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观展 | 嚯,这场“写一切”的“稿书”研究展,有点意思!

文化   2024-10-30 20:55   河南  

写一切:稿书研究邀请展[第二回]10月26日上海开幕

来源:梅岗

写一切

稿书研究邀请展[第二回]

10/26下午2:30开幕


展览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浦东新区锦绣路2769号GM美术馆)


展览时间/

10.26-11.9


策展/

谭振飞、丘新巧


主办/

当代书法艺术院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


特邀作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陈忠康、陈海良、萧文飞、曾翔


参展作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超、王业鑫、王冬亮、王英、王客、石岳、

叶乾琦、文佐、丘新巧、刘洪镇、衣雪峰、

严亚军、何少棠、张洁明、张恒烟、张海晓、

陈少君、陈亦刚、陈明之、陈晓、易白、

胡裔涛、柳沣圃、施立刚、娄伟丰、黄象明、

萧庆祥、彭作飙、韩瑞

前言

丘新巧


自从上个世纪以来,世界进入了一个现代之后的时代,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当代。在当代的诸多思想、艺术、社会思潮中,有一个主要的特征是,此时的哲学、艺术、实践的情况具有打破、模糊边界的特征,它们可以处理一切素材、内容和主题。


书法,作为传承久远的中国艺术形式,其在古代便有极强烈的“泛化”的特点。也就是说,书法在古代便没有明确的边界,书法能处理一切内容,具有无限多样的形式,也可以出现在任何可以被书写的载体之上。这使得书法自身便带有很强的“当代性”。因此,用“写一切”既可以标示出书法的当代性,也可以标示出书法的古典品格。二者并非全然对立。


而书法中的稿书,尤以其不拘泥于特定形式、载体、风格的特质,能够穿行于各种边界之间,是一种最为原初、自由的书写实践,因此作为本次展览的书法主题,集中呈现出来。



  特邀作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陈忠康,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学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担任第十一、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第六、七、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审委员。

稿书的魅力最迟在魏晋之前已被欣赏,卫瓘就是早期名家。到王献之,劝他爹改体,“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说的就是稿书。王愔说“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大概早期的稿书是这样一个概念。后来,概念扩大了,大凡尺牍、日记、手稿、便条、批注乃至药方、菜单等等具有私密性、随意性的书写,俱可归于稿书范围。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一般都能穿越于正草之间,俱善稿书。二王、颜、杨、米自不必说,至董其昌,以“作意”“率意”说把自己和赵孟頫作了区别,对自己的率意作书,虽曾多少次带有悔意地自责,却分明很矫情,貌贬而实褒。把他的作品从作意到率意做个排列,大约有十来种书写状态,往往越草越见风神灵性。对明清以来的书家,我尤爱王铎、八大、何绍基、赵之谦的尺牍、诗文手稿。

书古人诗词残稿
31cm×39cm 2024年
书瞿佑《望江南》稿
39cm×33cm 2024年

温州草书十八家展作品稿
58cm×27cm 2024年

杂书卫星信号、战机
26cm×31cm 2024年


陈海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创作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


草书本身就是一种便于记录的“藁书”。不过,随着草书艺术性能的不断发掘,草书家往往借助情性的发挥,成为自然流露自我心性的载体。应该说,魏晋以来,草书已成为最为寓情的一种文字书写表达样式。

古诗数首
22cm×104cm 2023年

苏轼喜雨亭记
22cm×166cm 2023年


萧文飞,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学术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导师王镛、薛永年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寸耕社社员,永和书社社员。


可以不完美,但必须见性情,见背后鲜活的那个人,见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理性的深度决定了感性的高度。

所谓的临摹,就是通过对个案的研究,去把握书法最大的共性;所谓的创作,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把这种最大的共性表达出来。

共性把握得越深刻,个性表达才越有高度。

理与法,先有“理”后有“法”,“法”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是对“理”的提炼和总结。“法”是知其然,“理”是知其所以然。如果只记住“法”而不明“理”,“法”就成死法,成为束缚学习的僵化教条,让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一旦明了“理”,“法”就能成为活法,可以在学习中灵活运用,而不为“法”所束缚。

“道”通过“理”落实为具体的、形而下的“技”,“技”通过“理”上升为抽象的、形而上的“道”,“理”是“技”、“道”间的中介桥梁。

艺术都是雕琢的结果。雕琢和自然,并非对立关系,雕琢合理,就是自然;雕琢得不合理,就是不自然。



孟浩然诗二首
45cm×41cm 2024年

吴昌硕《松岭壑云图为迥常》
145cm×39cm 2024年

金文写意
118.5cm×58.5cm 2024年

黄宾虹画跋
71cm×21cm 2024年


曾翔,号一夫、曲堂、木木堂、三牖竹榴斋。1958年出生,湖北随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艺术家、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连续获得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书法群星奖,连续五届入选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中国当代书法二十家提名展”。


