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科团队介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听力检测中心,湖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湖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武汉市耳部疾病研究中心,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
耳科作为全国第一批建立现代耳科学临床体系的科室之一,已经建立起囊括耳显微外科、耳内镜外科、耳神经侧颅底外科、听觉植入、耳内科及耳畸形整复等六个亚专业的完善专科,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模式的诞生
得益于广角视野、抵近观察及微创等突出优点,耳内镜技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范围的推广。然而,耳道空间狭小深在易积血,内镜单手操作严重影响了手术视野清晰度及操作连贯性。针对此问题,以往通常采用压迫止血、两人三手模式或带吸引器械等方法,然而又各有短板,始终难以达到根本上的突破。
为了彻底解决耳内镜技术的上述缺陷,追求恒定清晰的术野,加强耳内镜手术的可操作性,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廖华教授开始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从神经外科Sammi教授处理听神经瘤少量出血的技巧中获得灵感,将耳内镜手术的“第三只手”具象化,于2019年首创耳内镜下持续灌流模式(continuous irrigating mode of endoscopic ear surgery, CIM-EES), 定义为:在耳 内 镜 手 术 中,将一定压力的等渗溶液(生理盐水)持续灌注于耳内镜术腔,并在相同术区外(耳道或耳后)通过负压吸引,引导水流流出方向,建立一种持续稳定清晰的水下手术操作环境。单向水流为内镜手术提供隐形的“第三只手”,将术中渗血、骨粉等物质置换出术腔,从而避免内镜镜头污染,长时间保持视野清晰状态,从而明显提高手术效率,且增加手术安全性。
*CIM-EES模式图
廖华教授团队合力对CIM-EES模式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及推广,迄今在该模式下共完成耳内镜手术4000余例。实践证实该模式极大的提升了耳内镜手术的精度与广度,适用于目前开展的所有耳内镜手术,包括不限于I-IV型鼓室成形术、耳内镜下粘连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室硬化、鼓室体瘤、面神经减压、部分内听道良性肿瘤等治疗操作,目前团队90%以上的耳科手术均在耳内镜持续灌流模式下完成。
持续灌流操作助益耳内镜下微钻的应用
在耳科手术中动力系统及磨钻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必备工具,无论是在显微镜下大面积磨除乳突、耳内镜下外耳道成形、亦或是上鼓室外侧壁的开放,高效且稳定的动力系统都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效率,对术中骨质进行精确打磨。
但是在耳内镜手术发展初期,内镜下动力磨骨却受到了应用限制,主要原因是耳道和中耳腔内空间较小,磨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骨粉会严重污染内镜视野,可视性大大降低,因此早期耳内镜术者更多会使用刮匙进行相关操作。但该方式去骨效率相对低下,也对术者使用器械的技巧及力量要求较高。
*无灌流状态下中耳腔内磨骨骨粉飞溅
*传统刮匙较费劲,骨面磨不顺滑且容易损伤周边神经
后来伴随着耳内镜手术水下技术的出现,以及廖华教授持续灌流模式的显著突破,彻底打破了耳内镜下微钻应用的壁垒:恒定单向的水流通过将渗血及骨粉带出术腔,可保持清晰的术野,使微钻在耳内镜下的应用更得心应手,术者可轻松握持,精准操作,显著提高了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廖华教授进行持续灌流模式手术操作
*持续灌流模式下的微钻画面清晰可见
综上所述,CIM-EES的出现充分展现了创新的价值,有效解决了困扰耳内镜手术的难题,不仅为术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手术体验,更通过相应设备及技术的改良,更好造福患者。
医疗技术发展促进动力微钻的革新迭代
医疗技术的突破必将带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文提到,耳内镜下动力磨骨的视野清晰度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与此同时,对微钻的功能性、安全性和应用感受也迎来了更大的考验,面临更高的要求,比如:
1. 足够精细,符合耳科超精细化操作需求。
2. 足够稳定,安全性更强,利于保护周边神经。
3. 具有可弯曲性,可达深部位置。
4. 钻头颈部足够包裹,更好保护内窥镜。
5. 手柄轻巧,减轻术者手部疲劳。
6. 不易发烫,保证长时间工作温度适当。
等等……
诺美新创集团旗下梓锐动力自主研发制造的多功能动力平台(DL-P系列)及其配套的一体式精细磨钻“小粉钻”自去年正式上市以来,充分结合国内众知名专家的试用意见和建议,以超迅猛的优化速度不断更新迭代,现已高度适配耳内镜下各型手术及解剖教学的操作,尤其在持续灌流模式的加持下,更是将其精细、稳定、高效的性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ENT多功能动力平台(DL-P系列)
*一体式精细磨钻“小粉钻”
下载APP丨获取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