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不吃日本鱼,而且不吃鱼

财富   2024-09-23 17:39   北京  

在日本排放福岛核电站核污染水,以及中国停止从日本进口鱼类产品一年零一个月后,2024年9月20日,两国终于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

这一年来,核污染水排放,以及鱼类进口禁令,带来了许多变化。意料之内的,以及意料之外的。


日本鱼类出口明显下降


使用来自各个国家/地区海关定期发布的分品类进出口数据,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在贸易数据上出现的变化。

在2023年8月底鱼类进口禁令发布之前,中国一直是日本鱼类的第一进口大国。下图呈现了2023年上半年的日本鱼类出口地区分布:

可以看到,在出口禁令之前,日本鱼类的前三大出口地区分别是中国内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国际贸易中,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开计算,为了图例简便,简写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下同),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进口就达到了日本鱼类总出口的40%左右。

下图给出了2024年上半年日本鱼类出口相当于2023年上半年的变化(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及时公布了分品类进出口数据,因此该数据可能并不完整,但至少已经包括了总进出口的99%以上)

相比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日本鱼类出口增加的国家和地区,汇总增加了5243万美元,但出口减少的国家和地区,汇总减少达到了3.98亿美元。两者抵消后,净减少了3.46亿美元,约占日本原本鱼类总出口的四分之一

2024年上半年,日本鱼类增加出口的5243万美元去向了35个国家,其构成如下:

减少出口的3.98亿美元则由37个国家/地区构成:

可以看到,在日本鱼类的出口增加国家/地区构成平均,越南、美国、泰国、中国台湾和法国占89%。出口减少国家/地区则较为集中,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占主要部分,约为87%。

总体来说,在进口禁令的影响下,虽然一些东南亚国家增加了从日本的鱼类进口,比如越南从日本的鱼类进口上升了25%,印尼也上升了14%,但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这两大原本第一和第三的出口伙伴大幅度鱼类进口减少下,日本的鱼类出口仍然遭受了巨大损失。


中国鱼类进口同样明显下降


在进口禁令施行前,中国鱼类进口的国家/地区分布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中国进口鱼类占比最大的是厄瓜多尔,随后是加拿大、印度、越南,从日本进口的鱼类仅占4%,是中国鱼类进口来源的第八名。

但从进口总量上看,禁止从日本进口鱼类,对中国进口鱼类的影响则不止4%。

上图列出了2024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鱼类的变化情况,进口增加的来源汇总为3.1亿美元,而减少则达到了14.6亿美元。理论上说,进口禁令应该只影响日本占比的4%,但实际上中国的鱼类进口减少了16%。

中国内地鱼类进口增加的3.1亿美元来自27个国家/地区,其构成如下图所示:

而减少的14.6亿美元进口分布在30个国家/地区,构成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中国内地进口增加的地区较为集中,中国台湾和印度尼西亚占比较高,两个地区就达到了进口增加总额的77%。而在进口减少的地区相对分散,进口减少的最大来源,其实是厄瓜多尔,第二名才是日本。再加上从韩国、越南、加拿大减少的进口,才达到进口减少总额的78%。

日本的鱼类出口减少,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起到了最大的作用。但是中国内地却不仅仅减少了从日本进口的鱼类。

下图列出了中国2023年上半年前十鱼类进口地区在2024年上半年的变化:

从上图中,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中国的进口减少和日本的出口减少,其原因并不相同。

日本出口减少,主要就是因为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这两大出口地大幅度减少了进口,而这是和贸易禁令有直接关系的——中国禁止了所有日本鱼类进口,而中国香港禁止了十个都县的日本鱼类进口。

但中国的进口减少,则是平均、统一地减少。在中国2023年前十鱼类进口地中,只有从印尼的进口是增长的,其他国家(地区)全都是减少的。这与海域也关系不大——中国减少了大部分太平洋海域国家的鱼类进口,但同在太平洋的印尼对中国的出口却出现了明显上升。

一句话总结——中国不仅减少了从日本进口的鱼类,而且还均匀减少了从世界所有地方进口鱼类。


进口减少了,河海鲜消费也在减少


为什么中国进口鱼类会有超出进口禁令幅度的下降?我们从“收钱吧”数据和某电商平台数据中看到了实际消费的变化。

使用收钱吧具体到菜品的支付数据中(该数据的介绍可以在上一篇文章中看到,但因为某种原因这篇文章已经消失了,请使用知乎链接阅读(https://zhuanlan.zhihu.com/p/715192324),我们计算了所有鱼类菜品消费量的相对变化。

具体来说,将每个月各类鱼、虾、蟹类的总消费,除以该月“米饭和“牛肉的总消费——之所以使用米饭和牛肉的总消费作为基准值,是因为这两类消费在各个城市各个时间较为稳定,用河海鲜消费除以“米饭”与“牛肉”,可以消除整体消费的季节趋势,以及不同支付方式市场占比造成的波动。

