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240《秦攻赵》

文化   2024-11-28 17:52   河南  

《战国策》240《秦攻赵》

刘向
秦攻赵,苏子为谓秦王曰:“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于其言也,多听而时用之,是故事无败业而恶不章。臣愿王察臣之所谒,而效之于一时之用也。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则辞顺。故民不恶其尊,而世不妒其业。臣闻之:百倍之国者,民不乐后也;功业高世者,人主不再行也;力尽之民,仁者不用也;求得而反静,圣主之制也;功大而息民,用兵之道也。今用兵终身不休,力尽不罢,赵怒必于其己邑。赵仅存哉,然而四轮之国也,今虽得邯郸,非国之长利也。意者地广而不耕,民羸不休,又严之以刑罚,则虽从而不止矣。语曰:‘战胜而国危者,物不断也。功大而权轻者,地不入也。’故过任之事,父不得于子;无已之求,君不得于臣。故微之为著者强,察乎息民之为用者伯,明乎轻之为重者王。”

秦王曰:“寡人案兵息民,则天下必为从,将以逆秦。”苏子曰:“臣有以知天下之不能为从以逆秦也。臣以田单、如耳为大过也。岂独田单、如耳大为过哉?天下之主亦尽过矣!夫虑收亡齐、罢楚、敝魏与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愚也。夫齐威、宣,世之贤主也,德博而地广,国富而用民,将武而兵强。宣王用之,后富韩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为齐兵困于殽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夫齐兵之所以破,韩、魏之所以仅存者,何也?是则伐楚攻秦,而后受其殃也。今富非有齐威、宣之余也,精兵非有富韩劲魏之库也,而将非有田单、司马之虑也。收破齐、罢楚、敝魏、不可知之赵,欲以穷秦折韩、臣以为至误。臣以从一不可成也。客有难者,今臣有患于世。夫刑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已如白马实马,乃使有白马之为也。此臣之所患也。

“昔者秦人下兵攻怀,服其人,三国从之。赵奢、鲍佞将,楚有四人起而从之。临怀而不救,秦人去而不从。不识三国之憎秦而爱怀邪?忘其憎怀而爱秦邪?夫攻而不救,去而不从,是以三国之兵因,而赵奢、鲍佞之能也。故裂地以败于齐。田单将齐之良,以兵横行于中十四年,终身不敢设兵以攻秦折韩也,而驰于封内,不识从之一成恶存也。”

于是秦王解兵不出于境,诸侯休,天下安,二十九年不相攻。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苏子为赵国对秦王说:“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对于自己的百姓,会广泛地选拔人才,并考察他们的技艺,因此百官都能各尽其职,不浪费才能;对于他们的建议,会多多听取并及时采纳,因此国家的各项事务都不会失败,不会犯明显的错误。我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我的建议,并在实践中验证效用。我听说怀揣珍贵宝物的人不会在晚上出行,担任重要职务的人不会轻视敌人。因此贤能的人责任越重,行为就越恭敬;聪明的人功劳越大,言辞就越谦逊。所以民众不会因为他们尊贵而讨厌他们,世人也不会妒忌他们的功业。我听说,土地广袤的国家,民众会争先恐后地前来归附;对于功劳盖世的大臣,君主不能再进行封赏;对于筋疲力尽的百姓,仁爱的国君不会再征用他们。想要达到目的就反而要停下不动,这是圣明君主的方法;战功越大就越要让民众休养生息,这是用兵作战的原则。现在大王用兵作战,使士兵终身都不能休息,直到筋疲力尽也不能停止;恼怒赵国,一定要将赵国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城邑。赵国的土地虽然所剩无几,但却是四通八达的国家。即使攻占了邯郸,对于秦国来说也没有长久的好处。料想,土地广大而不耕种,民众疲弱而不使他们休息,又用刑罚严格地约束他们,那么虽然服从了也不会长久地居住在这里。俗话说,‘打了胜仗,国家却仍然危险,这是因为战事没有停止;战功很大,国家的权势仍然轻微,这是因为土地没有真正归属自己。’所以超过承受能力的事情,父亲也不能向自己的儿子提出;无止境的要求,国君也不能向自己的大臣提出。因此使微小变为显著的人力量强大,懂得让民众休养生息的人可以称霸,明白轻重转化的人可以称王。”

