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在本页底端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幼名云,5岁时改名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其陵墓位于柯桥区兰亭镇洪溪鲜虾山南麓。
王守仁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父王华官至吏部尚书。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进士,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
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谪贬至贵州龙场驿丞。途经镇远时曾在紫阳书院讲学,并有书札留存。后迁泸州县令,擢升南京刑部主事,历任考功司郎中,明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
明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明正德十一年,兵部尚书王琼举荐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被封为新建伯,隆庆时期追封为侯爵,兼南京兵部尚书,后任两广总督,前往广西思恩、田州平定“叛乱”。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地名“青龙铺”的地方,享年五十七岁。
王守仁倡导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主张“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为主旨,开创了姚江学派。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他的学说,在明代中叶后影响远及日本、朝鲜,其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一,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您的打赏支持
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感谢
北方的狼、George、沧海一声笑、老亚、小小、思雨等
这首好听的音乐送给大家!
按三角形 收听音频节目
精选文章
不一样的“三国”(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