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与化学镀作为两种关键的金属沉积技术,不仅为材料表面赋予了全新的功能与特性,还推动了MEMS、半导体封装、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革新与发展。本文将介绍电镀与化学镀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并比较电镀与化学镀这两种技术,有何异同。
希望常见面的话,点击上方即刻关注,设为星标!
一、什么是电镀工艺?
电镀是一种通过电化学方法将金属或合金沉积到导电基底表面的过程。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电解质的化学性质、工艺过程中的物理参数以及衬底特征的精细调控。电解质中的离子类型、浓度、pH值、添加剂种类,以及温度、流体状态、电流密度等物理参数,共同决定了电镀层的结构、组成与性能。
电镀工艺流程与关键要素
电镀流程通常包括预处理、电镀、后处理三大步骤。预处理阶段,需对衬底进行彻底清洗,常用去离子水清洗后氮气干燥,以确保表面洁净无污。电镀过程中,精确控制温度、电解液循环与化学特性至关重要,pH值的稳定更是不可或缺。通过称量电镀前后的衬底重量,可计算出电流效率,这一参数对于评估工艺的重复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
针对性电镀配方
针对MEMS领域常见的电镀金属,如镍、铜、黄金及镍合金,特定的工艺配方被广泛应用。例如,镍电镀常用于增强材料的硬度与耐腐蚀性;铜电镀则因其良好的导电性而在电路制造中大放异彩;黄金电镀则以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美观性,成为珠宝与电子连接器表面的首选。
二、什么是化学镀?
与电镀不同,化学镀无需外部电源,它通过化学反应直接在衬底表面沉积金属。这一技术主要分为置换电镀、衬底催化与自催化三种类型。置换电镀中,衬底表面的电子与电解液中的金属离子发生交换,实现金属离子的还原。衬底催化工艺则通过表面改性,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而当金属完全覆盖衬底时,上述两种工艺均会停止。相比之下,自催化工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金属盐与还原剂在水溶液中持续反应,更适合沉积厚金属层。
还原反应与自催化机制
化学镀中的还原反应通常发生在催化表面上,一旦沉积开始,沉积的金属便具有自催化性,从而连续沉积。然而,并非所有金属都具备自催化功能,因此适合化学镀的金属种类有限。自Brenner和Riddell首次报道镍的化学自催化沉积以来,化学镀技术不断发展,现已涵盖镍、钴、钯、铂、铜、金、银等多种金属及其合金。
化学镀工艺优化与表面处理
为了提高化学镀层与衬底之间的附着力,特别是针对聚合物或无机材料,表面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化学或物理刻蚀形成纳米级粗糙表面,增加界面表面积,再经催化处理,如使用锡与钯化合物,为金属沉积提供均匀的催化位点。在超声波环境中进行催化和化学镀,可进一步提高沉积的均匀性与质量。
更多产品和服务可戳公司官网:https://www.si-era.com/
三、电镀与化学镀的优劣对比与应用考量
1.电镀的优势
电源驱动
电镀过程可控性强,通过调节电流密度与电压,可精确控制沉积速率与镀层厚度。
适用范围广
适用于几乎所有导电材料,包括金属、合金及部分导电聚合物。
沉积效率高
电镀速率相对较快,适合大规模生产。
2.化学镀的亮点
无需电源
简化设备要求,降低能耗。
非导电材料兼容
可在陶瓷、玻璃、塑料等非导电材料上沉积金属。
三维均匀沉积
无电场影响,适用于复杂形状与结构的沉积。
孔隙率低
化学镀层通常更加致密,孔隙少,耐腐蚀性强。
3.电镀与化学镀各自的不足
化学镀
化学镀的工作温度偏高,存放期较短,且附着力不够强。盛放镀液的塑料容器或玻璃容器一段时间后会覆盖上一层金属。由于化 学镀的淀积速率较慢,对于淀积厚度大于几个微米的需求,建议不采用化学镀。此 外,在化学镀过程中,某些区域的选择性淀积更是一种挑战。金属表面的淀积非常 容易,但是如果要选择对二氧化硅上涂有聚合物的区域进行化学镀就显得异常困 难(镀液可能会同时淀积在聚合物和二氧化硅表面)。可以总结为:工作温度高、存放期短、附着力相对较弱,且对于厚层沉积效率较低。
电镀
需要先进的电源设备与控制电路,成本较高;且对于非导电材料无能为力。
4.应用中该如何选择电镀还是化学镀?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电镀还是化学镀,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质、工艺要求、成本效益等因素。电镀工艺和化学镀工艺的成本相当。从材料使用的成本来看,化学镀需要使用化学还原剂将金属离子转换成相应元素,因此化学镀成本似乎更高。但是,从设备成本来看,由于电镀工艺需要先进的电源设备或控制电流的开关电路,这样电镀 工艺显得成本更高。综合考虑,两者相当。如果对于要求高精度与均匀性的微结构制作,电镀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非导电材料表面的金属化,化学镀则是不二之选。在很多情况下,化学镀作为电镀的辅助手段,共同推动着材料科学与制造技术的进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电镀还是化学镀,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质、工艺要求、成本效益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