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家口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涿鹿的两句谚语: “桑干河水润万物,千古文明开涿鹿”。涿鹿大地上留有许多关于黄帝、炎帝、蚩尤征战融合的英雄传说与人文印记,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星火初燃。
“《史记》中记载的‘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涿鹿县矾山镇。五千年前,被世人尊称为华夏三祖的黄帝、炎帝、蚩尤便是在涿鹿展开决战。”在位于涿鹿的中华合符坛中,环绕着45米高的九龙腾飞巨型雕塑信步而行,讲解员岑丹丹的讲述将游客带回华夏文明的开端。“黄帝胜利后,统一整合部落,多部落不断融合,创造了龙图腾文化,从而开创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远古时代的征战融合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初章,也孕育着赓续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距离中华合符坛不远处的涿鹿博物馆,正是以三大人文始祖在涿鹿风云际会、征战融合为背景,重现着人类文明的滥觞。
馆内以涿鹿之战为背景建造的雕塑场景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涿鹿博物馆馆长李文斌向记者介绍。博物馆中,旧石器时期的石片、石核、动物骨骼化石,新石器时期的石斧、陶器、骨串饰,4D影院沉浸式电影《涿鹿大战》……生动立体地向游客展现着中华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客观历史过程。
“涿鹿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中华文化的雏形,弘扬着‘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的文化理念。”涿鹿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王韬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民族工作部门整合专家资源,协助博物馆系统梳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物古籍“家底”,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坚实历史支撑。
博物馆在今年6月重新布展,按照市文物局、市民宗局的指导意见,梳理了馆内展陈内容,增加了全息投影等讲解形式,全面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清晰脉络。”涿鹿博物馆馆长李文斌介绍,目前,博物馆每年游客接待量近5万人次。
“老师,这个像龙头一样的是什么?”在位于张北县的元中都博物馆,张北县察哈尔小学的一堂研学课正在开展。一进入展厅,孩子们就被摆放在门口的数十个汉白玉螭首吸引住了。
“这是汉白玉螭首,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说螭是龙最喜欢的儿子,他有御水护桥的能力。”神兽炯目圆睁、凝望碧空,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听得专注投入。“螭首是皇家建筑上的专用构件,也是中华龙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故宫、天坛等中国古代经典皇家建筑群里经常可以看到螭首的身影。你看,每一个螭首都栩栩如生,如果文物会说话,他会告诉你许多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故事。”
出土于元中都遗址的建筑构件——螭首
元中都遗址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完好、后期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在博物馆二楼,讲解员正在元中都复原模型沙盘前为孩子们解密建筑背后的故事——“元中都遗址挖掘过程中,发现这座皇家宫殿采用了一种典型的中原宫殿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工字殿’。这种布局形式起源于宋,流行于金元。自元代的蒙古族从草原来到中原后,他们就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这座元代都城像一部浓缩版的元史,鲜活地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元中都采用中原宫殿传统建筑布局形式——工字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元中都博物馆遗址开发科主任梁艳介绍,为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创意衍生出螭首笔架(镇尺)、团龙青花砚台、团龙墨块、行什毛笔等“新文房四宝”系列,以及趣味百变幻方、螭首钥匙链等文创产品,让观众将“文物”带回家。
元中都博物馆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
河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符号非长城莫属。张家口因为现存长城多、分布广泛、形制丰富,被称为“历代长城博物馆”。千百年来,在长城地带遗落的大量精美文物,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起民族交融、文化互鉴、贸易往来的印记。
明代长城东西绵延万里,“九边重镇”之一宣府镇所防卫的外长城,是抵御外敌、拱卫京师的最前沿。万全右卫城是宣府镇下设的军事卫城,被誉为“京西第一卫”,是河北乃至华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军堡卫所之一,有明代卫所制度“活化石”之称。
“这片长城地带不仅是农耕和游牧生产方式交汇地带,也是多民族文化碰撞的特殊文化地带。”抚摸着矗立六百余年的城墙拾级而上,长城卫所博物馆馆长贾圣向记者讲述着万全右卫城的故事。“长城卫所博物馆,就是明代长城卫所文化和万全右卫城六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变迁的浓缩,展现着长城这一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一隅。”
长城因战事而筑,卫所因防御而建。1550年隆庆议和后,这个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从军事城堡变为联通南北的贸易通道,蒙汉商业贸易、文化交流日盛。
“张家口有首民谣:‘边墙里,边墙外,蒙古人吃肉我吃菜。肉换菜,真不赖,要换就去大门外。’” 95后姑娘王茜是长城卫所博物馆讲解员,银铃般的声音念起脍炙人口的儿歌声声入耳。王茜告诉记者,在张家口市文物、民族工作部门的梳理整合下,博物馆的讲解词里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这些砖块都是曾经长城上的,既有架起大炮抵御外侮的痕迹,也留下了车马往来互通有无的车辙。每一道痕迹都在向后人讲述着我们中华民族不断融合发展的故事。”
文物古迹串联起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2023年,河北省民委、省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搭建文物和民族工作部门通力合作的平台,做好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文物保护、文物和文化资源展示利用等工作,让文物述说过去、沁润当下、启迪未来,讲好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故事。
记者 | 王佳钰
编辑 | 小马
精彩推荐
Recommend
河北新闻广播
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