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上海师范大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H2O2异裂分解诱导的气相光芬顿氧化NO

文摘   2024-11-26 20:46   北京  




研究背景


    一氧化氮(NO)是主要的空气污染物之一,可能导致生态失衡和人类罹患严重疾病。然而,去除NO面临着效率低、能耗高和产生有毒NO2副产物等挑战。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刘肖燕在著名国际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Hydrogen Peroxide Heterolytic Cleavage Induced Gas Phase Photo-Fenton Oxidation of Nitric Oxide”的论文。文章报道了一种通过气相光芬顿系统的高效*OOH(过氧羟基中间体)参与的NO氧化途径,该途径具有高的NO3⁻选择性。


文章内容


图 1:(a) Fe SAs@NU合成过程的示意图。(b) NU和Fe SAs@NU的N 1s的XPS分析。(c) Fe SAs@NU的Fe 2p的XPS分析。(d) NU和Fe SAs@NU的FTIR光谱。


    文章利用微波处理将Fe单原子(下文简称Fe SA)锚定在NH2-UiO-66(Zr)(下文简称NU)基质上,形成了具有瞬态结构重构能力的Fe SAs@ NH2-UiO-66(Zr)(下文简称Fe SAs@NU)催化剂(如图1a)。如图1b所示,对应缺电子氮(-NH2质子化形成的-NH3+)和-NH2的两个典型峰(401.4 eV和399.6 eV)在Fe SAs@NU的XPS谱图中消失了,这表明-NH2基团可能被配位的Fe物种占据,而不是与质子形成-NH3+。Fe SAs@NU中Fe 2p的XPS光谱(图1c)检测到Fe2+(711.4/724.3 eV)、Fe3+(713.9/726.6 eV)以及伴峰(719.2 eV/733.6 eV)。如图1d,NU和Fe SAs@NU的FTIR光谱显示,在Fe SAs@NU样品中未观察到明显的对应于-NH2的剪式振动(1654cm-1)和摇摆振动(1100cm-1)的峰,表明Fe和-NH2基团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

图 2:(a) 铁箔、Fe2O3、FeO和Fe SAs@NU样品在铁K边XANES光谱和(b) EXAFS光谱。(c) 铁箔、(d) Fe2O3和(e) Fe SAs@NU的WT-EXAFS。Fe SAs@NU在(f) k空间和(g) R空间的EXAFS光谱及其拟合曲线。(h) NU和(i) Fe SAs@NU的TEM图像。(j) Fe SAs@NU的STEM图像,其中Fe单原子位点用红色圆圈标记。(k) HADDF-STEM图像以及(l) C、(m) N、(n) O、(o) Zr和(p) Fe的元素映射图像(比例尺:200nm)。


    图2a显示了Fe SAs@NU和参考样品(铁箔、Fe2O3和FeO)的Fe K边XANES光谱。Fe SAs@NU的吸附边位于Fe2O3和FeO之间,暗示复合Fe的价态位于+2和+3之间。如图2b所示,Fe SAs@NU在1.5 Å处只有一个主峰,对应于Fe-N/O的第一个配位壳层。在铁箔、Fe2O3和FeO的光谱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Fe-Fe键(2.3 Å),而在Fe SAs@NU中未发现,表明Fe物种在NU上呈原子级分散。在图2c、2d、2e的WT图中可以观察到,与铁箔和Fe2O3不同,Fe SAs@NU中存在Fe-N/O键(5.2 Å-1),未观察到Fe-Fe键。图2f和2g的定量EXAFS分析显示, Fe原子以1.98 Å的Fe-N/O长度在NU上呈原子级固定。配位数计算为5.6,与铁箔和Fe2O3的配位数明显不同。图2g的插图显示了Fe SAs@NU的化学构型,其中每个Fe SA与来自NU的两个N原子和两个O原子以及一个吸附的-OH配位。如图2h和2i,NU和Fe SAs@NU的TEM图像之间没有观察到明显差异,表明在Fe前体存在的情况下,NU在微波处理过程中是稳定的。如图2j-p, HADDF-STEM和元素映射图像显示了C、N、O、Zr和Fe的均匀分布,证明了Fe物种的均匀配位。


