,你还需要明确告知对方,具体需要做些什么。
比如"那位帅哥,请您帮我报个警!""美女姐姐,麻烦您护住我的孩子别让那人靠近!"
一旦路人清楚明白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就更容易付诸行动。
相比含糊的呼救声,明确具体的指示无疑更高效、更易付诸实施。
应对技巧三:必要时可做出"破坏性"行为
有时,如果你发出的呼救声仍然无人理会,你可以考虑做出一些"破坏性"行为。
比如摔坏身边路人的手机、挎包等私人物品,以此达到惹人注目、引发他人介入的目的。
心理学解释,这种做法符合"责任归因"理论
——当他人的财物或利益受到损害时,别人更容易将责任归咎于你,从而被动介入处理,来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不光彩且具有一定风险的做法。
但如果你处于孤立无援的极端危急情况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快速赢得他人关注并施以援手,风险或许也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再次诚挚呼吁各位家长:
在日常生活中也请时刻警惕,如果家中有老人或孩童独自外出,一定要谆谆嘱咐以上这几种应对技巧。
祝各位珍重,平安成长!
谨以此文,希望每一位家长今后遇到紧急情况时,都能沉着冷静地运用适当的技巧,赢得他人及时援手,避免悲剧发生。
同时也呼吁社会大众,能够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为身边有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
有劳各位点一下“星标”和“在看”,以免没能及时看到之后的文章,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