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同学 | 贺德兵 贺德军:一硕一博,共赴梦校,这对亲兄弟的西大故事正在更新……

学术   2024-11-29 18:37   重庆  

2024年第258期 总第2707期

编者按


“足履实地而致远,目望星辰以成光。”贺德兵与贺德军,这对兄弟自幼相伴,如今,又相约西大,继续携手共赴研究生生活。他们以青春为笔,在田野与科研的交汇处写下家国情怀。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知识的价值在于奉献温暖的社会,奋斗的意义在于回应时代的召唤。他们的故事宛如涓涓细流,淌过青年学子的心灵,激励着他们甘于奉献、勇毅前行。




个人介绍















贺德兵

男,1998年5月生,中共党员。现为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2024级茶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亮老师。


硕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和二区SCI论文各一篇,主持省级和校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各一项,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曾获湖南省2021届、2024届优秀毕业生;湖南农业大学2024年度优秀共产党员;花垣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志愿者(支农支教);仁和环境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A类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芙蓉学子-公益行动”奖(团体);湖南农业大学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四十余项荣誉奖项


贺德军

男,2001年9月生,共青团员。现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4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研究生,导师叶琰老师。


参与发表SCI论文一篇,曾获2021年度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2022年度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校级);2022年度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校级);2023年度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校级)等荣誉奖项。
















怀山河于心,担家国以行















胸怀家国,心存星辰,是青春最美的注解。贺德兵和贺德军兄弟的故事,始于家族的殷切期望,终于对初心的笃定守护。两人名字中,“德”是品德的传承,“兵”与“军”则承载着家人对家国情怀的延续。

他们的爷爷是一名英勇的抗美援朝老兵,始终坚持勤奋学习,热爱阅读历史书籍。爷爷常对他们说:“以史为鉴,不忘历史,铭记初心。”这句话如同星光,点亮了两兄弟的青春旅程。他们明白,肩负责任才能挺立天地之间,怀山河于心才能担时代之重。

在贺德军眼中,哥哥是他生命中的领路人:“他用坚持与努力告诉我,方向在哪里,未来怎么走。”而贺德兵则笑着用“长兄如父”形容他与弟弟的关系。他不仅是生活中的良师,更是学术上的益友。作为哥哥,贺德兵常常告诉弟弟要勇于做出改变,也常常激励他、鞭策他。“希望在弟弟迷茫时,我可以成为他信赖和依靠的人。”

从年少时的欢笑到成长路上的并肩而行,这对兄弟将亲情化为力量,在学术与人生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中携手成长,用奋斗书写青春的华美篇章。如今,兄弟俩共同选择西南大学继续深造,用行动践行“有始有终”的信念。贺德兵曾在湖南农业大学完成本硕学业,贺德军则在山东农业大学攻读本科。虽曾短暂分离,但他们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农业相关领域,用脚步丈量广袤的田野。“西南大学是西南地区的农业强校,也是重庆学子的‘梦中情校’。这里的学术积淀深厚,这片土地的精神令人向往。”对于兄弟俩而言,选择西南大学不仅是一次学术的延续,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情回应。



青春的底色是奋斗,最美的模样是向上。虽然专业不同,但两兄弟心中有着相同的目标——用所学回馈祖国。贺德兵非常关注家乡的发展,近年来,家乡巫溪大力发展老鹰茶产业,贺德兵心怀建设家乡之志,也由此与茶结缘,从材料到化学再到茶学的跨学科转变,表面跨度大,却始终围绕“乡村振兴”与“强农报国”展开。他致力于研究茶叶智能加工与品质控制,用科技提升茶叶品质,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而贺德军则聚焦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用研究守护干旱地区的生命线。

他们走过山高水远,却从未失去信念;他们走进田间大地,迈向人生更广阔的舞台。负青天而适南冥,挂云帆而济沧海。在家国的召唤下,这对兄弟用脚步丈量梦想的宽度,用热忱守护家国的未来。
















以梦为马,笃行致远















科研,是抵达梦想彼岸的船;信念,是穿越风浪的帆。对于贺德兵和贺德军来说,科研不仅是一种学术追求,更是一种回应家国情怀的方式。

“我们重庆孩子都住在13层嘛”,贺德兵打趣地说道,“曾经重庆多数孩子的梦想是要走出大山,而当我走出大山的那一刻,我认为不能像之前一样天天闷着头做自己的事情,要敢于勇敢地去表现自己,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正是这种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感,激励着兄弟俩在科研道路上不懈攀登。他们的跋涉,正是以科研为路,以家国为梦,描绘出青春无悔的壮丽画卷。