不难发现,河海鲜消费的走势,在2023年8月之后大幅度下降。原本河海鲜的消费金额是牛肉和米饭消费总和的20%,该比例已经降低到5%到10%左右。

从电商平台的数据也能看到类似变化。我们将某电商平台中各种鱼、虾、蟹类的总销售额加总,再采取类似的标准化措施,除以猪、牛、羊、鸡、鸭各种肉类的销售额总和,得到了电商中的河海鲜消费占比走势,见下图:

可以看到,在2023年8月之前,河海鲜消费占比约为各种肉类消费占比的30%,在2023年8月之后,下降到20%到25%左右。

整个事实渐渐清楚了——

中国不仅停止了从日本进口鱼类,更均匀地减少了从几乎所有主要进口国的鱼类进口。减少进口的背后,是河海鲜类消费本身,正在下降。


河海鲜消费减少,背后原因令人暖心


中国人为什么会减少使用河海鲜类食品呢?最直观的解释,当然是因为惧怕核污染水污染到鱼类。

下图列出了在电商平台数据中,三文鱼类消费占鱼类总消费的比例。


可以看到,三文鱼消费占总鱼类消费的占比也在2023年8月之后大幅度下降,原本在鱼类消费中占比10%以上,目前下降到4%左右,其下降幅度比整个河海鲜消费在肉类消费中的占比下降还要更大。

三文鱼的例子,直观地呈现了人们对核污染水污染鱼类的担心——

三文鱼常常被当做日本料理的菜品代表,又是海鱼,还常常做成刺身,在消费者心理上,被烹煮减少污染影响的可能更小。

被贴上那么多标签之后,在福岛核污染水的心理影响上,三文鱼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大家减少三文鱼的购买,在情绪上,是完全能够理解的。

虽然情绪上能够理解,但减少消费三文鱼在道理上则很难讲得通。

因为我们能买到的三文鱼,要么来自大西洋,要么来自新疆,根本没有来自太平洋的三文鱼,更别说来自日本的了

这种情绪上说得通,但道理上又看不懂的情况,还有一个特殊的指标可以来衡量——抢盐指数。

在2023年8月福岛排放核废水后,有两件产品一度爆红。首先是盖革计数器,测量核辐射。另一件产品则是食用盐

一方面担心食用盐被核污染,另一方面又有传言说食用盐能够抗辐射,甚至还有加碘盐防疫的都市传说。遇事不决,先屯点儿盐,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

在非典、福岛地震和新冠时期,都有过屯盐事件,但这都没有去年此时抢盐如此猛烈。2023年8月,随着日本单方面排放核污染水,屯盐行为达到了顶峰。大家去超市,去电商平台疯狂购盐,传为美谈。

上图列出了电商平台中的食用盐消费占当月调味料总消费的占比。

可以看到,在大部分情况下,食用盐消费金额应当仅占调味料总消费金额的3%左右。但在2023年8月,食用盐消费占调味料消费的比例达到了21%——大概是正常值的7倍。在一些沿海城市,2023年8月的食盐购买量甚至达到了正常值的30、40倍。

抢盐是短暂的,但其影响持续到现在,在2023年10月后,食盐消费占比回到正常水平,但却又比正常水平要更低一些,目前只占调味料总消费总额的2%了。因为抢来的食盐这一年都没有吃完嘛。

我们计算了每个城市2023年8月的食盐消费相对于正常值的倍数,将该值定义为“抢盐倍数”。抢盐倍数,很好地捕捉到了这种道理上说不太清,但情绪上又非常有道理的变化。将“抢盐倍数”和河海鲜的变化放在一起,可以得到下图:

可以看到,2023年8月时抢盐越多的城市,在后续的一年中,河海鲜消费下降也越明显。按照城市级别回归也能得到显著的结果。抢盐最多的城市,河海鲜消费的下降幅度,比抢盐相对较少的城市要高出60%。

虽然道理上说不清,但是核污染水来了,多抢点盐,少吃点鱼,总没错的。

人们的消费模式就此被情绪改变,背后原因着实让人暖心。


写在最后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以及紧接而来的日本鱼类进口禁令,不仅仅改变了日本的出口结构,也改变了中国的消费结构。

人们变得更不爱吃鱼了,即使是与日本进口毫无关系的内陆河鱼或者大西洋海鱼,都受到了影响。

在心理上受到影响更大的地区(用抢盐倍数来衡量),河海鲜消费的降低程度也更明显。

与仅仅持续了几天的抢盐行为相比,“不吃鱼”行为显然持续更为持久。

那么如果——只是如果,一种假设——官方监测结果发布后,发现核污染水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样大,鱼类进口禁令也出现了变化,人们会重新开始吃鱼吗?

到时候和核污染水完全无关,躺着也中枪的内陆河鱼,新疆三文鱼,以及大西洋三文鱼,能够重新被人选择吗?已经根植人们心中的观点会消失吗?

可能仍然要打一个问号。


水皮More
水皮More是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发布独家内容的自媒体平台。该平台每天通过视频、音频、专栏文章、社区等多种形式,评论财经热点,分析市场动向,解读财经八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