秦王说:“我现在停止战争,让民众休息,那么天下各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苏子说:“我知道天下各国不可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我认为田单、如耳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难道只有田单、如耳犯了大错吗?天下各国的君主也都错了。他们计划联合破败的齐国、疲惫的楚国、凋敝的魏国,以及无法预料的赵国,想要使秦国陷入困境、使韩国被折服,我认为这是最愚蠢的做法。齐国的齐威王、齐宣王,都是一代贤君,他们德行高尚、国土广阔,国家富有、民众归附,将军勇武、军队强大。齐宣王凭借这些条件,后来逼退韩国、威胁魏国,向南攻打楚国,向西攻打齐国,秦军被齐军困在崤山以西,齐国连续十年扩张领土,秦人退向远方却始终不肯臣服齐国,最终齐国被五国联军打得田舍荒废,人民灭绝。齐军之所以被打败,韩国、魏国之所以能够幸存,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齐国先后攻打楚国和秦国所带来的灾祸啊。现在各国的财富不如当初齐威王、齐宣王那样充裕,精兵不如当初齐国逼退韩国、威胁魏国那样充足,将领不如田单、司马穰苴那样足智多谋,却想要联合破败的齐国、疲惫的楚国、凋敝的魏国,以及无法预料的赵国,想要使秦国陷入困境、使韩国被折服,我认为这是最错误的做法。我认为各国合纵团结的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人质疑我的看法,这是我现在所担心的事情。那些形名家们,都说‘白马不是马。’但白马确实是马,他们却提出白马不是马的说法,这就是我所担心的事情。

从前秦国派出军队攻打魏国的怀城,使那里的人民屈服,赵国、齐国、楚国准备前去救援怀城。赵奢、鲍佞率领军队,楚国也派出军队从四方前来,结果军队到了怀城附近的时候却停了下来没有救援怀城,秦军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追击秦军。不知道这三个国家是憎恨秦国、爱惜怀城呢?还是憎恨怀城、爱惜秦国呢?秦军进攻的时候他们不去救援,秦军离开的时候他们不来追击,因此他们的军队陷入困境。赵奢、鲍佞用兵无能,所以他们被秦国打败并割让土地。田单是齐国的优秀将领,他带领军队在国内横行十四年,终身不敢出兵攻打秦国、挫败韩国,他只敢在国内驰骋,我不知道六国合纵团结的计划怎么才能成功。”

于是秦王让军队撤退,不出国境,各国得以休养生息,天下安定无事,二十九年没有互相攻击。

【注释】

1.明王:圣明的君主。

古者明王伐不敬。——《左传·宣公十二年》

愿执明王之法,使天下无冤人。——隋·王通·《中说·天地》

先哲格言,明王佩服。——宋·范仲淹·《君以民为体赋》

2.博论:广泛地选拔人才。

博:广泛;普遍。

博学之,审问之。——《礼记·中庸》

尧之时,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帝尧吁嗟,博求贤者。——汉·王充·《论衡·感虚》

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三国·魏·曹植·《赠丁仪》诗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论:通“抡”。选择;选拔。抡,择也。——《说文》

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照之,以观其盛者也。——《荀子·王霸》

忝在班列,知贤不敢不论。——唐·韩愈·《荐樊宗师状》

3.技艺:指技巧才艺,出自《战国策·赵策二》。

4.乏事:谓政事无人办理。

臣闻明王之于其民也,博论而技艺之,是故官无乏事而力不困。——《战国策·赵策二》

古者计户以署吏,因时而建职,既不乏事,亦无冗员。——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

5.时:及时。

不时筑,而人果窃之。——韩非子·说林下》

及宣王至辽东,霖雨,不得时攻。——《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吏事匆匆,报谢不时,足下勿过。——宋·朱熹·《答杨宗卿书》