图 3:(a) 光电流密度,(b) IPCE测量,(c) ns-TA光谱及其拟合曲线,(d) UV-vis漫反射光谱,(e) 计算得出的带隙能量, (f) NU和Fe SAs@NU的Mott–Schottky图。


    如图3a所示,在0.5 V偏压、可见光照射下,Fe SAs@NU的光电流更高且更稳定。这一现象归因于从配体(位于NU基质上)到金属中心(配位的Fe SA)的额外光生电子转移路径,该路径加速了电子-空穴的分离。此外,观察到Fe SAs@NU的光电流在26秒内多次衰减,这表明已构建了中间电子能级,从而提高了电荷分离效率。与NU相比,图3b中观察到Fe SAs@NU在更宽的波长范围内IPCE值增加,表明更有效地利用了可见光。图3c的ns-TA光谱表明,在NU中,85%的电子在3.3ns内与空穴复合,而Fe SAs@NU具有高效的光激发电子和空穴分离效率(分别为99.6%和140.8ns)。如图3d, UV-vis漫反射光谱显示,原始的NU对可见光(约420 nm)的吸附非常弱。与Fe SAs耦合后,光吸附增强并红移。通过Tauc图(图3e)计算了NU和Fe SAs@NU的相应带隙(2.85 eV和2.35 eV)。在图3f(Mott-Schottky图)中可以观察到,NU和Fe SAs@NU的斜率均为正,表明它们都是n型半导体。在1/C²=0时,NU和Fe SAs@NU的平带电位分别估计为-0.38 V和-0.22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NHE)。

图 4:(a) NO去除率,(b) 初始20min内的动力学曲线,(c) 在可见光照射(λ > 420 nm)下加入H₂O₂后 NU和Fe SAs@NU对应的NO₂量,(d) 加入H₂O₂后, Fe SAs@NU光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和NO₂量,(e) 捕获各种活性物种后 Fe SAs@NU样品的NO去除率;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的(f) Fe SAs@NU和NU的DMPO-·OOH加合物的EPR光谱和(g) Fe SAs@NU和NU的DMPO-·O₂⁻加合物的EPR光谱(在EPR测试过程中加入了5μl 30% H₂O₂)。


    如图4a所示,在H2O2存在的情况下,NU的NO去除率为16%,Fe SAs@NU则为 81%,表明存在协同的光芬顿效应发生。在图4b中,可以观察到反应动力学的显著加速。如图4c所示,对于Fe SAs@NU,检测到NO₂极少,表明NO转化为硝酸盐的选择性极高(超过99%)。图4d显示,Fe SAs@NU在系统中经过12小时,反应活性下降3%,NO₂积累量少。如图4e所示,在反应60分钟后,当h⁺、e⁻、·OH和·O₂被捕获时,NO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1%、43%、79%和76%。而未经任何捕获剂处理的Fe SAs@NU的NO去除率为81%。如图4f所示,在光照和添加H₂O₂的条件下,Fe SAs@NU的·OOH信号非常强烈,这表明·OOH是该光芬顿氧化系统中的主要ROS。而在相同条件下,NU样品没有观察到明显的·OOH信号,这证明了在Fe SAs@NU上成功实现了H₂O₂的异裂裂解。此外,在黑暗条件下几乎没有信号出现,表明 H₂O₂的裂解和随后ROS的生成是在光激发下发生的。图4g可以看出,Fe SAs@NU的·O₂的EPR结果与上述类似,这可能是由于·OOH的转化所致。NU也检测到了一些·O₂,这归因于O₂的光活化作用。结合NO氧化的性能和自由基捕获实验的结果,文章得出了·OOH/·O₂自由基是该气相光芬顿系统中将NO转化为NO₃的主要ROS的结论。


