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听障儿童构建优质的聆听环境

健康   2024-11-14 15:50   北京  

引言

人类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意义、语境、概念、理想、思考通过口语或书面语交流和分享,主要依靠语言和倾听技能,让我们能够描述此时此地之外的事情。正常运作的耳朵和听力系统只是向大脑传递了声音信息,在这一点上人类与动物无异,甚至比不上动物所具有的听力。但是,听力只是一种感觉,它是被动的。人类除了听力外,还具备一种习得技能——倾听,它是主动的,是在大脑感知语音那一刻启动的技能。这一技能的习得,既离不开听力(一种把感觉到的环境中的声信息从周围听觉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也离不开倾听(一种逐步形成的由大脑对声信息的注意、辨识、记忆、解释)。


梁巍,男,1969年生,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学士,1999年就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特殊教育学研究生课程结业,2000年就读吉林大学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课程结业。现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康复学院兼职教授。承担、参与、完成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范围听力保健中国实验项目、中科院科技助残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科研课题十余项;撰写专业论文60余篇;出版教材和图书20部,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和图书13部。

Part.01

听力和倾听需要同等关注

听力和倾听是构成人类听觉能力的两个方面。听力是一种感觉,它发挥着声音的可及性作用,以确保声音自下而上地到达大脑。当孩子的听力出现问题或障碍时, “听不到”、 “听不清”影响了其聆听学习的基础,他们的大脑无法处理没有被察觉的事情。听力驱动着人类聆听学习的整个过程。听损儿童可以通过一种或多种现代和先进的听力介入技术接收声音,听力驱动问题正在迎刃而解。倾听是一种技能,藉由大脑认知过程的参与,自上而下、主动积极、最大限度地利用得到的信息,确保个体聆听学习自然而持续地发生。这是一种主动关注声音信号,准确感知快速语音,同时将注意力分散用于监控正在进行的语音处理和积极应用认知过程理解声学信息的专有技能。这一技能的习得,需要借助大量有效地练习或训练对大脑进行布线或重新布线才能实现。有报道指出,成就这一技能,需要10000小时的练习;到4岁时,普通孩子需要听到4600万个单词才能准备上学;婴儿和幼儿时期需要20000小时的倾听才能作为阅读的基础。

目前,我们更关注听力,即孩子的听力对纯音、嘟嘟声、咔哒声、单词、音素等的“客观”和基于感觉的感知。因为这些测试的逻辑测量值与孩子的听力高度相关,能有效反映孩子的听力敏锐度,并有助于揭示周围听觉神经系统相对于所用刺激的总体状态。然而,这些测试并没有反映出孩子倾听技能形成的质量和水平。当一个人的听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系统运行最佳时,才能表现出非凡的听觉能力。听障人士没有专门的训练,无法获得最大的听觉能力。即使已经配戴了助听放大设备,也需要学会倾听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听觉信息。研究表明,被训练最大限度地提高倾听技能的儿童比没有进行训练和康复的儿童发展出更好的言语和语言技能。可见,听力是倾听的基础,倾听是学习的基础,二者需要同等关注。


Part.02

倾听技能形成中被忽视的环境因素

为了保障听障儿童“学习倾听”和“倾听学习”任务目标的实现,在及早的原则下,一方面为他们验配适宜的助听设备,以利于其听力的驱动;另一方面,抓紧听觉能力训练,以利于其倾听技能的早日达成。但是,当要接收的声音信息经过糟糕的聆听环境时,听力能提供给孩子的“自下而上”的信息就会丢失、失真或变得贫乏,倾听技能生成或培养所需的“养分”也就变得不足或缺失。“自上而下”的系统要发挥作用,则必须借助已有的听觉经验、认知经验或语言知识进行听觉完形和认知完形。但是,孩子并不具备或拥有足够的、先前获得的知识、经验,面对听觉信号的缺失,像成人那样来“填补空白”,即通过“自上而下”的认知过程解决。健听儿童也需要更高的言语信噪比,才能逐步发展出像成人那样出色的声学听觉表现。相对于听障儿童而言,即便配戴的助听设备高度优化,如果通过聆听环境传递到助听设备即将被感知的声音信息是不完整、不清晰的,又怎能保证其倾听能获得足够且优质的动力驱动呢?因此,聆听环境的优化同样是孩子倾听技能形成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见图1)。


Part.03

导致倾听过程的风险

孩子们“学习倾听”或“倾听学习”主要通过口语教学和交流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无论是集体课还是单训课)被看作是孩子倾听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只有完整清晰的语音听觉才能保障倾听过程的实现。完整清晰的语音听觉是指对声音语音信号中所有有用信息的听觉。当离开说话者嘴的声音中100%的信息到达听者耳朵时,就能实现清晰的听觉。

