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山野之味又多了起来。其中笋这一美味之物,又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笋是古人常用食物,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有关笋的诗文,所以多有与笋相关的文字流传至今,如怀素的《苦笋帖》、黄庭坚的《苦笋帖》;苏东坡、陆游的苦笋诗等。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名作中,笋和茶往往并列在一起,禅味由此生焉。草书 绢本墨迹,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上海博物馆馆藏怀素的《苦笋帖》,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说:“刚挖了些苦笋,摘了些新茶,口感特别好,你赶快来。怀素敬上。”怀素此帖,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黄庭坚的《苦笋赋》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用笔遒劲,字形修长,略有斜势,俊朗洒脱,为黄氏日常书写的代表作品。黄山谷在赋中说“余酷嗜苦笋”、“甘脆惬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啗而不疾人”等句。黄庭坚自跋曰,黔中之人“冬掘笋萌于土中,才一寸许,味如蜜蔗,而春则不食”。因为过分的嗜食苦笋,曾引起不少亲朋好友们担心,恐其多食“动痼疾,使人萎而瘠”。黄庭坚对此一面婉言称谢,一面将自己多年吃苦笋的体会和苦笋的食疗价值作《苦笋赋》,以解其误。赋曰:“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词曰:棘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愜当,小苦而及成味,温润稹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流涎……。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使人萎而瘠。余亦未尝与之下。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镬。’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黄庭坚《苦笋赋》书写工整、隽秀,成为传世名帖,亦称为《苦笋帖》。他们二位书家《苦笋帖》,不仅是书法瑰宝,也为后世研究苦笋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珍贵资料。此诗讲的是笋的气节,说理于食笋。苏轼则好玩得多,其有诗《参寥上人初得智果院会者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云:在东坡先生看来,茶与笋的特性,和僧禅有一种相同之处。有句话叫禅茶一味,苦笋与茶,都是苦中有平淡清甜,说禅笋一味也未尝不可。怀素、东坡通过书法、诗文充分体现了茶笋与禅的种种缘分,尤堪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