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数字重庆建设拉开帷幕。聚焦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纵横贯通、融跨协同、整体智治的数字健康体系目标,重庆市卫生健康委于2023年12月出台《重庆市数字健康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7年)》,重塑数字健康服务新模式,以“智”提质,打造健康渝都。距离该方案实施已经过去近一年的时间,勇闯数字化浪潮的重庆市取得了怎样的突破?近日,健康报“行走健康中国”报道组赴该市进行实地采访。
开启智慧医疗新体验
拥有38个区县的重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总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200万人。如何实现超大城市全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健康服务高效连续?重庆市探索打造一张“134+N”体系架构的数字健康网。
其中,“1”是依托数字重庆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设统一的“数字健康大脑”;“3”是打造数字健康“统筹监管—运营管理—服务响应”三层监管服务体系;“4”是整合形成“全域公共卫生智治”“智慧整合医疗服务”“健康数据融合创新”“数字健康运行监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N”是有序打造和持续迭代丰富N个数字健康应用。对于渝都老百姓而言,感受最直观最深切的就是这些“N”。
袁大爷在重庆市城口县人民医院体检时被发现疑似患有肾脏肿瘤。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复查。他本以为要重新进行CT检查,医生却并没有给他开检查单。
原来,通过重庆市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渝悦·医检互认”,医生经患者同意后可“一键调阅”其在其他医疗机构的临床检验和医学影像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对3个月内的检验检查结果进行互认。
“您上次检查的影像很清晰全面,我们分析和诊断,您的肿瘤属于肾上腺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不用担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重庆市医学影像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何晓静的话,让袁大爷终于松了一口气。
“渝悦·医检互认”应用上线10个月以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感受到了智慧医疗的魅力。“目前,该应用已联通全市1233家医疗机构,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潘建波表示,已通过平台共享互认减少重复检查69.74万人次,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约6500万元,为患者节约就医费用1.57亿元,并且人均节省检查与排队取片时间4小时以上,单次就诊减少跑动次数2次以上,患者就医负担减轻、就医更加便捷,真正实现了“一地检查,全市互认”“一次检查,终身查询”。
“影像数据接通解决了‘能不能认’的问题,而影像质控则解决了‘敢不敢认’的问题。”何晓静介绍,重庆市制定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项目技术操作指南,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开展质量控制,已经自主研发14个人工智能质控模型,并嵌入市级质控平台,对上云数据实施自动质控,实现从“事后质控”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质控的转变。
在“人机双把关”下,目前,重庆市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率已由2023年底的4.13%提升至30.79%,做到了跨机构、跨地区、跨省市的“真调阅”“真互认”。
铺设院前急救“高速路”
“一只手掌根部放在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只手掌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用力按压胸部……”今年7月,在重庆市“120”指挥调度中心接线员的远程视频指导下,家住渝北区的李先生对已无意识、无呼吸的女儿成功实施心肺复苏抢救。“120”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在医生的接力施救下,患儿最终恢复了心跳,并被送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ICU进行抢救,最终脱离生命危险并顺利出院。
“多亏有视频指导,孩子才能得到及时、关键的救治,否则可能是另一种结果。”回想起当时的紧急情况,李先生感慨道。
“对于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救治,早期迅速、准确的指导和调度能起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视频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院前救治能力的提升带来契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马渝介绍,重庆市于2018年上线“渝视救”视频“120”系统,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微信搜索“渝视救”小程序直接进行视频报警。经过多次技术升级,该系统目前已覆盖全市,使用率逐渐提高。
据介绍,自2022年1月起,“渝视救”视频“120”系统与传统电话“120”调度系统实现了技术融合,融入后的“渝视救”视频“120”系统具有视频呼叫及常规电话报警向视频报警转换的功能,并能实现报警精准定位和调度路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院前急救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依托医院现有资源,我们以视频‘120’系统为支撑,在指挥调度中心建立起报警人员、接线员、医疗专家之间多端口的视频协同救治网络。”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科研科科长张颖介绍,接线员可以根据需求将现场报警视频信号转接给专科医疗专家,专家加入后开展协同接力视频指导,从而有效解决接线员在接警过程中对专科危重症疾病指导能力不足的难题。
为了壮大院前急救力量,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建立了涵盖多学科的院内急救快速反应小组,已参与上万例次创伤、胸痛的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构建了“市—区”两级的“120”报警协同指导体系,建立市级“120”指导专家库,满足区县“120”报警指导服务需求。通过标准视频推送和在线指导,重庆市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显著提升,从2021年的12.65%提升至2024年(1月至10月)的18.42%。
进一步提高“渝视救”视频“120”系统的使用率,是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下一步的探索方向。“目前,中心已依托该系统在全市超过500家药店设立急救志愿服务网点,并将超过6700名急救志愿者纳入平台管理,未来将以此为基础实施‘派单式’志愿服务,通过视频指导事发地附近的急救志愿者第一时间在现场开展急救。”马渝表示。
织牢精神家园“守护网”
以传统手段对人员、信息、事件进行监测管理,已难以满足精神卫生工作需要。比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随访管理协同不够等问题曾长期困扰着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科长尹红。而如今,在她的手机中,一款以绿丝带为图标的精神卫生数字化应用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款名为“渝悦·精神卫生”的应用连接着卫生健康、民政、公安、医保、残联等多个部门,在为辖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跨部门联合服务时,能够起到实时协同、“一呼百应”的效果。
“渝悦·精神卫生”应用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开发,在2023年底上线。“该应用围绕‘严重精神障碍服务管理’核心业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鉴定建档、患者迁移、随访预警、应急处置、总结评估’5个一级场景和16个二级场景,纵跨国家、市、区县、镇街、社区,横跨市委政法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残联、市司法局、市医保局7个部门(单位),提高了服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效率。”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田波介绍。
“过去,各部门衔接协同不畅,基层精防人员容易陷入单打独斗的状态,对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渝悦·精神卫生’应用上线后,在多部门的密切协作下,我们能帮助患者解决的问题更多了。”尹红介绍,不久前,她与社区居委会协调沟通,通过跨区协作,帮助一位家在重庆市丰都县,但长期生活在渝中区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办理了残疾证。“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对我们的信任,为后续开展管理和服务打下基础。”尹红说。
精神卫生领域数字化改革在为基层充分赋能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一方面实现了移动端无纸化办公,让数据多跑路,避免基层人员重复性、机械性填纸质表;另一方面,通过系统自动抓取、预警提示等功能,有效防止基层医生迟报、漏报、瞒报,减少数据资源的线下反复传输。”田波表示。
目前,“渝悦·精神卫生”应用已覆盖重庆全市所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实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数据自动采集,并打通“市—区县—镇街—村社—网格”五级网络工作人员,全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效能显著提升。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8KSOSBV】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