图 5:(a) 在H2O2光活化过程中,Fe SAs@NU和Fe@Fe2O3上的中间体优化。(b) Fe SAs@NU和Fe@Fe2O3的自由能分布计算。(c) Fe SAs@NU上光芬顿NO氧化反应的原位FTIR。(d)H2O2光活化产生·OOH和·O2-以氧化NO的可能机制。


    图5a显示了对各种中间体的有利构型的建立。图5b通过对吉布斯自由能分布计算,表明了Fe SAs@NU的限速步骤为H2O2通过Fe-O配位被吸收到Fe SA上,并通过H-O键断裂进一步转化为*OOH(G=0.172 eV);Fe@Fe2O3的限速步骤为*OOH解吸释放·OOH(G=1.972 eV)。这一结果表明,Fe SAs@NU有利于H2O2中H-O键的异质裂解,生成·OOH活性氧物种。图5c的原位FTIR显示,1158和1333 cm⁻¹处增加的峰归属于桥连/双齿配位的NO₃,而1258和1279 cm⁻¹处的峰则归属于NO₃。所有这些峰在光芬顿反应后均显示出强度增加,表明NO持续被氧化为NO₃。1455 cm⁻¹处出现的峰归因于NO₂/螯合NO₂。值得注意的是,检测到888和1128 cm⁻¹处略有增加的峰,这些峰属于Fe-OOH中的Fe-O伸缩振动,这暗示了在Fe SA表面形成了吸附态的*OOH。随后解离的·OOH以及生成的·O₂将是气相光芬顿反应中的关键活性物种。图5d展示了在Fe SAs@NU上生成活性·OOH和氧化NO的可能机制(图中将Fe SAs简化表示为Fe3+-OH):首先,H2O2分子被吸附在Fe SA的活性位点上。随后,在可见光的照射下,Fe SAs@NU材料被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这些电子迅速转移到锚定的Fe SA上,使得Fe3+被还原为Fe2+,这一过程可能会减弱Fe2+与−OH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紧接着,随着脱水过程的进行,形成了Fe2+-OOH的瞬时重构结构,这一结构在原位FTIR结果中得到了验证,具体表现为观察到的888/1128 cm−1峰。之后,另一个H2O2分子被进一步吸附在Fe2+-OOH上,并可能发生从Fe2+到H2O2的电子转移,这些电子主要来源于Fe SAs@NU在光子激发下形成的光生电子。随着去羟基化的进行,活性·OOH物种被释放出来。此外,活性·OOH还可以轻松转化为·O2。基于上述循环过程,·OOH和·O2这两种ROS被连续生成,并用于氧化NO为NO3−,这与捕获实验和EPR结果相吻合。


文章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Fe SAs@ NH2-UiO-66(Zr)催化剂,通过其独特的Fe SA结构和与NU框架的配位作用,实现了对H2O2分子的有效吸附和异裂,进而生成了具有强氧化能力的·OOH活性氧物种。这些活性氧物种进一步与NO分子发生反应,实现了对NO的高效氧化去除,在环境治理和空气净化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为NO的降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未来可进一步探索该材料在其他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文章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4c05999





END



往 期 推 荐




 又一Angew!唯理计算助力一作发表!晶格应变工程助力CO2电还原生成C2+产物研究背景

【期刊总结】《Advanced Materials》中的理论与计算化学(含机器学习)(二)

AFM!唯理计算助力一作发表!基于“量身定制”离子液体的超拉伸、自修复、自粘附离子导电水凝胶用于高性能应变传感器

感谢与热爱计算的你相遇↓↓↓

科学指南针一模拟计算联盟
模拟计算联盟,旨在为模拟计算江湖中人提供含金量满满的干货。为小白提供入门准则,为菜鸟提供进阶指南,为大神提供闭关宝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