但完整清晰的听觉很难实现,即便在课堂教学中孩子的倾听过程时常受到各种风险的制约或限制。这些风险包括倾听过程、课堂环境和限制个体倾听的潜在变量,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孩子聆听学习过程的要素矩阵(见图2),其中声学信号、聆听环境及聆听者间的反应是构成课堂或教室环境变量的核心要素。


聆听环境要素位于导致倾听过程风险变量矩阵的中心,它包含的不利因子可具体表现为声学特性。不利的声学特性因子存在的形式及其对孩子倾听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见图3)。


(1)方向与距离

发声源朝向聆听者且距离聆听者的距离越近,听得越清楚,距离越远听得越差。这是因为声音的能量具有衰减的特性。随着距离的延长,增大了声波波束被发散、吸收、反射、散射的可能,声能固然在传播中出现减少现象。声场中的声能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距离每增加一倍,声压级减少6 dB SPL。高频声音的能量越容易被衰减。如果教师授课时的言语强度是80 dB SPL,孩子坐在直线距离1米的座位听到的强度就是80 dB SPL;如果坐在直线距离2米的座位听到的强度就是74 dB SPL;如果坐在直线距离4米的座位听到的声音强度就是68 dB SPL。目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有效助听距离多在1.5~2米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一范围,听到的声音就会出现衰减现象。因此,相对于处在教室环境下的孩子而言,距离意味着座次。其在班上所在座位的位置离授课教师的直线距离越短,越有助于聆听学习。

(2)噪声

教室环境中存在来自内部、外部各种噪声。这些背景噪声可能遮盖或掩蔽言语信息中重要的声学或语言学线索,导致孩子言语理解度降低。尤其是减少了言语中承载重要区别性信息的辅音成分的精确感知。信噪比是一种描述信号声(如教师或说话人的言语声)与背景噪声间关系的参量,具有倾听能力的健听成人实现言语感知所需的信噪比大约为+6 dB。而孩子由于其听觉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和生活、语言经验的缺失,要想弥补其听觉或认知完形能力的不足,需要更高的信噪比。相对于15岁以下且诊断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复发性中耳炎史的儿童、语言障碍儿童、构音障碍儿童、读写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听中枢处理障碍儿童、发展迟滞儿童,以及注意力缺陷儿童,要想实现精准的言语感知,信噪比应保持在+15 dB以上。为了实现这一信噪比目标,教室背景噪声水平应控制在30~35 dB A。如果信噪比低于+15 dB时,上述绝大多数儿童难以避免言语感知困难,并会为此付出更大的注意力而身心疲惫。

(3)混响

由于坚硬光滑的地板、玻璃隔断、不吸声材料装饰的室内环境反射作用的存在,使最初的声音信号不断反射回来组成一组回音,有时被直观地叫做墙壁音。在声学领域,常用混响时间表示混响现象存在的程度。混响作为一种特殊的室内噪音,对孩子的有声言语交流和学习有很大影响。由于混响的存在,许多正常的谈话声会混沌不清,从而降低言语感知度,阻碍聆听能力的发展。目前,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出台的教室声学标准建议,永久性的中等教室混响时间应控制在0.6秒以下,用于听障儿童的教室混响时间应不高于0.4秒。

(4)噪声与混响的交互影响

真实教室环境下的噪声与混响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协同共同作用于孩子的聆听学习环境。有学者通过严谨的对比实验,揭示出噪声与混响时间对健听儿童、听障儿童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的交互作用效果(见表1)。由于混响有效地填补了噪声的时间间隙,使得噪声变得更加自然和稳态,继而对言语信息中重要的声学或语言学线索造成了更大掩蔽,自然给孩子的听觉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Part.04

聆听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糟糕的聆听环境对孩子“学习倾听”和“倾听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是多元的、长久的,不仅降低了言语清晰度和学习内容的可懂度,对其造成听觉重负,影响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分散、教学互动的减少,以致学业成就表现不佳,丧失倾听学习的信心,产生急躁以致厌学情绪。因此,重视孩子的聆听环境,及早进行改善和优化刻不容缓。改善和优化孩子聆听环境的措施与策略主要如下。

(1)集体声学环境的改善
利用可吸音、降噪的声学装饰材料(如安全的聚酯纤维制成的吸音、隔音板)或采取铺设地毯,加挂厚布窗帘,调整座位或靠近听障儿童讲话,与其对话时关闭门窗、电器等方法为孩子的聆听创造有利的声学环境。
更为专业的措施是安装一套悬浮式声场均匀分布系统(见图4),它可一体化地解决距离、噪声、混响对聆听声学环境的影响,能够满足普通与特殊需要孩子在纯净、自然、完整、均衡的教室声场环境中快乐学习和交流的需要。


