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请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我的祖宗海”进行关注,每日免费阅读原创诗歌、美文、评论、小说,建立深度阅读关系!
迟子建:文学的真实
中国现代文学馆与鲁迅文学院同在一个大院里,得知迟子建要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礼堂讲课,同学们自然不会放过这绝好的机会。
2013年3月17日,文学馆礼堂里座无虚席,两侧和走廊也挤满了人,有人提前拿个小板凳占了个位置,还有的拿了张报纸席地而坐,大家翘首以盼。
主持人介绍完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迟子建后,礼堂里掌声雷动。
也许这让迟子建有些意外,她抬起手臂向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
迟子建的才气和知名度不用说了,她写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时,只有20岁,即将从大兴安岭师专毕业,小说在《人民文学》发表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篇小说也成了她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当初我并不知小说为何物,就雄赳赳、气昂昂地下笔写了。我之所以如此胆大包天,是因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不吐不快。”她说。
迟子建的小说转载率极高:《白银那》《日落碗窑》《清水洗尘》《岸上的美奴》《花瓣饭》《芳草在沼泽中》《酒鬼的鱼鹰》《额尔古纳河右岸》《群山之巅》……我们从她的小说里能够感受到温情、透明、忧伤、纯粹、朴素……
有人说她的小说有两种气息:一种是浪漫的气息,一种是忧伤的气息。浪漫的气息可以使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获得艺术的提升,而忧伤之气是作家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迟子建今天讲座的题目是《文学的真实》,但她似乎并不想按主题讲座,就像我们不愿意写命题作文一样。她的讲座从回忆北极村的蝴蝶和野花开始,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的记忆对一个作家成长的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她坦露了她高考时作文跑题只得5分的轶事。她说她喜欢用手写。她有很多的笔记本,拿在手里就有创作的欲望。写完后再录入电脑。她说自己写得不快,两个月一个中篇,每年保证写作10多万字。她认为小说最终的好是朴素——语言、意境、用词、生活态度,乃至人格,朴素是最高境界。朴素还是生活化的反映。
她讲了自己比较喜欢的西方和中国作家,如感情忠贞、对世界充满无限爱的雨果;具有宗教情怀、用作品拯救人性的托尔斯泰;感情丰富、作品无数、阳刚自恋的硬汉海明威,以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一席之地的郁达夫,这也间接表述了她的写作追求,告诉我们一个伟大作家是和大地、人民血脉相连的,我们会从那里看到人性的伟大和善良。她说她反对给作家建纪念馆,她认为作家是靠作品留在人们心里的,而不是靠纪念馆里的雕像。
接下来,迟子建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谈了讲座的主题:文学的真实。她详细讲述了她是如何把上访专业户请到野外旅游,以回避检查组,从真实生活升华到艺术的真实,创作出小说《野炊图》。将冰柜藏尸讨说法的真实生活细节,如何嫁接到她的矿难小说中的,如何将自己失去爱人的伤感融入108名猝不及防死去的工人兄弟身上的。“我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别人看到我忧伤”,将情感的真实转化为文学的真实。
说到浪漫主义的真实,即生活的不真实,社会丑陋呼唤正义的具有艺术真实性的优秀作品。她还讲到了曹雪芹、鲁迅等不乏艺术反抗的作品,以及但丁、堂吉柯德、卡夫卡等审判现实生活的作品。最后,她说我们的生活不是没有故事,我们的生活需要阳光照耀。
互动阶段,有人问她作品“温暖”来自哪里?她说来自内心的情怀和亲朋无私的关爱。有人问到作家的孤独感时,她回答说:人类有无法回避的悲苦,孤独感能成就一个作家,但作家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作家是不可想象的。生活当中的人,人人皆有痛楚,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只是因所处境遇不同,痛点也不同而已。痛楚很难说出轻重,因为个人心理承受力和感受力是有差异的。她说人类的感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和谐相处真诚融入。有人问:除了莫言外,你认为中国还有哪些优秀作家?你觉得还有谁最应该获得诺奖?她睿智地回答道: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但我不是瑞典文学院的评委,所以,我无法确定给谁。
有人问:诗歌对写好小说有什么用处?她说,我觉得文学首先必须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可以锤炼我们的语言,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样文体的写作,以诗为练笔的切入点,你就是找到了语言的金钥匙,或者说拿到了文学的无敌盾牌,无往而不胜,我觉得一定要重视语言。
面对时下的文学状况,迟子建说,这个时代,人全部都在低头看手机,阅读碎片化,生活快节奏。读一首诗其实就相当于每天喝了一杯“文学茶”,我觉得有这种“茶”陪伴我们的人生,也不是坏事。坏就坏在完全不读,完全远离。
她认为,文学不会消亡,文学肯定会地久天长,只要人类存在,对于文学这种内心的渴求就存在。文学走到今天各种题材看似被人写尽了,看似山穷水尽了,但是文学可以开掘的空间依然很多,有的时候我们不要怨天尤人,作家应该自省,包括我自己,就是你是否达到了你理想的最佳状态,有的时候你要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才会有点滴的进步,像我写了30多年以后,每前进一步的这种艰难,自己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迟子建认为,一个作家一成不变是非常可怕的,但变化总是悄悄的,就像一个人的成长。其实读者在作品里看到的是审美,是作家的人格魅力。我们对一部好作品的尊重,首先基于作家的人格魅力。它从另一层面给作品带来了深度。
(欢迎关注。请看下期连载5)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3)】刘庆邦:小说创作的实与虚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2)】李敬泽:小说是个野孩子
【在鲁院听文学大师讲课(连载1)】白描: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品格
什么是好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江是“三流诗人”吗?
诗意的天空,家园的辽阔——读诗人乐冰的长诗《祖宗海》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