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1724字
阅读时间:5分钟
最近看到一个展板,很有感触,回想这几年的时间,也一直在对这句话亲身实践。今天聊聊从清华博士毕业后的创业故事。
投入开源,热爱开源
2015年,我躺在大学宿舍的床上,看着手机里学姐的短信:“要不要来清华读博,挑战一下,不要浪费你的才华”,虽然不知道读博到底有多难,但还是想挑战一下。
在读博的5年时间里,除了在不断体会博士毕业有多难之外,绝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了另一件事上,那就是做一款基础软件,物联网时序数据库 IoTDB。在国家对于基础软件的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下,到后来开源成为 Apache 基金会顶级项目,也让我找到了做软件的最大乐趣:做出来的软件有人用,有价值。
2020年的春节,一位社区大哥给我打电话,聊了聊最近状态,也比较关心我毕业后的打算,还做不做 IoTDB。这个时候,我又进一步感受到,通过这几年 IoTDB 的应用和服务,和用户建立了很多纽带和信任,也意识到了身上的责任:
数据库不是一次性的使用,是用户对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软件和合作伙伴的选择。
因此,虽然未来通过什么形式还没确定,但有一个确定的,那就是要继续坚持做下去,起码要对得起社区用户的选择。
于是我说:放心,我会继续做,只要能找到我,就能找到 IoTDB 的团队。
从开源到创业
在学校做技术创新是有天然优势的,能让我们潜下心来突破卡脖子问题。
一种方案是继续以实验室的模式做,老师+学生。但是创新的技术应用到生产还需要进行产品研发和打磨,参考人月神话的理论,如果原型开发的工程量是1,那进行产品研发和打磨的工程量就是9,只有我们自己能将创新技术最好地融入到 IoTDB 产品中。
我们不止希望每年培养几名合格的研究生,而是要做一款好用的产品,一个能部署到各个工业企业核心系统的产品,要有能力保证它的长期稳定运行。
在近几年服务了越来越多的项目后,我对专业服务这一点的认识也逐渐深刻,在开源服务的这几年中,随时会接到用户的电话,进行技术支持。可以预知的是,这类事情之后会越来越多。学生团队能够服务的用户规模是有限的,一定需要全职人员提供更加及时和专业的保障。
综合考虑后,决定还是要成立公司,有了清华的科研创新后,还需要经历市场的竞争和打磨,才能做出一款好产品。也意识到,商业化是开源发展的必然需求。
公司成立
于是,和 IoTDB 初创团队一起成立了天谋科技 Timecho。英文名是 Time(时间) 和 Echo(回响) 的融合。
这样一来,不只是自己能够延续博士阶段的工作,也能将 IoTDB 的研发团队稳定下来,为实验室的同学毕业后多一种选择, 为 IoTDB 社区贡献者提供一个可能。
作为一家数据库的公司,高效稳定的团队是核心竞争力,数据库不只要走得快,还要走得稳,而团队就是为这一点保驾护航。
创业第一步:找对人
创业最重要的是找对人。
找创业者: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将事情做成,就要找到能力互补的人。这样的人需要有几个条件:做成过一些事情,并且为之自豪;与团队目标一致、有创业精神。
找投资人:投资人也是创业团队的重要部分。好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是惺惺相惜的,大家都看好这个方向,看好这个团队,而且希望为这个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和投资人不断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对产品的定位、优势越来越清晰,当你面对各种询问、质疑都能坚定地给出对策、或可能的方向时,从心理上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创业者。
之前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件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件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在“三顾茅庐”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团队也逐渐成型。
面对挑战,准备好了吗?
到公司后就发现,之前在开源社区经历的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交付、运维,都帮助了我提前进入状态。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每一项工作的难易程度,才知道一个岗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
当然,还有很多事情是没有提前准备好的,也确实像陀螺一样转了起来,每天处理很多消息和事情,每次坐飞机的时候能放松一下,因为没法回消息了。不过随着团队的壮大和成长,也逐渐步入正轨,各司其职。
创业九死一生,我自认为如果没有参与 IoTDB 这个项目,我肯定不会创业。但是,既然做了,就要做成。
借许巍的一段歌词结尾:很多事来不及思考,就这样自然发生了,在丰富多彩的路上,注定经历风雨。
其中最让我期待的是,“将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变成确定”,这件事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自己,而这就是天谋的文化:成事在天,谋事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