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2027篇学习笔记
01 在讲深讲透讲活上着力(新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始终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以真理讲深道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是道理立得住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近年来,各地各学校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北京大力扩展思政课教学“朋友圈”,把教学名师、学校校长、专家学者、奥运冠军、艺术名家以及“12345”市民热线“金牌话务员”等都邀请到这门课程的讲台上,既讲理论,也谈实践,用真理的力量筑牢信仰。实践启示我们,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深刻的道理,才能更好教育人、引导人。 以事实讲透道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事实最有说服力。全面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是思政教育的最佳素材;火热的实践,是思政课最生动的课堂。北京全面打造“时代新人强国行”主题实践育人活动,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今年暑期,高校学生在思政课老师带领下,来到前门小院议事厅“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沉浸式学习体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类似的案例教学场景,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首钢园、西樊各庄科技小院等200余个市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生动呈现。让道理“看得见”“摸得着”,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 以真情讲活道理,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道理结合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心。这就需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课程内涵。近年来,北京深入推进“‘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开展“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等育人活动,以文化润心,以情感动人。前不久,“强国复兴有我”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在良乡大学城生动开展,全景展示了“‘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文化育人的丰硕成果,不少学生感觉耳目一新、收获很大。实践表明,思政课以文化为纽带,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更好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作用,不断增强广大师生矢志奋斗的信心和力量。
02 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我们要深刻认识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抓牢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新契机。 从国际角度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加,世界在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美西方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对华战略的转变,西方媒体亦将中国议题纳入整个世界话语体系中予以建构。综观近年国际舆论场热议的一些颠倒是非的涉华话题,都是这种“建构”的产物。这不仅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正确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干扰着国内民众共识的达成。此外,西方国家还利用传播平台的优势,对我国发起各种“舆论战”“认知战”,试图抹黑我国国家形象,否定我国正当发展的权利。当此之际,打破西方国家的话语垄断以及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国内角度看。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各国也更加期望深入了解中国,期盼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但是,我国目前的对外传播体系与我国综合实力还不匹配,存在着信息流出流进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以及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这说明,过去一个时期,我们在构建对外传播格局的思想认识、组织规划、制度安排、理论研究等方面相对还存在一定欠缺。比如,协同传播的概念比较淡薄,对外传播资源比较分散,各机构之间协调不足;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分众化传播能力亟待加强;从国家层面对“大外宣”进行统一领导、全面规划、协同实施、合力推进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还有待健全;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形成更加完善、更加集约、更加科学的国家战略传播总体规划,以实现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的战略目标。
03 对“山寨”食品说不(纵横)
近年来,“山寨”食品在网购、外卖以及一些网红零食店再次冒头,暗藏食品安全风险,值得警惕。 “山寨”食品外观与正品类似,价格却便宜很多。其中,有的虽然是合规厂家生产,但有侵权嫌疑;有的则没有生产资质,食品安全缺乏保障。过去,“山寨”食品常见于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的地区。如今,“山寨”食品随着网购、外卖以及一些新商业模式蔓延至线上平台。同时,部分不良商家通过搭售、混售、低价加购等方式销售“山寨”食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由于“山寨”食品往往比正规品牌产品价格更低,一些图便宜的消费者极易被吸引,上当后又容易产生“一分价钱一分货,自己买的吃闷亏”的想法。然而,衡量“山寨”食品的危害绝不能局限于个人的经济损失,而是要综合考虑消费者花费的时间成本、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不正当竞争对市场环境的破坏等。打击“山寨”食品,不只是对一款产品、一家“小作坊”的抽查摸排,而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的治理任务。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应严格准入,动态清理,并完善相关售后和处罚措施;市场监管部门也应重点关注部分量贩商业模式,并建立高效的“举报—响应”机制,严防“山寨”食品混入其中。正视“山寨”食品存在的风险,将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有利于改善消费环境,提振消费信心。04 “一束花”里的经济动能
鲜花的浪漫不会过时。一束花,能带来何种价值?这需要综合来看。对种花的人来说,一束花意味着收入;对买花的人来说,一束花表达了感情;对参与花卉交易的人来说,一束花意味着就业。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花卉进出口贸易额超20亿元,全年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元。同时,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花卉从业人员超500万人。鲜花连着产业与就业,也连着物质消费与精神需求。随着鲜花消费日益融入生活,相关产业必须升级,以更成熟的种植、更丰富的品类、更高效的配送,满足人们对“美”的期待。 从“颜值”到产值,鲜花里有着经济脉动。从中我们能看到,火热的鲜花买卖,催生着消费蓝海;也能看到,借助物联网等技术,传统的鲜花产业正在转型升级;还能看到,得益于高水平开放政策,花卉进出口折射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畅通高效。小花束“孕育”大市场、“盛开”产业链,透过鲜花看经济,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发展之潜力,彰显于向“新”提质。鲜花娇嫩易腐,要高效地实现从田间到万家、从一地一域到大江南北,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比如,有的地方采收鲜花后,就地进行低温保鲜处理;有的平台利用智能化调度系统等技术,匹配订单,实现即买即寄。一些科研院所深挖本土花卉资源,通过杂交选育等手段,不断研发新品种、优化栽培新技术,推出更多深受消费者欢迎的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