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
趣
wei
味
di
地
zhen
震
xue
学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地震急诊科,了不起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21、地震急诊科,了不起
21.1 烈度速报
21.2 余震定律一 — 最大震级
地震急诊,救人要紧
——地震谚语
不是吗?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 0.4 秒汶川 M w 7.9 地震,四川省省长 5 分钟后就赶到省地震局,请告诉我们:
哪些县市破坏最严重,需要派救援队伍?
最大余震的震级是多少,向什么方向发展?
还会持续多久?
三条要求,句句千斤,合情合理。
这时,我们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只能速报“时间、震中、震级”三要素,就远不满足要求了。
地震急诊,既是马后炮,又是做测报(图 21-1)。基本上要凭经验和统计做出快速判断,尤以“一个烈度速报、三个余震定律”至为关键。第一条需要密集的加速度台网,后三条属于地震活动性的常规分析。美国的这类服务已经搞了十几年,咱们还需继续努力。
图21 -1 地震急诊科
21.1 烈度速报
◆ 粗判
作为经验速判,可由已知的震级 M 粗略地估算震中烈度I0[1](表 21-1)。
式中的峰值加速度 PGA 已知,可算出震中烈度 I 0 ,利用震级 M 和震中距 R 关系推断衰减烈度 I,并由震级 M 估出断层长度 L,继而控制极震区的长轴。这样,便能够大体掌握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波及的地域。
2015 年尼泊尔发生 M w 7.8 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用极简单的方法给出了烈度速报:由震级 M 估出震中烈度之后,依次对余震震中涂以不同颜色:圆圈大小表示震级, 颜色显示烈度(图21-2), 震灾范围便马上显现出来了。
图21-2 尼泊尔2015年4月地震及余震[4]
◆ 烈度速报
日本的烈度速报网建设于 1995年, 台站间距为 2.5km,4 000 多个加速度仪测点把全国划分成 188个警报区,于 1996 年开始服务。2011 年 3 月 11 日 14:46 日本东部海域 M w 9.0 地震,震后 7min 就发出了第 1 次烈度速报图(图 21-3),图中每个圆点就是一个观测点的实测值和地震动峰值,应急救援工作便能迅速开展了。
地震预警是在震后数秒发布的,已经日常化(图 21-3 右图)。当然,密集强震台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巨额经费,推广的难度很大。
图21-3 日本的烈度速报和预警快报
美国 1994 年 1 月北岭 6.7 级地震损失严重,震后加强了强震速报网的建设(图21-4)。能在中强震后 3 ~ 5min 给出烈度速报(也称震动图,ShakeMap),数学模型中含有大量的地质结构信息,还对台站稀疏部分做了虚拟点插值[5] 。
美国的烈度速报图还配有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仪器烈度的分布,并提供该地震的周期 0.3s、1.0s、3.0s 的加速度反应频谱,以及宏观破坏、滑坡位置、土壤液化等数据。相关网址公布了消防栓位置、避险园区的分布,提供台站分布、地震目录、地震记录图资料。这种服务跟GPS 一样,对全球开放,可以自由下载。
图 21-5 所 示 为 2008 年 11 月 13 日南加州 7.8 级地震的烈度速报图,Ⅷ度以上的强震动区是一个复杂的带状区(而非一个震中圆点!), 极震区延展 300余 km,震源为单侧破裂,震中位于东南角。这样的图件对应急救援至关重要。
图21-4 美国加州地震台网[5]
这个震例与我国同年汶川地震的情况非常相似——单侧破裂。不过那时我国还给不出烈度速报,仍然只能确定一个“震中圆点的经纬度”。
图21-5 美国烈度速报图中的 2008 年震例
USGS 在汶川地震后的 4 个多小时(正值美国当地的凌晨 4 点),迅速在网上公布了震源机制解和震后 100s 的破裂过程图(图 21-6),表明:最严重的破坏区域已经扩大到了北川一带!应急救援需要从映秀湾向东北方扩展到 300km 以上。危急时刻,这张图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图 21 - 6 美国快速发布的汶川大震破裂过程
近年,我国在该领域已取得进展:在重点地区布设了 1 154 个强震仪监测台,正向 5000 个台扩展。同时建立地震地质数据库,研究了烈度速报的模糊算法、谱烈度法、历史资料统计法等软件。
2014 年 8 月云南鲁甸 M s 6.5 地震被附近的 70 个台记到,在数学模型中计入地质构造、震源机制、场地效应之后,我国第一次从“震中圆点”走到了烈度速报图[6](图 21-7),迈出了前进的一步。
图 21-7 2014 年鲁甸地震的烈度速报图[6]
21.2 余震定律一 — 最大震级
强震活动序列主要有三种类型:孤立型;震群型;主震 - 余震型。
余震定律是针对主震 - 余震型序列提出的,涉及最大余震、分形特征、衰减规律几个方面,图 21-8 比较典型的反映出了这种活动序列的特征。
图 21-8 1994 年北岭地震的余震序列
