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批评教育,情绪价值会不会更管用?

教育   2024-06-21 16:31   上海  
🌟点击上方关注“辅导员娘亲”🌟

这是第646篇周记

最近有个学生小勇和我“吐槽”他妈妈,他妈妈是个老师,和他的相处方式中最常见的就是“教育”与“被教育”。从人际交往到职业规划,这位母亲总是逮着机会就输出大道理,导致他现在一看到母亲的微信或电话都犯怵,也尽量避免和母亲面对面交流,担心又是一顿正襟危坐的指导。

听到小勇的吐槽,我一时间恍惚,觉得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我吗?我的儿子也曾抱怨过我喜欢讲大道理。做老师,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好为人师”。对学生如此,对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总是恨铁不成钢,于是便不由自主地讲了许多大道理。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这种大道理式的教育方式真的有用吗?

我问小勇,你理想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小勇说:“老师,最近有两个词很火,你应该知道吧,一个是爹味十足,一个是情绪价值。相较于前者,我更希望我的父母能提供情绪价值。”

说实话,这两个词我都比较熟悉,也是近段时间频繁被提及的网络词汇,尤其是情绪价值,还入围了《咬文嚼字》编辑部去年12月公布的“2023年十大流行语”。“爹味十足”,用来调侃那些总喜欢把自己摆在教育者角色上,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别人、给别人提建议的人。而“情绪价值”,指的是能做到换位思考,能给其他人带来舒服稳定情绪的能力。

我想,小勇希望的,是自己的父母能以好朋友的角色与他相处,遇到问题时,可以和他一起商量、共同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或是讲大道理。

确实,“情绪价值”是当今很多父母都稀缺的能力,也是很多教育者容易忽视的部分。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投情、同理心等,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阐述的概念,用白话来说,就是感同身受。单纯的指责与教育,或许只会把学生或孩子越推越远。他们需要的,是尊重自己情绪、给予自己支持的师友。当个人感觉到被理解和关注,情绪得到理解和支持,才是沟通和交流的开始。

所以,对于我们长辈或者教育工作者而言,给学生提供情绪价值异常重要。或许在往后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多一些耐心和同理心,循循善诱,用同理心拉进彼此的距离,以便达到更好的沟通目标。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1.听说,你也想做“工具人”?

2.当老师发【微笑】时,学生可以回复【狗头】吗?

3.“老师,您觉得转什么专业好?”

辅导员娘亲
上海交通大学梁钦老师公众号。梁钦,博士、副教授,因名字谐音被学生称为“娘亲”,已出版《成为你自己》《大学,你得好好读》和《学医,你准备好了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