在具体的科研实践中,贺德兵坦言,自己经历过无数挫折。他一次次被难题困住,却又一次次迎难而上。他坦言:“刚开始看不懂英文文献,数据分析软件也不会用,专业跨度大的问题更让我一度迷茫。”但他没有退缩,而是坚持阅读大量文献,逐步掌握数据分析工具,积累跨学科知识。

真正的挑战,则在于茶学领域的学科综合性。“茶学涉及化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更广阔的知识和实践。”贺德兵没有因复杂而止步,而是将化学背景优势转化为科研突破口。他深入研究茶叶的化学成分与加工技术,探索提升品质的新路径。

同时,他始终秉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科研理念:既瞄准学术前沿,攀登科学高峰,又深入田间地头,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他深信,科研不仅要扎根土地,还要贴近社会需求,这样的科研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贺德军则聚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他说:“科研的本质不是完美,而是一次次失败后依然坚持的勇气。”面对实验中的困难,他选择迎难而上,用数据和模型诠释水资源分配规律,为干旱地区的未来贡献科学力量。

两人还分享了各自在科研中的经验与心得。他们一致强调,与导师的交流是科研顺利开展的关键。“遇到困难要勇敢沟通,不要闭门造车。”正是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贺德兵还总结道:“科研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保持连续性,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他们的经验不是教条,而是一种用汗水与坚持书写的青春注脚。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















追光而行,是青春最动人的姿态;逐梦田野,是理想最深情的归属。田间地头的实践经历,不仅让贺德兵更接近土地,也让他见证了乡村振兴带来的改变。

他曾踏足湖南省湘西州的花垣县,这是一个位于湘楚大地深处,被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地方,那里的长乐乡,海拔近千米,产业薄弱,是精准扶贫的首创之地。“那段时间,我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贺德兵回忆道。

回忆起支农支教的经历,贺德兵语气中满是感慨:“在一个村子里,我遇到了一位90岁的孤寡老人。她的房子是乡村干部帮她修的,吃穿用度也由扶贫工作队照料。当我们走进她的家,她紧紧握着我们的手,满脸笑容,不停地说‘欢迎’。”

老人家里虽然简陋,却把所有能拿出来的东西都摆在桌上招待他们。贺德兵说:“这种‘知恩感恩’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乡村振兴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改变,是让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温暖。”这种触动成为了他继续深耕科研的动力,也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加笃定。



而贺德军则将实践融入专业研究。他主要研究水文数据分析,通过模型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和干旱等灾害,为农业减损、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我希望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利用智慧农业实现增产增效。”这不仅是对自身研究的深刻理解,更是对服务社会的庄严承诺。

山河壮阔,是青春奋斗的舞台;江海澎湃,是追梦路上的回响。兄弟俩都坚信,青春不该是孤立的自我实现,而应该是一种对社会的回应。科研的意义在于为土地赋能,为人民谋福祉。

回忆三年前的自己,贺德兵感慨地说道:“那时候胆子还是太小了,应该要更勇敢地迈开步子去追梦,做你想做的事情。”而对三年后的自己,他则寄语:“希望你依然能保持初心,逐步实现目标,成为一个值得骄傲的人。”

贺德军同样感触良多:“三年前的我,也是在本科刚毕业的起点上,那时的自己应该更加坚定些,敢于尝试新事物。”展望未来,他希望三年后的自己能够“保持热爱,稳步向前,不负期待。”

他们笑言,三年或四年后,愿能再接受采访,用实际成长回答对青春的期许。这不仅是对自己的鞭策,更是一种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决心。他们的青春,是融入时代洪流的一滴水,用微小却深刻的力量,为祖国的发展注入生机。

志存高远,步履不停;繁星点点,逐梦大地。贺氏兄弟的故事,是献给青春和家国的一曲赞歌,在田野与星空之间久久回荡,经久不息。


(点击查看采访视频)















大路迢迢,步履不停

青春如火,燃烧家国情怀

田间地头,学术长歌

逐梦而行,跨过千山万水

以坚韧与信念为舟楫

以家国与责任为星光

他们的时代答卷,仍将继续书写



研之有理网络文化工作站 · 出品


来源 | 新闻与新媒体中心

采访 | 赵莹

供稿 | 潘舸缨 从心怡 刘君行 赵莹 张丹

供图 | 朱晓冉 王杰 贺德兵 贺德军

海报制作 | 刘君行

视频 | 朱晓冉 田驰 张博

校审 | 贺佳洁 张丹

编辑 | 热依汉古丽 张丹

西南大学研究生会
立足于研究生视角,宣传和推广研究生会主办的品牌活动,发布实用的研究生学术、生活、文化、就业、实践信息,搭建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与研究生指导教师、在校研究生的新式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欢迎与我们互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