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 矿 的 旺 座

文摘   2024-10-27 13:00   英国  

文|江春琦

如果实在不爽,拔网线是针对旺座的最终解决方案

最近连续几天,不是在跑田野,就是在整理田野材料,多少有点头昏眼花。得闲喘息,实在不想看论文了,于是回过神读了下“叁零柒计划”最近整的新活。


这期活动,总的来说是挺有意思的策划。没看过的读者朋友,可以点击【集体写作|左圈环境真的那么差吗?】跳转。


老读者都知道,“遇见卡尔”这个项目,最早是在我这个号上搞的。刚开始搞的时候,评论区和后台都很热闹。当时除了各派网左混战之外,也有一些不同倾向的朋友加入战团。有的评论被阿瓦隆吞了,气势汹汹跑来问罪,有觉得我在“捂嘴”,解释完捂嘴的是审鹤机制不是我之后,一句回应都没有就删评跑路的;有倚老卖老念什么“三十岁前没良心,三十岁后没脑子”的自由主义旧经的;说一大段怪话,全是讽刺修辞,没有内容,最后想表达的意思都不清楚的也常有。当然我觉得大家说的问题,我也深有体会。但是这里我首先还是要说,很多问题,也不止是左圈这样。旺座确实是有点丰矿在的,但是丰矿的也不止是旺座。


在这个意义上,我是同意集体写作里的朋友的许多意见的。我在另一个场合听过一个说法:


“左圈氛围给大家带来的许多不适,很多时候往往是由于大家过于依赖互联网建立社群。互联网议论空间的运行逻辑,与现实讨论存在一定区别。


比如说,现实中的绝对共识,在网上的信息痕迹占少数,因为大家看到以后都觉得没必要讨论补充,就是那么回事。


反而是标新立异的东西会留下大量互动,越是鸡同鸭讲,记录越多。到最后,比如我们有10条贴子,2条代表95%网友的观点,剩下8条就是人口中仅有的8位卧龙凤雏留下的,但在那个空间里看起来占多数。”


在互联网公共空间做交流,信息简单且能引起争议的内容,声量会更大。我不敢说这个说法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整个左圈的情况,但是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这个角度的思考似乎是有意思的,值得深究的。


其他一些问题,像线下社群之类的,我觉得也很对。(这里呼应一下上文,声援一下“95%网友的观点”)。但是对我来说,最值得关注的是锡钉说的东西。之前和一个朋友聊过一个话题,就是现在键政圈里很多对“网左”的恶意,算不算一种厌童?大家最后其实没有下这个结论。但是看到锡钉的评价,其实这点会变得更清楚。


换句话讲,今天的“左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亚文化圈子(有不止一个朋友提过,左圈和同人女圈子在一些方面挺像的)。但是大家从潜意识里,会对这个圈子里的人提出很高的政治要求——在我看来,很多从“不实践”这个角度出发的批判,其实都是在这种期望与现实的断裂里产生的。一个纯粹的亚文化圈子当然不能安放我们中许多人在公共问题上的热情与谋求结构性转变的期望。


但是锡钉的发言某种意义上给我们指出了另一个有意思的方向:如果我们把左圈定位为一个亚文化圈子,那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个亚文化圈子?圈子本身为大家带来了什么?


“我想说左圈带给我的影响,我觉得它难得在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当然事情还没有发展到影响我吃甚饭、唱甚歌这种阶段,但是它对我的帮助仍旧是方方面面的。这种帮助并不是一种顺从或者模仿,而是一种思考和分享。”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换句话说,左圈现在的一些情况,就算是我们许多人从外部看觉得糟糕的很多情况,都是有自己的社会基础的。用另一种可能另一些朋友更习惯的表达说,都是“结构性”的。换句话说,有些现象与风气,我们当然会感到愤怒与不满,但是你用自己的愤怒去对抗这些风气,恐怕无济于事。


ai还是很善良的,充满善意的想象,希望大家都和ai一样善良


对我来说,更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式是。把“左圈”或者其他人群作为“原材料”,大家可以考虑如何做一个自己觉得合适的项目,去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比如我们先随便说一个小目标:如果觉得左圈的讨论环境糟糕,你能不能拉个左人小社群(无论线上线下),把这个社群的讨论环境搞好点,让大家聊完都觉得有收获?


至少我觉得这篇文章和这个项目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号主有向我们展示,旺座也有不丰矿的,或者丰矿的旺座本身也可以不丰矿,你愿意做一点认真的思考与行动,大家也可以整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无知路上
我们是无知路上的孩子,在寻找着路的两端,难免迷茫,难免彷徨。而我们与你一道,一起在这条路上摸索,去咀嚼,去寻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