(2)个体优听辅具的选择

在优化个体助听设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个体可穿戴的FM系统或其他辅听技术、设备,可有效解决距离、噪音和墙壁音等环境中不利因素对其聆听的影响,不断改善和提高孩子在有“限”环境下的聆听、交流。

(3)有效沟通策略的指导

当聆听的声学环境不够理想或缺乏必备听力辅助技术时,针对学前期的孩子,只有通过教师、家长自身改善与孩子的沟通策略,才有可能提升其聆听的有效性,具体内容包括:①缩短聆听距离;②实现清晰地表达;③利用、优化视觉辅助技巧传情达意;④改进聆听策略,提升孩子背景噪声下的选择性听取、理解能力等。针对学龄期儿童,可以直接教给孩子掌握以下具体方法:

A 调整有利于自己的聆听环境方法

①在不利的聆听环境中,通过开启点灯或变换位置的方式,确保能看清说话者的嘴唇和面部表情。

②申请调换座位,缩短与说话者的距离。

③变换自己的位置,以保证说话者在自己听力补偿效果较好耳一侧。

④采用调小或关闭电器、门窗或到更安静的地方谈话等措施,降低噪声干扰。

⑤利用增加软装饰(如厚窗帘、厚绒头地毯、后靠背椅垫),降低室内混响。

⑥其他情况下,尽量选择有类似软装饰的地方与同伴交流。

B 调整有利于自己倾听的交流方式

①利用看话的技巧,通过唇读、面读、体读弥补倾听时的信息遗漏。练习看话时,可借助播放有头部特写的录像(如新闻广播员)的方法,首先要求孩子只用耳朵听,然后再结合视觉聆听。通过调节播放设备音量改变任务的难度,直到他们难以单独靠倾听完成任务。

②在嘈杂的环境中,请求说话者通过放慢语速、提高言语声强度、强调主题词、举例说明的方法改善表达的清晰度。

③请求说话人在开始说话前提醒自己注意。在嘈杂的环境下,也可请说话人通过触摸的方式提醒自己注意。

④在小组讨论中,寻求主持人的帮助,确保每次只有一个人说话,并且在主持人要求时再说。

⑤在别人要和自己交谈时,请求对方先告知要交谈的主题。参与群体交谈时,坐在朋友旁边,可请身边的朋友告知他人谈话的主题。有时可通过直接询问的方法了解正在谈话的主题。

C 在交谈过程中,保证获取信息完整、准确的技巧

①采取短暂打断谈话的方式获得错过的信息。

②采用质疑的声调,配合质疑的面部表情示意说话者重复所错过的词或句。

③询问更具体的问题,以表明自己听清了什么,没有听清什么。

④通过复述或换一种表述方式确认自己以为清楚的意思。

⑤要求说话者用不同方式重复说最后一个或两个句子。

⑥当以上策略都不起作用时,要求说话者清晰地说出关键词。

⑦利用及时反馈回应(如微笑、点头、嗯、是的、啊哈、皱眉或困惑的表情)等,提示说话者对自己的语速、清晰度、声音大小和表达的复杂度进行适时调节。

总之,不论孩子是“学习倾听”还是“倾听学习”,他们都必须能够听到、关注和倾听别人的声音,这样才能学习。如果孩子的大脑不能持续精确地接受完整清晰的语音,也就失去了听觉言语康复的前提。声音的可及性至关重要,因为在依赖口语的学习环境中,声音必须“自下而上”到达大脑以便“自上而下”的学习发声。聆听环境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中介,不断改善和优化聆听环境,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早日使用大脑倾听现在与未来。


扫码关注

发现更多精彩

关于我们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刊号CN11-5138/R),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国内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行业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研究、康复理念更新、实用技能推广、听辅产品介绍、政策研究等诸多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最权威的听力语言科学资讯、最专业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最有影响力的事业宣传,营造听力语言康复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      

👉欢迎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投稿网址:www.chsr.cn

      投稿联系人:蒋春 13520117301(同微信号)  

  

👉欢迎社会各界广泛合作

      合作范围:学术研究/专业培训/新媒体推广/期刊广告投放/技术服务

      合作伙伴:各级残联,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单位,开展听力语言障碍领域研究的科研院所,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教育、特殊教育的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单位,各类助残服务的社会组织。

       广告及新媒体推广内容:各省残疾人救助政策,残疾人工作经验和成果,听力语言康复科学学术论文解析,新技术、新产品,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残疾人康复机构特色介绍,优秀残疾人工作者事迹宣传,家长康复经验分享和儿童风采展示。

       合作联系人:李瑶 13001238633(同微信号)


听力学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介绍听力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言语病理学、声学、语音学、康复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的信息,技术交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