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傣族战士岩龙孤身潜入敌后3个小时,毙敌56人,回到部队后,他兴奋地对班长说:“我干了件大事!”
岩龙,1960年出生于云南省景洪县勐龙公社的一个傣族家庭。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辛苦将他拉扯大。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岩龙早早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从小崇拜革命英雄,心中怀有保家卫国的理想。
1978年,越南当局不断在中越边境挑起事端,岩龙亲眼目睹了越军侵扰村庄、伤害同胞的暴行,这让他心中燃起了报国的决心。
他坚定地参军,成为了14军40师120团的一名战士。
尽管汉语不太流利,但岩龙从未放弃过学习和进步。连队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名战士做翻译,帮助他更好地融入部队。
岩龙在部队中表现极其优秀,尤其是射击技术尤为出色。每次实弹训练,他都取得优异成绩。
为了提升战斗力,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独自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无论烈日下还是夜深时,他的枪栓声经常回荡在训练场上。
正是这种刻苦训练,让岩龙迅速成长为连队中的尖兵。
他的射击技能和战斗素养,使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尤为出色。入伍仅一年,岩龙就四次获得嘉奖,连长和战友们都对他充满信任。
1979年2月21日,岩龙所在的120团接到命令,向越南南征地区发起进攻。
然而,当部队接近78号高地时,越军早已设下伏击,利用有利地形,三面火力压制我军。
战斗一度陷入僵局,岩龙所在的班被压制在山脚,无法前进。
战斗中,二排排长潘昆华不幸中弹牺牲,4班班长温舒利接管了指挥。
就在此时,班长突然发现,岩龙不见了!
战斗激烈,班长心里又急又担心,不知道岩龙是牺牲了还是走失了。
事实上,岩龙并没有离开战场。眼见战友接连倒下,他怒火中烧,决定独自行动。
他顺着山坡滑下,悄悄绕到了越军阵地的侧后方。在植被的掩护下,他一步步靠近敌人,寻找射击的最佳位置。
岩龙所用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精度极高。他先瞄准了敌人的机枪手,“啪”的一声,敌人应声倒地。
接着,他迅速调整位置,又干掉了另一个敌人。
越军一时没有意识到身后遭到袭击,只顾着正面交火,而岩龙则在敌人的混乱中不断变换射击位置,每次开火都精准击毙敌人。
他用的是一种游击战术——打两枪,换个地方;再打两枪,又换个地方。
越军找不到他的具体位置,整整3个小时里,岩龙游走在敌军阵地周围,逐个消灭敌人,最终成功压制了越军的火力。
岩龙激战3个小时,消耗了150发子弹,仅剩25发。
他击毙了56名越军,令敌军阵脚大乱,为我军的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越军意识到身后有敌人时,岩龙已经换了数个隐蔽点,他们根本无法定位他的具体位置。
战斗结束后,岩龙气喘吁吁地回到了部队,满脸兴奋地对班长说:“我干了件大事!”
班长见他安然无恙,又惊又喜,连忙询问情况。岩龙不善言辞,只是比划着说他打死了很多敌人。
起初,班长和连队对他的战果心存怀疑,但经过战场清点,78号高地附近发现了大量敌军尸体,岩龙的战果得到了确认——56人,几乎是敌军一个连的兵力!
几天后,120团再次投入战斗。
2月25日,岩龙在一次任务中,不幸遭到越军狙击手的冷枪射击,两发子弹击中他的胸膛,他壮烈牺牲,年仅19岁。
战后,14军41师政治部为岩龙追授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孤胆英雄”称号。
他的英勇事迹不仅成为部队的骄傲,也成为中国军队战史上的一段传奇。
岩龙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英勇无畏,不仅是傣族人民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