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墓表

2024-08-25 15:51   陕西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望大陆—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于公右任墓表

秦陇绾毂西北,河岳雄伟,独擅形胜,有建瓴天下之势,以成周、秦、汉、唐之盛。其间名世辈出,功业长久。宋之中叶,横渠张先生讲学关中,以民胞物与为怀,主立心、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派流传,历千百年未尝消歇。三原于公右任,承关学源流,宏三民主义,事功德行,彪炳百世,巍然为开国之人豪。其时会渊源,盖有由矣。
公讳伯循,字右任,以字行。世居陕西泾阳斗口村,以农为业。曾祖志敏公,始命伯父象星公讳奎、祖父峻堂公讳登,商于蜀。父新三公讳宝文。十二岁,与兄汉卿公步行入川,留岳池九年方归省。乱后家毁,迁三原,遂为三原人。妣赵太夫人来归,其明年公生,时民国纪元前三十三年(1879)也。


公两岁失恃,新三公留蜀未归,乃依伯母房太夫人。七岁入塾,家贫有时不得监食,房太夫人以教以养,其保抱诲训之迹,公终身每言,伯母为之感泣。十七岁(1895),以案首入学。叶尔恺学使观风关中,目为西北奇才。公为文重经世义理,而不尚章句。际时多难,名儒朱佛光,复时以明末遗老之民族大义相激励,慨然有忧天下之志。二十五岁(1903),登乡举。初,公曾刊《半哭半笑楼诗草》,讥议时政,略无忌讳。陕甘总督升允以“逆竖倡言革命,大逆不道”入奏,缉符已至。公方赴会试开封,亡命上海得免。马相伯召入震旦学院,并护持之。震旦罢课,公与离校同学创办复旦公学。及留日诸同志以取缔风潮归国,复与筹设中国公学。旋赴日本,谒国父孙先生于东京,服膺革命主义,加盟中国革命同盟会。国父授以长江大都督职。归国后,创办《神州》《民呼》《民吁》《民立》诸报,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民立报》尤为革命党人联络指挥之中枢,其振奋人心、激励士气,于国家缔造之功既大且永。


民国肇建(1912),任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七年(1918)返陕,主持靖国军事,治兵三原。孤军转战,艰危困苦,以具西北革命之基因,导致国民军首都革命之成功。十二年(1923),与叶楚伧等创办上海大学。十四年,国父北上,任命公等五人组织北京政治委员会。十五年(1926),国民军败,公假道俄蒙,誓师五原,重建国民联军,以解西安之围,并于翌年率部出关,与北伐之师会于郑州。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任国民政府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十八年(1929),任审计院院长。二十年(1931),任监察院院长。二十七年(1938),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行宪后,膺选监察院监察委员,复被推任院长。及政府播迁,忧愤国事,益勉同人,戮力监察权之行使,以济时艰。公长院前后三十四年,于监察及审计制度之建置,筹之审而持之贞。其自任以天下之重,气度风慨,雍容卓立,为不可及已。卒以积劳,于五十三年(1964)十一月十日病逝荣民总医院。距生于民国纪元前三十三年(1879)农历三月二十日,享年八十有六。总统闻耗震悼,特派张群、严家淦、谷凤翔、李嗣璁、王宗山敬谨治丧,以示政府崇报元勋,表彰耆德之至意。五十四年(1965)七月吉日,安葬于台湾省大屯山巴拉峠之大官林,遵遗志也。
元配高氏,子三:长望德,曾任驻巴拿马大使;次彭,现任驻牙买加代办;次中令,在美国马利兰大学攻读博士。女四:芝秀、想想、绵绵、念慈。


公生而岐嶷,躯干岸伟,美须髯,望之如神仙中人,所至竞仰风采。生平以民胞物与为立心立命之所,文章诗词俱挟革命之风雷,书法雄奇,寰宇叹赏,著《标准草书》,以为改良文字之倡,人谓许氏《说文》后之第一书也。自国民革命统一全国,国有大事,几无役不与,或慷慨执言,或潜移默运,而为而不有,若不知焉。洎齿德俱崇,议论风采,领袖群伦,虽殊方异俗,每见国人,无不敬问起居。卒之日,识与不识,莫不咨嗟悲叹,乡农野老有不远数百里而往吊者。监察委员全体决议,尊为“监察之父”。呜呼!公之文章、功业、襟抱、节概,实兼有刚健笃实之美,所谓巍巍荡荡,民无能名,岂不伟且盛哉!群与公数十年雅故,感念平生风义师友,今复受命治丧,为文表阡,义无可辞。爰就其大者,约而述之,后之君子亦可以观省焉。

       华阳张  群撰文

       嵊县谢冠生书丹

     中华明国五十四年(1965)七月十七日


注:文中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作者简介:

张俊,泾阳安吴镇窝子张人。泾河文化研究会会员、泾阳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多年来搜罗家族史料之时,对乡间历史文化颇感浓趣,遂致力于地方古迹、古村落、人文等历史文化研究。






泾河文化研究
挖掘、整理和研究泾河水利、经济、民俗等人文资料,编辑出版有关泾河流域的文化书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