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一座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而又充满蓬勃朝气的城市。
75年来,这里不断“换颜”“上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座城市快速地长大、长高、变美中,涌现出一个个的“第一个”,这些“第一个”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拔节生长,更折射着这座城市砥砺奋进的铿锵步伐。
8月13日,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园内一景。记者 郭军鸽摄
人民公园于1949年定名,今年也是这里建园140周年。它是乌鲁木齐市中心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座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公园。
这个承载着记忆的公园,伴随着乌鲁木齐人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随着乌鲁木齐绿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乌鲁木齐已有数十个各具特色的公园,小游园也超过了1300个。
乌鲁木齐人民饭店
人民饭店,建于1955年,位于乌市天山区原民主路32号。原主楼高三层,呈八字形状,主楼后二层礼堂为一字形,意为“八一”。上世纪50年代,人民饭店的两个礼堂是市政府召开会议的场地。
1988年6月,人民饭店餐厅扩大规模后改名为“江南春餐厅”,主营淮扬菜、鲁菜,并首家引进了名小吃“天津狗不理包子”,后又合作引进了“八珍烤鸡”,消费者每天排队购买,形成了当时的一道特色风景。
2000年11月,人民饭店改制为新疆益天洋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保留人民饭店称号。
新疆昆仑宾馆中楼(资料图)。图片来源:慧智观察微信公众号
1959年,新疆昆仑宾馆建成,因它层高八层,故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八楼”并流传至今。这是乌鲁木齐当时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时新疆楼层最高、服务设施最好的宾馆。
音乐人刀郎的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使位于乌鲁木齐市的“八楼”声名远播,以至于很多人到乌鲁木齐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寻找“神秘”的“八楼”。
第一座立交桥
将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结合
桥是城市发展的象征,更是城市记忆的见证者。1961年建成第一座椭圆形火车南站立交,是乌鲁木齐第一座立交桥,于1960年2月施工,1961年10月竣工,是由盘道、跨线桥及匝道组合而成,当时大家都叫火车南站立交桥上下盘道。该立交桥设计构思巧妙,尤其是处理了30多米的高差问题,还将公路交通和城市道路交通有机结合起来。
1985年乌鲁木齐建成第一座全互通立交人民路立交,2012年建成第一座河滩路五层立交。
如今分布全市的60多座立交桥,它们共同构成、串起城市交通动脉,让乌鲁木齐的交通从平面走向立体,塑造出新的城市格局。
▲1987年7月,从友好南路拍摄的乌鲁木齐市红山商场。
红山商场,始建于1964年,1966年正式开业,是一座综合性百货商城。
上世纪70、80年代,红山商场成为乌鲁木齐的时尚地标。1987年,商场年销售额过亿元。
2002年12月,在红山商场原址新建的友好百盛购物中心开业,为乌鲁木齐带来了全新的商业零售模式——新疆首个购物中心业态。伴随着经济蓬勃发展,购物中心业态丰富了市民的购物选择,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和动力。2023年12月22日,由友好集团倾心打造的全新一站式生活服务中心——友好红山MALL,正式开门迎客,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商业。
1999年1月1日,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该公司利用先进的设备和当地羊毛资源,生产的28个品种被评为部优,产品走俏国内外市场。范浩摄
1980年7月12日,乌鲁木齐毛纺织厂和香港天山毛纺织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了首届董事会。这家公司,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工业生产方面中外合资经营的第一批企业之一。
新疆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这家由新、港、日三方合资的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以异乎寻常的改革效益和大刀阔斧的改革雄风,叩开国际市场,对我国改革开放、探索中外合资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1980年成立以来,天山纺织已成为新疆毛纺织行业唯一一家集羊绒原料收购、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品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
1988年,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完成了风力发电场第一期工程建设,成为全国规模开发风能最早的试验场。1989年,发电场并网发电,1994年底,达坂城风电场装机容量超过1万千瓦,成为我国首座万千瓦级风电场。
乌市米东区铁厂沟镇天山村,位于天山山脉北麓,因1996年建成全疆首家农家乐旅游接待点而闻名。
近年来,该村立足生态原色,激活原乡文化,通过整合本地旅游优势资源,不断挖掘亮点,让山村风貌、风土人情等资源延伸,发展为特色民宿、乡野美食等乡村休闲旅游业,让游客四季皆有景可赏,成为“新旅游、新生活、新农村、新风尚”乡村旅游示范村,每日可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1997年,国家体育总局决定在全国实施“全民健身工程”。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投资,疆内首批健身路径开始在乌鲁木齐铺开。乌鲁木齐市体育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乌市第二小学、电业局等7个单位,成为了乌鲁木齐首批安装健身路径的地方。
如今,健身路径早已遍布乌鲁木齐的社区、公园、市民广场。乌鲁木齐坚持“体育惠民”,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化、简单化、实用化,逐步形成15分钟健身健康圈。
