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本页面底部课程海报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大思政课”教学案例
(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 杨利伟)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大思政课"建设总体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 ”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坚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努力构建为其他课程服务的“知识共同体 ”,在梳理学术史背景中追溯马克思主义原理形成的逻辑必然性,建设“三堂联动 ”的立体化思政“大课堂 ”,用理论和逻辑本身的力量征服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如图 1)
图 1
(一)建设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 史观,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各门各类课程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思政内容挖掘
1.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受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深刻影响,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正经历着来自各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严峻挑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如何坚定不移地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彰显其科学真理的光辉,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面对这一形势,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保障。
2.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课程思政”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既需要注重自身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又要有效挖掘其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具体来说,课程不仅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更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思想价值的引导作用。这意味着,不仅在课程中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通过“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中都能受到价值观的引导。
3.本课程在众多思政课程中以其理论性和逻辑性著称,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由众多概念、原理和方法论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教师不仅要准确、深入地传授理论知识,还要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使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例如案例分析、社会现象的剖析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更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真正将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三)教学融入
在理论课堂,主要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讲深、讲透、讲活基本原理,通过师生互动、因学设教,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网络课堂,在学习通平台设置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任务驱动、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讨论和答题任务;在实践课堂,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持续、连贯地组织课内和课外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并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校外研修活动,通过活动牵动,促进学生体悟原理、反思自身。教师在“三堂联动 ”的过程中始终注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有效拓展了主渠道教学、建设了思政“大课堂 ”。
三、“大思政课 ”典型教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
“三堂联动 ”,建设立体化思政“大课堂 ”——以“剩余价值的生产 ”为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系统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本质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正确把握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深入理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高自觉运用所学原理回应现实问题 的能力。
3.价值观目标:坚定“ 四个自信 ”,自觉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三)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
【理论课堂】师生互动 因学设教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缺钱的人很苦恼,因为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有钱的人也有苦恼,他们绞尽脑汁想让手中的钱保值增值。或许人与人的烦恼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普遍的愿望就是怎么赚更多的钱?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资本增殖的秘密。(2分钟)(如图 2)
图 2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公式探究,引向深入:对比商品流通公式“W—G—W”和资本流通公式“G—W—G’”的不同。(5 分钟)
◆互动讨论,教师设疑:从形式上看,资 本总公式与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矛盾的。如何理解这个矛盾?资本增殖的秘密是什么?如何理解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5 分钟)
◆教师讲授,答疑解惑:价值的增殖不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而是来源于生产领域。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是在生产领域购买到了一种不同于生产资料的特殊商品——劳动力。
结论:资本增殖的秘密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
1.劳动力的含义。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4.货币转化为资本。(10分钟)
【课程思政】通过本部分内容可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是一种赤裸裸的掠夺,以此作为对比,讲授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法、理论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理论课堂】任务驱动 学生释疑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源泉
◆学习资源:在学习通平台推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罢工运动的视频。
◆布置小组任务:在讨论区发表“工人要求涨薪的诉求是否合理?”的见解。(1分钟)
◆投屏展示各小组讨论结果,生成词云图。(2分钟)
◆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师点评、总结。(5分钟)
◆组织学生完成学习通上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的随堂测验。(3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把雇佣工人的全部劳动和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进行细分,我们看到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刚才视频中工人罢工要求涨薪的诉求不是毫无根据,而是有理有据。(7分钟)
【课程思政】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地位和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地位的对比,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
【实践课堂】活动牵动 学生反思
◆“诵读经典 感悟伟力 ”之每课诵读(课内实践):教师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诵读书 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第三组诵读: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5分钟)(如图3)
图 3
◆“经典润心 与智同行 ”之课外诵读(课外实践):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外自选经典书目诵读,在课堂上分享体会,教师点评。(如图4)
图 4
◆“行走的思政课 ”之经典诵读大赛(课外实践):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团委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主办的经典诵读大赛。参赛学生课中分享心得和收获。(如图5)
图 5
◆校外实践研学基地(课外实践):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实践研学,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撰写心得,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魅力。
【课程思政】在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真理力量。
【教学方法】沉浸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
(四)教学效果及反思
1.教学效果:问题式专题化教学需要构建严密的符合逻辑的问题链。本课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基本逻辑推演为设计思路,形成问题链,层层推进,推演结论,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2.教学反思
(1)在理论课堂中,虽然设置了探究、讨论、图片和视频赏析、案例分享等多元任务,切实改变传统思政课“一言堂”的现象,坚持了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但是受教学时间所限,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够,参与问答和互动的学生人数有限。
(2)网络课堂教学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缺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知识图谱,弹幕等功能采集教学过程信息并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应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改善大班化教学人数多而导致的兼顾性低下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效率。
四、“大思政课 ”建设特色与创新
通过近两年建立“三堂联动 ”立体化思政“大课堂 ”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有了明显改善。
(一)在课堂教学中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冲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相关 内容中善用历史资源和国际比较,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有效落实了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二)注重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采用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构建课程思政“知识共同体 ”,提高课程的亲和力、吸引力。
(三)通过网络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坚持主体性和主导性相统一,适度进行课堂翻转,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运用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讨论和课堂测试,布置线上作业,重视平时考核,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