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天梯山石窟:千年石窟焕新生 西凉乐舞画中来

政务   2024-10-17 22:10   甘肃  


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凉州模式”的造像模式影响到后来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

从天梯山石窟而来的北凉壁画还藏着西凉乐舞的密码。

打开天梯山石窟之门,便打开了“凉州七里十万家”的繁华。

10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甘肃省委网信办、甘肃省文物局主办,中国甘肃网、快手甘肃承办的“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走进武威天梯山石窟和武威市博物馆采访,了解天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感受西凉乐舞的骞骞欲飞。
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城南60公里的黄羊河畔,其山势陡峭、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如云如练,“天梯古雪”为凉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碧波荡漾于脚下、薄云缠绕在山间,构成了山水云佛浑然一体的壮观奇景。
清代武威诗人张玿美《天梯山》诗赞:“漠漠青冥不可梯,梯山高出辟层蹊。朝天有路风云合,隐雾何人竹石栖。玉寒万年凭作障,泉源六出各成溪。振衣千仞曾寻梦,一览晴川绿树低”。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建,西夏至明清仍有创修,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窟群南北长130米,高30-60米。历代延续修建,文物层叠分布是天梯山石窟壁画和雕塑的重要特征。
天梯山石窟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壁画、彩塑,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令人赞叹不已,在中国古代壁画和彩塑艺术中绽放出绮丽光芒。

195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天梯山石窟前修建黄羊河水库,为了挽救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1959年11月—1960年4月,由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组织专家对除第13窟外其他洞窟内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整体搬迁,并将天梯山石窟的搬迁文物运至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原址原位”保护并恢复天梯山石窟。1992至2003年,天梯山石窟相继完成了大佛窟拱坝、通行隧道、一号沟护坡、大佛窟危岩加固及七尊塑像维修。

2006年,在甘肃省文物局的积极协调和省博物馆的密切配合下,经各方努力,将存放于甘肃省博物馆的部分天梯山石窟搬迁文物顺利运回至武威。
武威市博物馆“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被誉为“藏在博物馆的石窟寺”,展品有天梯山石窟搬迁修复后的壁画和彩塑等文物76件。

展览以“中心发散”思维构建叙事体系,将天梯山石窟置于广阔的多元化背景中进行展示,不断挖掘其内涵和外延。天梯山石窟文物的选择标准是尽量选取已经修复完成的壁画和彩塑,画面较为清晰、完整,时代和洞窟信息相对明确,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纹饰特点,以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所展示的文物均为首次亮相,再现了天梯山石窟的千年变革,阐释了“凉州模式”在中国石窟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千年石窟重焕新生,西凉乐舞骞骞欲飞,武威被誉为天马故里、河西都会。这里是铜奔马的故乡,而河西都会的另外一个注角就是西凉乐舞。

西凉乐舞是见证民族融合的国乐,西晋末年,古凉州是一片相对安定繁华的乐土,中原的《清商乐》、西域的《龟兹乐》同当地羌胡乐汇聚古凉州,被改造成为新乐,取名《秦汉伎》。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将《秦汉伎》带到其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改名叫《西凉乐》,并作为宫廷乐。《西凉乐》流传到西魏、北周之际,又改称《国伎》。直到隋唐时期,《西凉乐》被选入宫廷乐。它是甘肃对中国传统乐舞文化的一大贡献。

千年国乐,有过辉煌,亦有寂静,当当代人再次关注西凉乐舞,她们躺在壁画里,藏在文献中,想要复活就必须走进石窟,寻找千年密码。
“我们在很多壁画里都可以找到西凉乐舞的影子,作为一个时代的国乐,他们呈现在壁画和塑像中,是那样婀娜多姿,骞骞欲飞。但是寻找西凉乐舞的源头,还是要看天梯山北凉壁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武威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凉州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付泓解释西凉乐舞与天梯山石窟的渊源。
如今,复活的西凉乐舞骞骞欲飞,和重焕新生的天梯山石窟都是成为武威的文化符号。

央广网记者李红军说,天梯山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只有了解了天梯山石窟的历史,才更能感受到这座石窟的伟大。“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网上主题活动以石窟的方式打开丝绸之路,是一次厚重的文化之旅,作为记者,他将用笔触讲述石窟故事,带全国网友认识甘肃、走进甘肃。

来源:中国甘肃网

记者:狄东阳 宋芳科 程健

编辑:齐瑞敏

推荐阅读
《千年石窟 匠心传承》宣传片
建弘题记 延续千年的历史密码
“奔奔”带你了解一眼万年的炳灵寺石窟


中国甘肃网
欢迎您关注中国甘肃网,中国甘肃网将为您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