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① | 守护梵净山

政务   2024-11-21 12:33   贵州  
开栏语

9月26日,在2024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上,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并授牌了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名列其中!


贵州欢呼!铜仁沸腾!梵净山璀璨!


此讯无疑在全球旅游界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让无数旅行爱好者心潮澎湃,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古老、原始、神秘、美丽的土地。


梵净山素有“贵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之名,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在佛教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更是世界自然遗产地。


梵净山山高峻险,有着“一山四季”的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动植物分布,罕有地保存了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至今仍生存着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全球独有的动植物,目不暇接的景点景观让游客叫绝。


梵净山为何能集众多殊荣于一身?凭什么“得天独厚”?当地是怎样保护的?如何造福于民?


近期,铜仁市融媒体中心派出记者走进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策划推出《探秘世界旅游名山梵净山》专栏——


守护梵净山


“如果人类不尊重自然,随意破坏,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的一道判断题。


答案解析: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能尊重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就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本题观点正确。


梵净山红云金顶。


翻开历史画卷,我们不难发现,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些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有《敕赐碑》警示



初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寻找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所立《敕赐碑》。


普渡广场,正午时分,梵净山金顶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敕赐碑》在哪里呢?先到通往金顶的小道旁或石壁上找找看!一边攀爬,一边搜寻,上金顶、下金顶,一晃一个多小时,没发现踪迹。


返回普渡广场,沿着蘑菇石景点方向,一路向上,寻找至蘑菇石,还是不见踪影。


梵净山一角。


拿出手机,在浏览器中输入“梵净山敕赐碑”六个字,屏幕瞬间弹出:“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位于梵净山老金顶下……”


蘑菇石旁边,有一条不宽不窄的小道,直通拜佛台景点,正好在老金顶的正下方。我们决定去那里看看。


“在这里!”小道边,一块青灰色古石碑刻,映入眼帘。


梵净山《敇赐碑》正面照片。



梵净山《敕赐碑》,奉明神宗圣旨而建,当时的户部郎中李芝彦撰写。碑额中间,竖刻“敕赐”两个大字,右边第一列是“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石碑左右饰以腾龙拱护纹,上罩祥云。碑文对梵净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佛教兴衰等都作了记载,提及梵净山为灵山,是“古佛道场”“天下众名岳之宗”。


梵净山碑林。


在相隔不到1000米的地方,我们还发现另两块石碑。驻足细观,此乃清道光十二年所立的《名播万年碑》和《勒石垂碑》(复刻)。这两块碑和《敕赐碑》碑文数次提及,梵净山被视为神灵之山,其山上草木、水土不容毁伤。对梵净山森林要“永以为禁”,禁止“积薪烧炭”,强调保护梵净山森林是“守土者”职责所在。先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坚定的历史承诺,跃然古老石碑的字里行间,让人切身感受到关于环境保护的厚重历史。闵孝中学退休教师刘胜平说,从《敕赐碑》和《名播万年碑》等碑文及众多资料可以看出,梵净山内的森林保护早已为古人所重视。特别是《敕赐碑》,颂扬了梵净山的自然美景,并记录了重建金顶正殿的盛事,以及参与此事的众多官员、居士等,体现了对梵净山名山古刹的推崇与保护,对梵净山生态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梵净山碑林一角。


今有司法护航



以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顺应民意,守护梵净山。


2018年8月《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该《条例》对梵净山保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立法规范,将传统意义上的“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扩展到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范围。





2021年7月11日下午,游客陈某在梵净山核心景点红云金顶排队登顶的过程中,无视他人劝阻,在“金顶摩崖”石壁上使用登山手杖随意刻划了4个字,对文物和自然遗产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进入梵净山的游客,应当遵守景区管理规定,不得在景物或者设施上刻划、涂污,不得损坏公共设施、攀折树木花草、随意丢弃垃圾。


2022年3月25日,江口县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梵净山“金顶刻字案”,依法判决被告人陈某支付各项修复及赔偿费用共计123952.08元。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


本案的审理、裁判,赢得群众拍手称赞,对全社会起到警醒作用,有力倡导形成珍爱环境、文明旅游的好风气。



青山环抱,碧水荡漾,瀑桥相连,竹林交错的江口县快场村,每一处都充满生机盎然的野趣。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路上,快场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构建“护林网格”模式,严格执行《江口县梵净山——太平河景区“十不准”》,对森林防火、乱砍乱伐等涉及森林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常态化实时巡查和监督,保护好森林资源。


创新司法机制,护航绿水青山。市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部门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非法狩猎、污染环境等案件的审判流程,市林业、水务、生态环保等部门联动协作,扩大生态保护“朋友圈”,建立健全办案协作、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系列机制,构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生态执法”多元保护格局,增添生态铜仁法治底色。


梵净山环保法庭宣传栏。


“梵净山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是铜仁最大的资源优势。”市委书记李作勋认为,梵净山生态保护不仅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是铜仁打造靓丽名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力量。要从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的重要性,坚决当好梵净山生态卫士。


接力坚守终得名山



保护梵净山,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我是在梵净山下长大的本地人,自记事以来,祖辈就告诉我不要砍伐树木、放火烧山,我一直铭记祖训。”守护在《敕赐碑》旁边的王字群,今年6月大学毕业便成为贵州江口净山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荣幸加入梵净山森林环境保护队伍。


畅行梵净山,我们处处感受到当地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更体会到向应海、向准父子43年来的坚守与付出。


在翠峰碧嶂中,怀揣着对梵净山的深情,90岁的向应海在儿子向准的陪伴下再次走进梵净山。


向氏父子(右二三)带着科研团队入山看植被生长情况。


向应海,杰出的资源植物与生态学家,贵州科学院的奠基人。1981年,他在梵净山创立了“贵州科学院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工作站”,开启了科学研究之旅。“我是第一任站长。”回首历史,他思绪翻飞、记忆翻涌。


生态站初创的那些日子,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电力供应的缺失,几乎让工作陷入停滞。向应海带领大伙一刻不停,架杆拉线,成功解决生态站自身用电问题,推动科研工作走上正轨,还为周边村民带去了光明和便利,改善了乡村生活质量。


如今,向准接过接力棒,成为梵净山生态系统定位工作站的第七任站长。每天,他就像当年父亲一样,带着团队频繁穿梭于密林之中,探寻各种植物种群的奥秘,推动梵净山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向前。


“你们看,这是我父亲1981年种下的红豆杉,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站在红豆杉树前,向准目光坚定,又满是温情,“我深感荣幸,也深知责任重大。”


向氏父子巡山。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守护,生物多样性宝库梵净山,不仅存留了若干全球独有的植物品种,还成为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学科的研究圣地。梵净山冷杉、梵净山石斛……种种珍稀植物,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它们在这片原始森林里自由生长,共同书写并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斗转星移,天地循环万事成。一项项研究成果不仅为梵净山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还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今天,梵净山已成为全球知名的生态旅游景区,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探秘。


世代居住在梵净山周边的村民,特别珍惜天然林,历史上传下来诸多“封山禁采公约”,均立有禁碑,以示封禁。现今的乡规民约中,也都有保护树木的条款和规定:“不准放火烧山林,不准乱剐树皮”。一旦违反,将受到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严厉处分。


守护梵净山,薪火相传,终得名山美如画。




      张著昶  任恩多  罗旭  彭韵霖

      辑:吴   靖

      审:杨树洁

值班编委张璇月

 值 班郝从健



微铜仁
传递好声音 讲述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