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静宁县,古称“成纪”,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古丝绸之路东段中线上的重镇,素有“陇口要冲”之称。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与共和国同龄的静宁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一路前行,在时代篇章中留下砥砺奋进、忠诚护航的足迹。
1949年8月16日,静宁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运行,内设民政科、财粮科、公安局、邮政局、电信局。同年11月,静宁县公安局东关派出所成立。
城关派出所民警辅警深入辖区农户家中,开展防火防汛、反诈禁毒宣传及矛盾纠纷排查等工作。
新生政权百业待兴,公安机关担负着打击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重大政治任务。成立之初,东关派出所即协助县公安局成功侦破了“黄花镇匪特”一案和以张俊福、魏三等、王建顺为首的3起匪特案件,逮捕首要分子10余人。在1951年至1953年,先后参与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取缔反动会道门斗争,打击处理了一大批特务、恶霸、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三年困难时期,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治安管理从严的方针,制止投机倒把、哄抢食物,劝阻人口盲目外流,与全县人民共渡难关。
“尤其是面对境内那些冥顽不化的反动分子和敌特分子的频繁捣乱和破坏,作为县城治安主力军的东关派出所,在仅有2位民警的情况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安全运动、重点保卫等工作,有力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为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该县公安局民警李仁贵说。
上世纪80年代末,城关派出所组织全体民警参加全局“春季晨训”练兵活动,全面提升队伍战斗力。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静宁县进入了全新建设阶段。1964年12月,经静宁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决定,正式成立了静宁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其前身“东关派出所”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悄然掩名于岁月,以“城关派出所”之名再度开启了它艰辛而光荣的新征程。
年逾古稀的徐谦是上世纪70年代城关派出所的老民警。据他回忆,在薛宗义、王文华、李向碧、席学谦四任所长任职的20多年时间内,全所警力一直在10人之内。“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虽然我们那时警力严重不足,但紧紧依靠群众是我们的制胜法宝。”徐谦举例说,在上世纪70年代,他们在追击一名盗窃自行车的嫌疑人时,对方狡猾地钻进了一大片玉米地。警力有限的情况下,所长李向碧发动附近40多名群众将玉米地围了个水泄不通,最终将嫌疑人擒获。
195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第十个“元旦”,城关派出所组织民警合影留念。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公安机关提出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的相关举措。同时,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人民警察法等相继颁布。城关派出所紧抓历史机遇,顺应新政策,全力贯彻落实上级指示,在户籍管理、基层基础、消防管理、便民服务等方面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加快了执法规范化建设和队伍正规化建设进程。
1992年,人民警察开始实行警衔制度。“1992年,全所10余名民警分别被授予警督、警司和警员警衔。1998年,全所民警走进考场,参加全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素质考试考核,执法水平、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首次正式在考核中接受了检验。”曾担任城关派出所所长的石静荣回忆。
随着时代更新和快速发展,警务工作面临诸多新形势、新考验、新挑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城关派出所深化创新驱动战略,以数字化、智能化引领警务实战,积极打造科技先行、信息主导、精细管控、立体打防的现代警务运行体系,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网络化、社会化、科学化,构筑街面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监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和虚拟社会防控网“六张网”,逐步形成了“打、防、控、管、建”的工作体系。
近年来,城关派出所立足公安机关法定职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深化派出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总结出“当场训诫法”“说服开导法”“寻根查源法”“宽严相济法”等十大工作法,大力推行“五小警务”模式。同时坚持“警力有限,民力无限”的理念,充分发挥相关行业接触群众面广量大、情况熟悉的优势,先后组建保安员、楼管员、出租车(公交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五支义警队伍”,做实社区警务,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75年峥嵘岁月,城关派出所在忠诚护航之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被评为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获评“全省优秀派出所”,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来源: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