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选题攻略┃论文选题┃​2024年11月10日

教育   2024-11-10 06:03   海南  





预约课题论文一对一修改





AI智能投稿选题AI写课题论文





本期推送文章






论文选题攻略

——以数学为例

阮伟强,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教师在写作之前,一定要先对自己的选题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如果遗漏了这一环节,就可能导致花费了许多时间、精力,而写出的文章却价值不大,投出去常常石沉大海.笔者认为,教学文章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实践价值和引领价值.实践价值,侧重于教师的实践和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教师对实践的总结和概括,只要“管用”“有效”就行,因此实践价值可以通俗地称为教学价值;文章的引领价值,更多取决于文章的创新程度以及文章在教学实践的支撑下所表达的、所探索的理论或认识的深度,不仅要“管用”“有效”,还要求“新颖”“独特”,因此引领价值可以通俗地称为发表价值.怎样选择具有发表价值的选题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选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点击关注免费查期刊查选题

一、跟踪热点

凡是热点必然有较高的研究和写作价值,会维持一段时间的热度,并且在持续阶段其写作的价值点在不断变化;利用热点酝酿选题,必须把握规律,踩准节奏,做到跟踪而不跟风.跟风是人云亦云,跟踪强调关注和思考;跟风是步人后尘,跟踪需要思考,及时把握变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专”.例如,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内容,或许是其结构体系的重大变革,一度成为写作的热点.为此,笔者在积极关注该热点的同时,探寻其中的变化规律,采取了下列不同的选题策略。

深化:就是对报刊已发表的不成熟、不全面的观点,做深入挖掘.如,针对实际教学中过分依赖用坐标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现状,不少杂志发表了倡导用“非坐标向量法”解题的文章,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笔者觉得不够全面、深入,因为从课程的编写理念看,对待综合法、坐标法、非坐标向量法这“三法”,正确的态度应是“并举”,即不宜人为划分它们的优劣.而要实现“并举”,关键是寻找到突破各种方法难点的对策.按此思路选题,笔者以一道高考题为载体,写就了《三法并举,路在何方》一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年第6期。

补白:受到版面、作者等因素限制,有时杂志发表的文章会存在“空白点”,此时读者可以重点思考待补白的选题.如,在2011年前,《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发表的文章,大多是关于立体几何内容的解读(专家为主)及具体的教学设计(一线教师为主)的文章,很少有具体到从一个定理或习题出发,对教材进行解读的文章.此时,恰逢笔者听了校内的一堂公开课,执教老师对“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做了下列“创新”处理: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来发现定理而不加以证明.笔者就以此为契机,立足于新旧教材变化的对比研究,撰写了《此定理能不证吗》一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1年第7期。

求异:就是转换视角来选题.如,每年高考结束后,有关考题分析的文章,会频频见诸报刊,但大多是解法的探究、赏析及推广之类,略显单调.在2013年9月,笔者阅读某杂志时看到:就当年安徽卷(理科)中的立体几何大题,有下列高考后的反馈结果:“相当多的考生反映本题‘偏’‘怪’,解题时感觉非常‘别扭’,来自阅卷现场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此题的全省平均分是2.2(满分13分),难度系数0.17,远低于命题预期.”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决定以此为选题,从“考题难点的剖析、探寻教学缺失、明确复习方向”这三个视角入手来写.于是,名为《析难点,找缺失,明方向——道高考题的复习启示》的文章出炉了,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第12期。


二、文里淘金

古人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提倡读书时不仅要抱有欣赏、吸收的心态,而且要在感受其“美”的同时发现或洞察其不足的地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师在阅读各种报刊时也应该具备这种积极思辨、批判性吸收的精神.毕竟,文章都是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时间、区域内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所得,在突显其个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片面性.因此,读者既可以围绕其精彩之处、触动思维的点撰写文章,也可以围绕“不敢苟同”之处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有关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取值范围问题,某杂志刊有一文,作者十分推崇“参数分离法”,表现在即使分离后的函数无最值,认为只要用“洛比达法则”求极限,照样能成功.并指出“尽管洛比达法则属于高等数学范畴,但由于其规则简单,功能强大,对高中生来说掌握它的应用并不困难,因此不妨补充一下这个法则.”对此,笔者觉得不妥.这样做,不光有人为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违背命题者意图之嫌,更可怕的是:像这样,不知概念、原理的来龙去脉,只知其皮毛和机械的模仿、操作,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是极其不利的.同时,笔者在阅读同类文章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于是,决定以此为选题,撰写了《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取值范围问题的再思考》一文,发表于《中学数学》(高中版)2013年第12期。