瑞典学者巴特(Markus Båth,图 21-9)长期担任乌普萨拉(Uppsala)地震台台长。他的三篇著作《地震学的数学问题》(1968)、《地震学引论》(1973)和《地球物理学的谱分析》(1974),基本上是学生必读的“老三篇”。在《地震学引论》中,他指出了强余震的一个特点[1] :
最大余震震级一般比主震震级小 1.2。余震往往发生在主震后数小时至数天。书中所列的数据,仅是阿拉斯加、阿留申、日本和千岛群岛的 4 个 M8.0 以上的大震序列。在这本 422页的巨著里,实属沧海一粟。
未曾想,它的用处极大,被称为“巴特定律”而载入史册。
1990 年,希腊学者 Tsapanos 深入分析了 1954—1986 年 145 组数据完整的全球余震序列(主震 M s ≥ 7.0,余震 M s ≥ 5.3,深度 h < 65km)[7] 。发现在大震后的百日内、震中距小于 100km 的范围,主震震级与最大余震震级之差 ΔM 有两个统计高峰值(图 21-10):
图21-9 巴特(1916—2000)
一个是巴特指出的 1.2,另一个是1.8;二者之间存在一个1.4的低谷。
对 ΔM = 1.2 的偏小震级差的事件,震中大多集中在板块消减带(图 21-11)。源于高应力沿着板块边缘积累, 主震仅仅释放了部分的储能,但消减带处剩余的能量、板块移动传递过来的新能量仍然很大,最大余震能够继续在较高的水平上发生,故而震级差会偏小。
反之,ΔM = 1.8 的偏大震级差, 震中位于弧后地区和内陆地区。这里的应力水平本身就不高,大部分储能已被主震释放,残留能量很少。主震之后,或发生较小的余震,或者连余震活动都持续不了而呈孤立型地震序列。Tsapanos 的结论是全球性的, 影响很大。
图21-10 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据文献[7] 数据)
图21-11 主震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值的全球分布(据文献 [7]数据)
我国地震属于板内地震,震级差一般偏大。不过各地也不同,比如云南的震级差仅在 1.0 附近[8] 。
2008年汶川8.0地震后的紧急时刻,四川省地震局的杜方等专家迅速向社会宣布:“这是主震 - 余震型活动序列,最大的可能余震是 6.5 级”,很快被 5 月 25 日的 6.4级余震所证实,根据之一就是巴特定律。
○参考文献
[1]巴特 . 地震学引论[M]. 许立达,译 . 北京:地震出版社,1978.
[2] 朱永莉,黎大虎,龙承厚,等.不同仪器烈度算法在四川地区历次地震中的比较应用[J]. 地震学报,2015,37(2):335-346.
[3] 王玉石,李小军,梅泽洪,等 . 几种仪器烈度算法在汶川地震与芦山地震中的可靠性比较[J].地震学报,2013,35(5):759-770.
[4] Petersen M D,Mueller C S,Moschetti M P,et al. 2018 One-year seismic hazard forecast for thecentral and eastern united states from induced and natural earthquakes[J]. Seism. Res. Lett.,2018,89(3):1049-1061
[5] Wald D J,Worden C B,Quitoriano V,et al. ShakMap:its role in pre-earthquake planning andpost-earthquake response and information[EB/OL].[2019-08-2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54994560
[6] 陈鲲,俞言祥,高孟潭,等 . 2014 年云南鲁甸 MS6.5 级地震峰值加速度震动图[J]. 地震学报,2015,37(3):429-436.
[7] Tsapanos T 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gnitudes of the main shock and the largest aftershock in thecircum-pacific belt[J].Bull. Seismol. Soc. Amer.,1990,80(5):1180-1189
[8] 田红旭,毛玉平,钱晓东 . 云南地震序列最大余震的估算[J]. 地震研究,2014,37(1):9-15.
[9] 陈培善,白彤霞,李保昆 .b 值和地震复发周期[J]. 地球物理学报,2003,46(4):510-519.
[10] Kagan,Yan Y,Knopoff 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the two point correlation Function. G.J. R. Astro. Soc.,1980,62,303-320. https://doi.org/10.1111/j.1365-246X.1980.tb04857.x
[11] 刘艳辉,赵根模,吴中海,等 . 青藏高原东南缘及邻区近年来地震 b 值特征[J]. 地质通报,2015,34(1):58-70.
[12] 钱晓东,秦嘉政,刘祖荫 . 滇西地区中强地震的余震衰减[J]. 地震研究,2001,24(2):109-114.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