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历史悠久,文明昌盛,自唐开元六年置县,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又是文教昌明、人才荟萃的文明古县,素有“海滨邹鲁”之誉。她是拥有1800多名进士、11名状元、16名宰相的“千人进士县”;是拥有南音、掌中木偶戏、柯派高甲戏的“中国民间戏剧之乡”;是拥有9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还有安平桥、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和金交椅山古窑址等3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晋江又是全国著名侨乡,有300万祖籍晋江的华侨华人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户人家九户侨”成为她最大特色之一,具有丰富的侨文化底蕴。广大侨亲虽身居海外,却心怀祖国,热爱家乡,产业合作、商业贸易、民间往来、文化交流长期频繁互动。家乡晋江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前列,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福建省县域首位。
为让广大侨亲能全方位了解侨乡晋江的风貌,《晋江乡讯》从2023年2月份开始开辟新专栏“侨乡晋江故事多”,本期刊发地方史专家吴煜煜撰写的专稿,请广大读者给予关注。
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而深沪港作为刺桐港的出海口起点,以木质大帆船进行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在海上丝绸之路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深沪港 苏素华丨摄
明、清以降至20世纪初,深沪船商利用港阔湾深和造船技术优势,运用大帆船进行海峡两岸广泛的商贸往来。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后,很多船商更在台湾各海港口岸及澎湖、东南沿海等地建立贸易商行或开设船头行、店铺,络绎不绝地穿梭于两岸。
1929年,署名“肩六”的作者在菲律宾华文报刊刊发《深沪之今昔观》文章,述说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年间闽南深沪帆船业之兴盛,曰:“昔者吾闽在沿东滨海之地,用帆船业,发财起家者,比比皆是。而吾沪一隅,人民四万有奇。大帆业百余艘。小帆业如之。渔业亦数十对。人民生活力平均年入每人可二千左右。以一人之入,其丰如此,其兴可知。现美国一人,平均年入亦二千四五百元。可知帆业之利群生……”由此可见深沪之富庶,从事木帆船业起家发财者比比皆是,收入十分可观,其丰润之程度,可媲美当时美国国民收入之水平。
深沪半岛三面环海,民向海而生,是古代泉郡造船业发达的地方,是闽南水路交通的枢纽。造船业的成功提供了舟楫之便,为以海为田的渔家,为行南走北贸易的船商,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深沪人有着“万井栖山脚,千艘渡海隅”之风樯立林、梯航万国的盛世,尤与台湾一水之隔,利以漂洋过海,勇以战胜风浪,渡过黑水沟开拓发展,努力奋斗在彼岸。