三、锦上添花

新课改以来,观摩课、展示课、比武课成为颇受关注的教研引领形式.执教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形象地展示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考、教学艺术等,就必须进行细致、精心、系统地备课与磨课,较为“完美”地将课展示给听课者,起引领或示范作用.于是,我们听观摩课或比武课时常常会被精彩的、意想不到的教学环节触动,引发教学思考或教学联想.同时,在听专家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时,碰到热议话题也会有思想触动.所有这些,我们应该及时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将之变成选题素材,并进行必要的研究,及时撰写案例赏析、另类思路、经验提升、理念内化等方面的文章,来一个锦上添花。

如:在一次市属级教研活动中,绍兴市数学教研员王小红老师,结合她参加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工作的感受,谈及这样一件事:试卷中有3道小题,命题者设计时,所考虑到的解法其实都很简洁、自然,高考后,发现得分很低,成了不折不扣的难题.听后,笔者迅速捕捉到一个“选题”:为什么考生想不到命题者预设的解法,这个“距离”是何原因造成的?如何来缩小这个“距离”呢?让学生“想不到”变成“能想到”.为此,笔者通过对考题的再研究和教学现状的反思,写出了名为《如何缩小这个“距离”》一文,不久,便在《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4年第1-2期合刊上发表.又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会不定期举行“课例大家评”的征文活动,这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最佳平台,读者可侧重于赏析,或侧重于思考,或两者兼顾来选题,只要言之有物且具备一定的深度,发表的机会就很大。


四、系列研究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主题值得做系列研究,如“变式教学”的系列研究、“不等式证明”的系列研究、“概念教学”的系列研究,等等.做好这些系列研究,不仅能丰富写作选题,还能极大提高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效果.若能选一个方向,精耕细作,往往更能出成果.只要选题方向选好了,执著地研究下去,出课题成果,发表相关文章,都是可预期的结果。

如:在2010年,当笔者反复拜读章建跃博士的《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一文后,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大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尤其是文章中的关于“如何理解‘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论题,引发了笔者的强烈共鸣和浓厚兴趣,决定就《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对话教材”做系列研究.研究之前,先给自己定了一个“基调”:要以尊重甚至虔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脚踏实地的精神去钻研教材.具体操作时做到:课标引领,以新旧教材变化为“抓手”,细微处(如一个“旁注”、思考题、习题等)为突破口.几年来,笔者陆续发表了如《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教学中的一个“盲点”》(《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1年第4期)、《这个“探究与发现”栏目该如何处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年第11期)等6篇“对话教材”的文章.更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中,笔者所发表的三十多篇文章中,绝大部分或多或少涉及“对话教材”的一些“小成果”,成了笔者文章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另外,做系列研究还有一个很好的选题方法:一个阶段下来,可针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概括”来选题.如:笔者在已发表的3篇有关“对话教材”文章的基础上,写出了带总结性的《要舍得在理解教材上下工夫》一文,发表于《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2年第3期,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2012年第6期转载。

最后,需提醒的一点是:在做系列研究时,尤其需要在自己“吃力”“搞不明白”的地方下工夫,因为这样的地方一旦突破就可能产生比较有价值的写作思路。


五、“坐享其成”

选题大致可分为两类,即自创性选题和他荐性选题.前者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所思考的,写起来常常比较顺手,但未必保证有发表价值.后者是由专家学者提出的或期刊编辑部策划的,一般有较高的写作价值,但是作者未必思考过,因此写起来会很“痛苦”,甚至不知从何下手。

对作者而言,他荐性选题一般是由编辑部策划的选题.这种选题策划常常包括专题名称、写作方向、写作背景等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由编辑部策划的选题已经解决了选题的价值问题,作者只要坐享其成,写好就行了.一般来说,编辑部策划的选题常常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要写好这类“命题作文”,需要了解策划思路,在正式写作前做好筛选选题、查找资料等工作。

如:《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杂志,在2012年第10期策划了“消除数学学习中‘懂而不会’现象的专题讨论”征文活动.笔者觉得很有意义,就有了写作的“冲动”,但一时又不知从何处选题.大约过了2个多月,恰逢笔者所在学校期末考试结束,批阅试卷时发现一道极其常规的考题:设α为锐角,若

