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当天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联合黑龙江省飞鹤慈善基金会,在南宁市吾悦广场举办2024年世界早产儿日“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主题公益活动。当天,70名曾经是早产儿的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活动,在“早产儿之家”相聚,共赴这场美好的“家院”之约。
▲活动现场。
奔赴约定
有家庭获得了救助金支持
活动现场,这些曾经体弱瘦小的孩子争先上台,大方展示朗诵、舞蹈和唱歌等各项才艺。他们曾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一路过关斩将、顽强生存,更是在有爱的家庭中茁壮成长,身上已看不出早产曾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现场设置了早产儿健康科普专区,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向市民介绍早产儿预防、救治、喂养、康复等知识,呼吁大家科学认知、关注早产儿。
专区内,还有早产宝宝在认真体验医生角色,有的则在父母的陪伴下,触摸和拥抱早产儿硅胶娃娃,了解生命刚刚诞生的状态。
当天,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以及基金会领导为6个有早产儿正在医院救治的困境家庭送上了慈善医疗救助金,共计6.2万元。
据悉,截至目前,该医院共帮助870多名早产儿申请专项救助及众筹项目,筹集救助善款约1700万元人民币,为不少早产儿家庭缓解了经济压力。
▲活动现场合影。
保驾护航
为早产儿打造“模拟子宫”
作为一名双胞胎早产儿妈妈,当天梁女士(化姓)独自一人来到现场。
回忆起宝宝刚出生的情形,梁女士仍心有余悸,“刚生产的那一周是非常凶险的,幸亏有医院医务人员的帮助”。
今年10月8日,她的两个“小棉袄”在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出生,当时她们只有28周,大宝体重860g,小宝体重1090g。出生后两个宝宝均患有肺部感染、呼吸窘迫、贫血等各种并发症,目前仍旧在医院接受治疗中。
梁女士来到现场,是想要和曾经照护过早产儿的宝爸宝妈们交流、取经。
▲活动现场关于早产儿的相关介绍。
据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李燕介绍,目前该院成功救治的早产儿记录中,最小孕周为23周+6天,最小体重为430g,这也是南宁市成功救治最小孕周和最低体重早产儿的纪录。
医院充分发挥妇幼专科医院的优势,率先在广西建立了产儿科合作模式,成立早产儿防治病房,实现了早产儿出生后产房保障、院内救治、出院后随访、早期评估、早期干预和康复为一体的无缝连接。
对早产儿的救护,早在孕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区副主任汤璐介绍,有一部分早产是可以通过提前干预,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而干预的措施,通常有药物和手术治疗两种。
例如,对于因宫颈口松弛反复发生流产、早产的孕妈妈,可以在孕早期进行宫颈环扎手术,以降低早产的发生率。
对于早产儿出生后的救治,医院新生儿救治技术全面,包括各种模式的呼吸支持、中心静脉留置、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体外膜肺技术(ECMO)等先进的诊疗技术。
过关斩将
将早产儿照护延伸到家里
今年世界早产儿日的主题是“有爱有未来——早产宝宝更需要肌肤接触”,对此,梁女士深有感触。在宝宝的状态稍微稳定之后,她得到了医生的许可,能进入病房抱一抱宝宝,让宝宝感受来自妈妈的温度。“当我抱着大宝,她似乎也在看向我。”梁女士说。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疗中心二病区副主任莫艳介绍,一直以来,新生儿科提倡家庭参与式护理(床旁陪护、袋鼠式护理),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家长探视,让家长与孩子亲密接触,鼓励他们参与早产儿的护理,如喂奶、换尿布等,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给早产儿提供精细化照护。
莫艳介绍称,早产儿的大脑神经早期发育,关系到长大以后能否和其他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生活质量,因此,早产儿“黄金1小时”内的脑保护和呼吸保护措施非常重要。
该院新生儿科为早产儿模拟宫内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育。
其中,在噪声的控制方面,每个病房都安装了分贝控制仪,要求病房内的噪声不能超过40分贝,在温度的控制方面,每个宝宝身上都安装了温度探头,可以自动感知宝宝的体温,并根据宝宝的体温,调节暖箱内的温度。
该医院还将早产儿的照护延伸到了家庭中。当早产儿达到出院条件,可以回家前,医院会对早产儿父母进行相关培训,介绍相关的护理知识;早产儿出院后,会建立专门的早产儿微信群,为早产儿父母及时解答相关疑问。同时,医院还开设了新生儿随访门诊,每天都会有专科医生在门诊接待早产儿的父母,帮助他们一起助力“早产天使”茁壮成长。
戳这里,关注南国早报👇
“星标”南国早报,接收最新资讯
来源丨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占玲
通讯员 杨楠 李琳珠
编辑丨谭双梅
校对丨麦雪莉
责编丨杨 波
审核丨胡志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早报君推送
0771-5690127(报料)0771-5690976(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