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火柴、洋火现在还能买到吗?点亮60、70、80代人的童年

文摘   生活   2024-10-11 06:09   湖南  

老祖宗留下的老物件!劳动人民看了还想看!

我们这里称其为火柴、洋火,你的家乡叫它什么名字呢?

一段岁月,凝聚一份感情;一件旧物,承载一份记忆。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老物件”就像是一位“见证者”,“老物件”也像是一位“老朋友”

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火柴、洋火,不知你那里叫它什么名字?请用家乡话在留言区说出它的名字好吗?

火柴是根据物体摩擦生热的原理,利用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活性,制造出的一种能摩擦发火的取火工具。

二十世纪初,现代火柴传入中国,被称为洋火、番火等。

日用火柴又称普通火柴 ,按包装外形和所用原料有木梗火柴、蜡纸梗火柴和书式火柴3种。

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我们农村常用的是木梗火柴,就是用质地比较松软的木材制成方形或圆形的火柴梗,梗端沾上石蜡和药浆,干燥后装于纸板制成的小盒中,盒侧面涂以磷层。这就是最为最普通的火柴。

火柴是现在的叫法,火柴最初其实叫“洋火”,我们一起来看两个关于“火柴”与“洋火的故事——”

说起“火柴”,就让人想起“买火柴的小女孩”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我们印象中与火柴有关的书,印象深的是《安徒生童话选》里那一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记得那时候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里也读到过,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小女孩冒着冬天寒冷的大雪,光头赤脚卖火柴的故事,小女孩为了取暖划亮火柴,在微亮中,她仿佛看到温暖的火炉、美丽的烤鹅,还有唯一待她好的老祖母。他非常想把老祖母留住,就把剩下的火柴都擦亮了。在亮光中,他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

这虽然只是一则童话故事,但给我们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将火柴这一物品烙印在了心里。

说起“洋火”,就让人想起那句“香烟洋火桂花糖唻——”

“香烟洋火桂花糖唻——”,这是萦绕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几代人记忆的吆喝声。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如果有人记得,年纪也不小了。

香烟洋火桂花糖唻——”。那是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渡江侦察记》,相信很多中年以上的人都看过,或许听说过。香烟洋火桂花糖,不是一声普通的买卖吆喝,而是电影当中一个专有的军用暗号。这个暗号运用在了影片《渡江侦察记》里面侦察兵的军事行动中。

江南游击队女队长刘四姐化妆当成了提篮小贩,拿着这句顺口的香烟洋火桂花糖沿江叫卖,跟江北来的大军侦察兵做联系暗号 。而今关于“香烟洋火桂花糖”这句话,却足以令我们回味今生。

火柴、洋火现在还能买到吗?成为即将消失的老物件

随着打火机的出现和普及,火柴市场日渐低迷。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火柴厂开始全线萎缩,国内的大型火柴厂也相继破产,或者濒临倒闭。

让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人难以忘怀的火柴,不知现在还能不能买得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火柴的使用价值虽然已经不大,可能很多年轻的一代人都没见过火柴,毕竟现在用的都是打火机,家里用的也基本都是电打火的燃气灶,但火柴伴随我们走过的童年让人难以忘怀,发掘火柴的价值就尤为重要。

火柴、洋火作为50年代、60、70、80年代人的一种家庭用具,是一个时代的历史符号,值得我们保留、传承和利用。

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我忽然发现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当老人留下的火柴、洋火,它是如此的让人感到亲切,让人值得回味。

生活在繁杂的都市,漂泊在他乡异地,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我还是固执地怀念火柴、洋火那些远去的乡愁,它们凝结着一种火柴、洋火里怀旧的美,绵延持久,火柴、洋火里的乡愁是通往心灵的故乡。

其实,你、我、他都不想这些成为一个故乡的黄昏,让我们一起来记住最后一抹乡愁。

看到最后才终于明白,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火柴、洋火是无价之宝,是我们回不去的年代,已成为一种乡愁。游走在乡村与城市的边沿,在我们谈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的灯红酒绿以及醉生梦死之后,才真正醒悟,火柴、洋火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故乡。

看完后点个“在看”!感激友情支持!

图说常德
用图片说话!话说常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