学生的解答可以说是“惨败”.自己任教的两个班(共计108人),只有7名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此时,笔者仿佛灵感来了,决定以此选题进行写作.思路是:对日常此类问题的教学进行反思,先寻找“懂而不会”现象存在的原因.在找到原因后,如何消除呢?对此,笔者还是感到有些困惑,特别希望能找到可以支撑的理论依据.经过回忆,想起了章建跃博士在《中小学数学》(高中版)杂志(2012第3期)的“编后漫笔”:注重“基本套路”才是好数学教学.找到杂志,再反复阅读,大有豁然开朗之感.于是,名为《立足“基本套路”才能让学生真懂——从一个司空见惯的解题案例说起》就出炉了,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3年第1-2期。

总之,在写编辑部策划的选题时,作者应该尽量选自己“有所积累”的选题方向,并且尽可能与编辑进行写作思维的沟通,使自己的写作思路与编辑的组稿思路形成“共振”。


六、深挖问题

问题是教育教学选题的重要源泉.个人的困惑、同事间的争议、课堂的插曲都是选题的源泉.我们身边的小问题,常常蕴涵大背景、深内涵,只要有发现的眼光,思考的角度新颖、深度足够,就能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选题。

例如:“一题一文”就是一个很好的选题思路,即以一个题目(课本例习题、高考题等)为载体,挖掘出一个选题来进行写作,体现的是“小题大做”、彰显智慧.如:笔者从一道“老题”(教辅资料虽不断翻新但仍保留的一个题目)出发,上了一堂复习课.教学流程的设计依次是下列4个环节:展示错解,创设问题情境;立足方程,优化解法;转换视角,巧构函数;变更问题,类比深化.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笔者再加上自我反思,撰写了名为《让“老题”挂“彩”——一堂渗透函数思想的复习课》一文,发表于《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09年第7-8期合刊.同样以一道题目(2010年高考数学陕西卷理科第20题)来设计一堂课,流程是这样的(3个环节):解法探究;揭示本质,寻根溯源;变式训练,课外拓展.据此写成的《一堂以高考题为载体的期末复习课》一文,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0年第12期.两篇文章,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转载.笔者的体会是:不同的题目,其潜在价值不尽相同,依据其特点、功能,从不同的视角去选题,再深入研究一番,都可写出好文章.总之,“小问题”可以有大作为,只要你有一双“慧眼”.尤其是初学写作者,更要谨记.同样,只有围绕“小问题”的文章写得多了,待积累多了,底蕴够了,时机一旦成熟,再来写“大问题”的文章,应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客观地说,选题的策略远不只上述六点,笔者只是依据自身的写作实践,有重点地做了一些总结.说到论文写作,记得笔者所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曾多次好奇地问笔者:“你哪里来这么多的‘想法’(选题)?”笔者总是这样反问:“你订了几本中学数学类杂志?”“你能经常到教工阅览室走走吗?”“你能不间断做一些教学笔记吗?”意思是说:论文写作无捷径可走,唯有勤于阅读、善于思考,再加上留心,好的选题就会不期而至.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是:写虽易,写好(好的选题)不易,且写且珍惜。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文章阅读结束,欢迎转发分享!





资源分类导航





点击免费查阅专题资源
作业设计研究专题 课题研究指导专题 
课题参考选题专题 课题选题指导专题 
课题入门教程专题 研究/结题报告专题 
开题报告专题 中期报告专题  
论文写作指导专题 课题成果专题 
小课题研究专题 文献综述专题 
精选文章专题 研究方法专题 
叙事研究专题 各类课题案例专题 
课题方案设计专题申报指导专题 
期刊投稿专题  双减研究专题  
科研经验专题 幼教科研专题 
各学科研究专题 STEAM研究专题 
立德树人专题 专业成长专题  
劳动教育专题 深度学习专题 
核心素养专题 其他综合研究专题 
免费资料下载专题好书推荐专题 
课题快速入门手册五育融合专题
课程思政专题教学评一体化专题
大单元教学专题跨学科学习专题
课程标准解读专题教学成果专题
课题专著带读专题人工智能+教育专题





▼配套服务推荐






AI应用与课题研究
专注于AI教育应用探索与中小学课题研究指导、论文写作指导等教育科研服务,提供海量免费课题论文资源,用AI助您轻松科研和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