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安全专家朱西产点评卡车钻撞测试】9大问题重点文字梳理:
事件背景:某国内媒体针对卡车钻撞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引发广发讨论,对此汽车安全专家、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发表评论。
问题1:这个钻撞测试有国家标准吗?
朱西产教授:这个试验是一个目前为止,没有国家标准、没有行业标准、没有NCAP测评等各类第三方测评,应该都是空白的一个测试。
问题2:本次测试科学吗?它与IIHS测评有何异同?
朱西产教授:这个测试工况来源于美国的IIHS。但是IIHS的方法和国内媒体的测评方法有一点差别。
IIHS这项测试,明显目标点是针对货车,通过这个试验是把主管部门的视线引向载货汽车防护装置强度的增加。国内媒体是用同一款卡车,选30款乘用车去撞。通过媒体传播以后,我担心是大家去比到底谁的A柱硬,漠视放任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强度不足,而导致钻入碰撞的风险。
问题3:如何正确解读这次钻撞测试?
朱西产教授:正确的解读应该是:卡车的防护装置强度不够而导致了轿车钻入,钻入过程中A柱断裂,导致了车内乘员的伤亡。
我们重要的是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把这些资料交给主管部门我觉得更合理,然后主管部门把卡车的防护装置加强,当然我们也鼓励汽车企业把A柱也加强。
问题4:测试中A柱没断的车更安全吗?
朱西产教授:可以这样说,但是所谓结果不错就是A柱没被切断,并不是它的A柱如何强,而是这些车是轿车甚至接近于轿跑,车身是比较低的。
但是大货车的载货平面,就是我们说车底板的高度并不是一样的。对于从安全角度来说的话,不能靠运气,最主要的还是要想办法不要切到A柱,就是不要钻进去。发生钻入碰撞,车内乘员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
问题5:可以增强A柱硬扛钻撞吗?
朱西产教授:非常困难。正面碰撞在安全设计的时候,我们希望是吸能,(不是)硬碰硬,要把能量吸收掉,如果载货车的防护装置的强度非常大的话,跟卡车的追尾碰撞就跟两个乘用车的碰撞是差不多的。
现在我们的五星安全车下车体的吸能段来看,完全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虽然标准只要求了50km/h,但实际上你可以看到有很多企业64km/h也没问题、甚至70km/h也没问题。
问题6:加强A柱和加强后防护装置,哪个更合理?
朱西产教授:从被动安全角度来说,一定是改进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强度的这个技术路线是更合理的。一个把后下部防护装置加强以后,所有的乘用车下车体,为正面碰撞安全设计的吸能段就可以使用了。
把1,000万辆载货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加强,就可以消除3亿多辆乘用车发生追尾的时候钻入碰撞的风险,是不是投入收益比就非常大?从实施角度来说,卡车研究新的强度更高的防护装置,能够挡住这些车的追尾,成本也是合理的。
问题7:这次测试中的卡车后防护装置是否达标?该如何改进?
朱西产教授:载货汽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标准是GB 11567。GB 11567.2是后下部防护装置,这个标准我还是很熟的,因为是我2001年的时候我参与制定的。以我对后下部防护装置标准的理解,目测这次媒体采用的卡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我觉得还是能满足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
满足标准不等于就能保证安全。根据这个试验结果,我认为应该提请对GB 11567.2这个载货汽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标准进行修订。
问题8:相对于国家专业评测机构,媒体作为外行,如何用测评推动行业发展?
朱西产教授:如果媒体要做这件事,那一定要借助于行业的力量,或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变成内行。
问题9:对于本次测试的观点总结:
朱西产教授:
第一,全社会尤其是主管部门,应该正视卡车追尾碰撞发生钻入的事故风险。
第二,主要矛盾是卡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应该敦促主管部门来修订GB 11567.2。通过强制性标准来提高载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强度。
第三,鼓励乘用车企业在成本容许的范围内,提升A柱、B柱、C柱上车体的抗撞的强度。
推荐阅读
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