在台湾“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商贸时期,从台南的鹿耳门到五条港、四草、安平港、打狗,从台中的笨港、鹿港、梧棲港,到北部淡水、沪尾、竹堑、八里坌、鸡笼及东部的花莲、澎湖的马公,都是郊商贸易活动的地方,也都留下深沪人奋斗的脚印及发展的轨迹。深沪各姓族人在台置业,建立许多“店在此,家在彼”的商行,店铺户户相连、繁衍生息,从事米糖、油盐、水果、鹿皮、布疋、鱼脯、瓷器、砖瓦、日用品杂货的销售及出入口与南北货运转等贸易业务,书写了一个个大帆船贸易时代发家致富的故事。
△深沪渔业码头
深沪船商生意兴隆,渔家半鱼半商收获颇丰,在台湾大小庙宇捐资碑文中比比皆是深沪人慷慨捐资的芳名。就台南市北区妈祖楼道光辛丑年桐月捐资碑记中,标明属于深沪船商行号的就有:东昌、益源、泉益、金茂发、金助盛、金振成、金郎胜、金郎兴、吉胜号、金津兴、金涵成、新福兴、新泰安、吴兴隆、吴兴胜、陈庆隆、陈日发、金长茂、金瑞美、金升益、陈益泰、陈顺兴、金万益、金振发、金成美、陈协胜、金协丰、金堆宝、金捷春、金祥庆、金合春、金隆胜、金钟成、金合益、金启发、金永泰、金永发、金永顺、金瑞胜、金万利、陈盛春、王捷发、金全福、陈隆裕、陈隆德、金怡发、陈德发、陈钗发、吴益隆、陈瑞发、陈万宝、陈振丰、林知、新发禧、同成、益兴等六十多个。
船商除了以行号捐资外,以个人名义捐资及敬献庙宇祭器的更多。在台发家致富,并列入士绅名录的深沪港阜人、曾任过船长的翁螺就在诸多碑刻中都留下他的芳名。台中市云林北港朝天宮的“万年香火炉”,系清咸丰七年丁巳(1857年)由深沪港弟子翁载恭、王源炉、翁长兴、黄怀抱四人同献。台南市中西区普济庙王府座前的青花香炉、澎湖外垵西嶼温王府座前的青花香炉,均是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荷月,深沪船户金懋成弟子吴世猴敬献。台南市中西区集福宫玄天上帝的石香炉,系为道光二十五年乙已(1845年)晋邑深沪船户弟子陈釵、蔡□吳□观(因年代久远,部分姓名无法辨别)敬献,这些祭器现均作为台湾省的重要文物被加以保护。
△深沪船商敬献庙宇的香炉
深沪人在台捐资建庙、敬献重要祭品的芳名,今在各地碑文中历历在目,而由当时三郊商会资助成立的南管阁振声社,籍贯写着深沪的就有陈谦士、陈礼夫、陈石夫、陈懋勋、詹荣标、蔡缨平等多人,至今仍刊载在名录榜上。
清康熙廿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闽南各姓族人搭乘深沪等港口的船只涌入台湾,从事开垦、渔农作业及商贩杂役运输等行业,同时将原乡“交关”做生意及守望相助的风气带入台湾,组成帮会、宗亲会、同乡会、同业公会、郊商等。如由十数家或数十家经营同业的商人组成“米郊”“布郊”“油郊”“糖郊”“鱼郊”等行业商会,由同一区域贸易的商人组成“厦郊”“泉郊”“南郊”“北郊”等区域商会,这些行业组织和区域商会的组建起到了消弭同业竞争,保障成员商业信用,与官府交涉,维持共同的权益,主持奉祀庇佑航海商务安全的神明庙宇的管理,并向挂靠的船户抽取管理费等作用。“郊”的首领,由公议推选或轮签抽值,以确保成员的团结,消除纠纷。往台的深沪船商因数量最多,而且遍布于台湾各地港口,尤其是府城台南,“郊”组织成员中,很多是在台聚居经商及穿梭于两岸的深沪船行商号。
“泉郊”成立初时,五十多位会员中属于深沪籍的船商超过一半。曾任三郊会长的石狮凤里人许藏春等,均与深沪的船商有着密切合作的关系。泉益号的陈明夫、东益号的侯紫东、庆源号的石庆章、益章号的吴飘香等深沪船商曾出任三郊干事长、评议员等重要职务。尤其许藏春渡海往台做杂工时,曾在深沪黄姓富商参股的北势街景祥号船头行任职,由于勤奋忠厚、为人谦恭、长袖善舞,及后成为旅居台南的富商及泉郡商人的首领,拥有金顺发(后改名金福号)、金永发、协庆号、升源号四艘大帆船。1898年至1911年间,在景祥号船头行任职的职员及杂役的就有深沪人王曜彩、陈火、吴庆省、陈樑栋、陈取針、陈英源、陈杇寮等。1909年3月,台南警务课推荐许藏春为北势街(俗称深沪街)保正,许藏春极力推辞,并推荐深沪籍船商吴飘香、石庆章、石相等人出任。深沪益东号船东、台南砂糖富商侯紫东被推举出任三郊商会及水仙宫、温陵庙的庙务管理等重要职务,温陵庙被日本人占为邮局后,1910年8月侯紫东不惧统治者威严,据理陈词,偕同许藏春向日本人讨回庙宇,名噪一时。
