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秒必须要经历的三个层次:观察、感知、操作

百科   2024-11-06 18:36   江苏  

由于当下手机的普及、电子表的流行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孩子们缺少对带有分针、时针钟面的认识,缺乏相关的活动经验。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有不少学生出现理解困难、解题错误等现象。为了克服这一难点,有的家长事先购买一个带有时针、分针和秒针的钟表,也有的家长让孩子亲自做一个钟面,再让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去交流,使其增加一些认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时分秒的学习,就相对容易许多。

1.观察钟面的组成,激发探索的兴趣

首先要观察钟面,除了有时针、分针、秒针外,还有一些格子,分为大格和小格两种。一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周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都对应着1至12中的一个数字。有了这些对钟表的基本认识之后,再让孩子们提出自己的想法(思考):这些小格是给哪个针使用的?这些大格又是给哪个针使用的?为什么这么多的小格都不标数字呢?大格与小格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等。有了自己的想法,才能去探索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2.感知时间长短,体会大格小格的用法

借助不停运动的钟表去数时间。首先结合秒针运动发出的声音,来数秒数。1秒、2秒、3秒、……、60秒,发现秒针转动一周是60秒,也就是60个小格,可见,秒针是用小格来计时的。

接下来数分钟数,因为分针比秒针走的慢得多,所以前三分钟一定要让孩子去观察、经历、体会秒针每走一周分针才走一小格的过程。不但能感觉到一分钟时间有多长,而且会发现60秒就是1分钟,从而得到分与秒之间数量关系:1分=60秒。过了三分钟后,家长可动手操作分针,边操作边让孩子数,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六十分钟,这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周,也就是60分钟,恰好是60个小格,所以,分针也是用小格来计时的。

最后来数小时数,由于时针走的太慢,可以先让孩子体验十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在此期间注意引导孩子观察秒针运动时,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变化情况,并及时数出秒针运动的圈数与分钟之间的关系(秒针运动几圈就是几分钟)。在十分钟时间结束后,可以提问:一节数学课的时间是多少分钟。对,是40分钟,就是由4个这样的十分钟组成的。(让孩子体会一节课时间有多长的目的,就是为体验一小时时间长短积累经验。)这时家长动手操作分针到四十分钟,接着四十分钟边操作边数分钟,四十分钟、四十五分钟、五十分钟、五十五分钟、六十分钟,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时针的变化。此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周,就是60分钟,而时针恰好走了一大格,也就是1小时。于是发现时针是用大格来计时的。时针走一大格,分钟就要走60个小格,所以1小时=60分。这时,接着提问:数学课下课后,课间休息多长时间(十分钟)。那么1小时的时间就可以理解为,由一节数学课时间和两个课间休息时间组成,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1小时时间的跨度有多大,建立1小时的时间概念。

3.借助操作厘清接近整时的时间,提升认知能力

在掌握了钟面的组成和大小格的用法之后,就可以去认识钟面上的时间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是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如:

左边两个钟面,一个是八时,另一个是八时三十分,这两个时间钟面学生掌握较好。右边的两个钟面,一个是快到整时(8时55分),一个是整时多一点(9时零5分)。问题就出在快到整时的钟面上,有不少学生认为第三个钟面9时55分。

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家长可以让孩子进行从8时到9时的多次钟面操作练习,边操作边说时间。让他们体会到分针从8时开始运动,在转一周之前,时针都在8与9之间,即使分针转到8时59分时,时针仍在8与9之间,只是非常接近9而已。他们操作的多了,表达的多了,认识问题的层次自然就提高了。



追寻数学本质
数学教育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