6.谒:禀告;陈说。

〔孟春之月〕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礼记·月令》

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史记·苏秦列传》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韩非子·五蠹》

7.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携带珍宝的人,不在晚上行走;有大功业的人,不对敌人掉以轻心。

怀重宝:怀珠抱玉的意思。不以:不应该。任:担任,承担。大功:指重大责任,重大事情。

8.行:赏赐;给予。

中春,罗春鸟献鸠以养国老,行羽物。——周礼·夏官·罗氏》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吕氏春秋·乐成》

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汉书·高帝纪下》

9.息民:意思是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左传·隐公七年》:凡诸侯同盟,於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

汉·贾谊《过秦论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

唐·柳宗元《非国语下·祀》:夫祀……自息民以下,咸无足取焉尔。

10.四轮:谓通达四方。

11.周:忠信。引申为亲密。

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

《国语·晋语五》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是以君子之行,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以救过为正,以匡恶为忠。——《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

12.攘地:开拓疆土。

〔齐宣王〕十年攘地,秦人远迹不服,而齐为虚戾。——《战国策·赵策二》

凿空万里,攘地千都。——南朝 梁·陆硾·《石阙铭》

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辽左屡捷,攘地千里。——清·唐甄·《潜书·任相》

13.远迹:远窜。

公孙弘、卜式、儿宽皆以鸿渐之翼困于燕爵,远迹羊豕之间。——《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

蜎蝗弗起,豺虎远迹。——南朝 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为民牧者,能畜盗以捕盗,亦犹畜猴以啮鼠,俾盗皆远迹,而不为民害。——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

14.虛戾:亦作“虚厉”。田舍荒废,人民灭绝。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庄子·人间世》

今为天下之工,或非也,社稷为虚戾,先王不血食,而王不以予工,乃与幼艾。——《战国策·赵策三》

繁为无用,暴逆百姓,使下不亲其上,是故国为虚厉,身在刑聊之中。——《墨子·非命中》

15.仅存:勉强存在。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荀子·强国》

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史记·张仪列传》

仅存之国,厉民以自养,而无复有政治也。故其君民相与危寄,惴惴然朝不谋夕矣。——宋·何坦·《西畴常言》

16.刑名: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韩非子亦尚“刑名”。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韩非子·二柄》

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其道舛驳,著书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宋·陆佃·《〈鹖冠子〉序》

江阴有周岐凤者,聪敏绝人,百工技艺,异端刑名之学,无不习而能之。——明·王锜·《寓圃杂记》



《战国策》0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战国策》02《秦攻宜阳》
《战国策》03《东周与西周战》
《战国策》04《东周与西周争》
《战国策》05《东周欲为稻》
《战国策》06《昭鱼在阳翟》
《战国策》07《秦假道于周以伐韩》
《战国策》08《楚攻雍氏》
《战国策》09《周最谓吕礼》
《战国策》10《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
《战国策》11《周文君免士工师藉》
《战国策》12《温人之周》
《战国策》13《或为周最谓金投》
《战国策》14《周最谓金投》
《战国策》15《右行秦谓大梁造》
《战国策》16《谓薛公曰》
《战国策》17《齐听祝弗》
《战国策》18《苏厉为周最谓苏秦》
《战国策》19《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
《战国策》20《为周最谓魏王》
《战国策》21《谓周最曰魏王以国与先生》
《战国策》22《赵取周之祭地》
《战国策》23《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战国策》24《周共太子死》
《战国策》25《三国隘秦》
《战国策》26《昌他亡西周》| 反间计的典型案例
《战国策》27《昭翦与东周恶》
《战国策》28《严氏为贼》
《战国策》29《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战国策》30《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古诗词文欣赏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