△寺庙内深沪船商捐资碑记
郊商虽为盛行的商业组织,奈因环境和社会动荡变迁,风灾海难,民众械斗、市街常遭战火波及,财产受损,造成郊商经济上的损失,郊商因而逐渐走向衰落。后来由于三郊商会内部出现矛盾,许藏春无心继续经营,预备返回石狮老家。深沪籍的船商人数多、宝舟船号多,被三郊所提取的资金逐年遽大,深沪船商于是另行发起组织自家的行会,以旅台深沪同乡会及慈善团体形式成立秀峰公业(记),由侯紫东为管理人,坊间俗称“秀峰郊”。
甲午战争日本窃据台湾后,限制与中国沿海口岸的贸易行为,洋行因在轮船载货量以及政治上的优势,逐渐取代郊商采用的大帆船,三郊组织逐渐式微。在三郊组织基本停止运作时,台南退休警察陈明沛邀请许藏春儿子许炳煌、深沪人石庆章等四人重新组织三郊商会,改名三郊组合,由石庆章任干事长。
石庆章,深沪璧山人,其祖父往台经商,父亲石清与他均在台湾出生,其母洪月,其妻蔡乌缎亦同为深沪人氏。祖传在台南经营糖米行、石炭行、船头行。石庆章为庆源号船主,并为三井洋行买办,斗六街大信公司支配人,置有甘蔗园和鱼塘、船舶,从事两岸航运贸易经商起家,家底十分殷厚,是台南一带知名的富商大户。(现其台南市北势街老屋中尚保留着清代船舶从深沪港航运往台的压舱条石)。
深沪船商组织秀峰公记脱离三郊自立后,以“团结同乡,和睦共处,互通乡情,守望相助,帮助居台独身、贫困深沪乡人,在医药、经济上提供即时的援助。”为宗旨。海峡两岸在著名的三郊贸易组织式微后,深沪船商组织秀峰公记是现今硕果仅存的历史遗留。
在大帆船贸易时代,深沪船商在台湾有着辉煌商贸业绩及历史记录;在宁波、在烟台深沪会馆同样积累了丰富的资产,在深沪本埠,除吴协庆号、益源号、东昌行等船商号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外,尚有怡昌号、金庆安、金洽利、和顺号、吉记、义美、合春、源源、坤发、金懋成等诸多的船商在历史中留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历史的洪流中,时代的变迁不可阻挡,深沪船商有其辉煌的时期,也有其衰落的时代,正如九十五年前“肩六”于文章中所说:“自外商以轮船入我中国。吾闽之帆船家逐逐失败矣。轮行速,帆行缓。商业之竞爭力,日输而日剧矣。于是乎,丧志而归者踵相接。正如古阵中受伤失败之军人,一蹶不振。至今以断帆点,而户口贫矣……自蓬轮交绥之后,帆败无遗类。至今沪中人口,己不上二万人……”
深沪古镇、深沪古港在百舸争流的历史长河中,海上大木帆船贸易时代的繁盛,创造了商贸及民生的辉煌成就。但如今木帆船已成为怀旧的藏品及历史的过往。今日,深沪国家中心渔港内钢质远洋大渔轮、拖底封网等现代化轮船,舰影艟艟,数百艘泊满洋面;一艘艘万吨巨轮停泊在深沪商业码头,每天货如轮转,远航销售世界各地。今逢盛世,如今的深沪人秉承先贤爱拼敢赢的奋斗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必将能再创“千艘渡海隅,邱园菽麦香”的辉煌。
△深沪环岛路 王沧海丨摄
吴煜煜,地方史专家,晋江市地方志学会顾问,《晋江文库》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特邀委员,香港深沪镇同乡总会荣誉会长。
来源:晋江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