2005年7月18日,一块刻有“中国著名商业街”字样的红底金字招牌,落户乌鲁木齐中山路中泉广场,标志着中山路正式跻身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之列。图为市民从这块金字招牌前路过。记者 郭玲摄
位于天山区的中山路商业街,是乌鲁木齐第一条示范街。东起天山百货大楼,西至东方100大厦,全长2000余米。
中山路商业街于1999年3月正式挂牌命名,于1999年3月14日,被国家四部委联合命名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至此中山路商业街成为全疆唯一的一条无假货示范街。还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是商业网点密集、客流量大、购物便捷、消费称心的现代化商业街。
一列动车在兰新高铁乌鲁木齐市燕儿窝段行驶(资料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2014年,连接甘肃、青海与新疆的兰新高铁开通运营,乌鲁木齐至兰州可朝发夕至。这是新疆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兰新高铁,东起甘肃兰州市,经青海西宁市,终至新疆乌鲁木齐市,全长178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10年来,以兰新高铁为骨架,西部高铁突破山川阻隔,织密成网。西部高铁路网正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为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6年6月5日,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签约,广汽集团乘用车将在乌鲁木齐新建广汽自主品牌新疆项目,成为拉动先进制造业聚集的动能。
2018年3月汽车投产并有车辆下线,填补了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新疆制造领域空白,乌鲁木齐人开上了本地生产的轿车。
图片来源:轨道交通网
2017年9月28日,新疆首列本地制造地铁列车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乌鲁木齐中车产业园正式下线,填补了新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空白,乌鲁木齐人出行多了一个选择。
首列本地制造列车命名为“丝绸之路号”,是为地铁1号线量身定制的。结合乌鲁木齐城市特点,该列车在国内地铁车辆制造领域实现了多项首创性设计。列车疏散能力较国内同类型地铁车辆提高2倍以上;采用了国际最高等级的耐火标准;-40℃列车可正常运行等。
2022年12月18日,新疆隆炬年产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一期项目投产,实现了新疆碳纤维产品生产“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同时,该项目当年开工、建成、投产,创造全球碳纤维最快投资、建设、投产运行纪录。
碳纤维是一种类似“飞刃”的高科技产品。宽8毫米、厚不足1毫米的一束24K碳纤维有着24000根单丝,单丝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八分之一,比重不到钢的四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7倍到9倍,有“新材料之王”的美誉。
如今,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正抓紧抓好二期项目的建设,计划5年内建设8个碳化车间,16条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最大的高性能碳纤维制造基地,可为新疆风能、氢能、光伏等产业提供关键基础材料支撑。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沙窝光伏基地建设火热(资料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于江艳摄
2023年,北沙窝光伏基地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北部沙漠开建,基地规划建设总装机容量为20GW(吉瓦),计划总投资达到1000亿元,预计每年能发出300多亿度电。
北沙窝光伏基地的建设旨在利用太阳能资源,通过建设光伏发电站,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促进生态保护和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项目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减少碳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列新疆“天山号”多式联运品牌班列驶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资料图)。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 摄
2023年12月2日,由新疆商贸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中欧(中亚)“天山号”班列正式发车。
该班列是新疆自有品牌班列,从开行初期每周发运频次为1—2列,目前已实现“天天班”,通过定点、定时、定向、定价模式运行。2024年1月1日至9月24日,已突破400列。
中欧(中亚)“天山号”班列让新疆班列品牌统一,进一步密切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更大空间,助力新疆打造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陆港枢纽体系,提升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
2024年7月10日,一座集油、气、氢、电于一体的综合能源站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投用,成为全疆首座投用的综合能源站。
该综合能源站在保障来往车辆加油、加气和充电的同时,每日可提供1吨的氢气加注量,可满足100辆氢能源轻卡车辆或30辆氢能源重卡车辆的需求。一辆氢能源轻卡加满氢约需5分钟,一辆氢能源重卡加满氢约需10分钟,续航里程均为400公里左右。
该综合能源站的投用,意味着新疆的氢能源车辆有了专属的加氢场所,也推动新疆氢能源产业的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来源 | 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集团)
编辑 | 艾尔帕提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告知删除
©乌鲁木齐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