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冬季的宁静
在这个季节的柔软转角,冬日以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姿态,缓缓铺陈开一幅幅温暖的画卷。名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专属冬日的仪式感小事。
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名家的脚步,一起走进这个冬日的世界,不辜负这些被时间温柔以待的瞬间。
“晒太阳”
“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光线,流注到我的体中来。”
——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
“撸猫”
“撸猫“我同虎子和咪咪都有深厚的感情。每天晚上,它们俩抢着到我床上去睡觉。在冬天,我在棉被上面特别铺上了一块布,供它们躺卧。我有时候半夜里醒来,神志一清醒,觉得有什么东西重重地压在我身上,一股暖气仿佛透过了两层棉被,扑到我的双腿上。”
——季羡林《老猫》
“阅读”
或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围炉”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冬天》朱自清
“烤火”
我们那里,生烧煤的铁火炉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铜炉子,脚炉和手炉。脚炉暖人,脚不冷则周身不冷,老太太们离不开它。闲来无事,打打纸牌,每个老太太脚下都有一个脚炉。棉衣在炉子上烘过了,早起就不是很困难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热热的,穿进去真是舒服。”
——《冬天》汪曾祺
“吃一碗暖和和的菜泡饭”
“冬雨淅淅沥沥落下来,有几滴听起来,已是雪珠。玲子说,再来一碗菜汤面,要么,菜泡饭,大家暖热一点。菱红说,我不冷。玲子说,菱红讲啥呢,花园饭店就几步路,全空调廿四度。”
——金宇澄《繁花》
“品茶静坐”
“品茶静坐“冬有冬的来意, 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 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林徽因《冬有冬的来意》
“赏冬日夜景”
“赏冬日夜景“门前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赏雪”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堆雪人”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鲁迅《雪》
“溜冰”
燕园有湖,妩媚玲珑;朔风一吹,零下十度。湖面结冰如镜,闪闪蓝光,淡淡日影。男女同学,换上冰鞋,各显身手。初学乍练者不知要摔多少个“大马趴”,但是越摔越勇。弯腰背手往前闯,快如疾风者是冰上骄子。手拉手翩翩滑翔,那是冰上爱侣,亦如冰上鸳鸯,形影不离。溜的人固然有趣,看的人却也眼馋。亦有“冬烘夫子”不少人,围在湖边,操手在袖筒中,顶着寒风呆看,清鼻涕从鼻孔中流出浑然不觉。”
——《未名湖冰》邓云乡
“去花园折一枝明黄色的腊梅”
早起一睁眼,窗户纸上亮晃晃的,下雪了!雪天,到后园去折腊梅花、天竺果。明黄色的腊梅、鲜红的天竺果、白雪,生机盎然。腊梅开得很长,天竺果尤为耐久,插在胆瓶里,可经半个月。”
——汪曾祺《冬天》
“制冰灯”
盛满清水,然后放到屋外的寒风中让它冻成冰,未等它全部冻实,便将其提回屋里,放在火炉上轻轻一烤,冰便不再粘连桶壁,再从正中央凿一小小的圆洞,未成冰的水在桶倾斜时汩汩而出,剩下一具腹中空空、四处冰壁环绕的躯壳,那便是冰灯了。”
——迟子建《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你还会在冬日里做哪些富有仪式感的小事呢?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