收到王客兄寄来的稿书研究征稿函以后,好长时间没动笔。老实说,对稿书好像有很多模糊的认识,不清楚。过去呢,一直觉得稿书是前人用毛笔书写的文学作品,或是信札、信稿一类:比如祭侄稿或者兰亭序,作者当场书写,也在其中涂涂改改,都属于手稿的范畴了。

但我一直有种困惑,今天的稿书创作是否能纳入其中?在当今时代,很少说文章写好了再用毛笔抄一下。人们写文章也多是用电脑,如果有和朋友文字交往的需要,大多用微信或邮件等电讯方式,好像很少去“正儿八经”地写一篇文章,再用毛笔抄一下,这样重写一遍的感觉,似乎也失去了某种东西,变得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稿书了。

因着这种对现代稿书认识的困惑,所以又认真看了几遍征稿函。其中第二条提到了“为正式书法作品而书写的稿本”,这个对我有个提示,想起像是篆刻印章前起草的印稿也属同类。更进一步地,那些创作前的起草草稿,甚或是未完成的创作作品,都可以纳入稿书的范畴。想到这里,我突然感觉稿书的意义和边界就扩大了。

从我自己讲,早先写完了字,有些不满意的作品就会扔掉。近年呢有些变化,写完了当时看着不成功、不满意的作品,也没舍得扔、都堆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留了下来。所以这次的约稿,我就依着前面的思路,到这里边去寻找。通过这个事情,也觉得稿书的提出,拓宽了“好”作品的维度,让我们重新去审慎和评判。

稿书具有的独特性,允许乃至欣赏所谓“不完美”的存在。这样一来,那些因为方方面面原因想被丢弃的作品,也可以拿出来展览。在实际创作中,每一次都有很多灵感迸发,并在作品中闪现,虽然整体上可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其中的某一块儿、某个局部,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稿书不用强调“完整性”,不必为了完成去盖印章、去加上某种形式。把这样的作品拿出来做展览、印到册子上,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对创作的一种解放,使创作来得更加轻松、更加自由——没有那许多的斤斤计较,去达到一种所谓成熟的或者完整的作品。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或许就会“无意于佳乃佳”。事实上,通过此次我对旧纸堆的重新梳理,也正印证了这点。

木木堂稿书之一
90cm×76cm 2024年


木木堂稿书之二
179.5cm×48.5cm 2024年



木木堂稿书之三
21cm×43cm×2 2024年



木木堂稿书之四
25.8cm×102.7cm 2024年



  参展作者    [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超,号迟堂,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博士,现就职于江苏南通大学艺术学院。


1、佛者觉也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我却可笑地思考了半天。短短几段话反复修改与润色了十多遍,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样子。书写方向,全因我横写方便,纵向展出,大家不妨歪头看,实在不想歪头,下面有释文:

“佛者觉也”,佛是觉悟了的人,悟到了什么?无上正等正觉。佛呈诸相,有坐有卧,此为佛之色身。拜佛能得心灵之慰藉,于死前念阿弥陀佛,可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两个世界(此岸、彼岸)的分别。那么“佛与众生本无差别”当作何解?众生具足佛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念不悟,佛即众生,悟与不悟,只在一念。其实,佛与非佛并无体貌等色相上的不同,就看是否悟得无上正等正觉。且悟到了还有可能堕回众生,前贤曰,善护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能判断善恶的内在依据正是我们的本心,本心迷则魔在身,本心现则佛在舍。本心虽常被妄念遮蔽,但此心亘古亘今,无有改变。

2、伊朗与以色列

从伊朗与以色列的关系写起,最终落脚在我自身。

3、觉觉觉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幅字,是不是稿书呢?这里有稿书心态。

4、草稿与誊抄本的并置

古代的稿行体书写,我们往往能见到草稿而见不到誊抄本。将二者并置展出,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佛者觉也   
166cm×59.5cm   2024年



觉觉觉
20cm×59cm 2024年

 

伊朗与以色列
20.5cm×59.5cm  2024年



草稿与誊抄本的并置
27.5cm×70cm×2 2024年




王业鑫,号象斋。1994年生,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2020年在济南荣宝京行艺术馆举办“摸象”个人书法作品展。作品文章散见《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书法世界》等杂志;曾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正体书法展、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展等。


我想我们是在用非经典的方式阐释经典。

六年前年我刚明白写字是怎么一回事,就写下了这段话:

对于书法创作的说法,我更喜欢用日常书写去解释它,而不是用创作,创作是一种刻意营造,当人有了创作概念再去书写时就与古人相去甚远,人心里的东西不单单是由谐调的、系统的、可说明的的成分组成。将精神中的这些难以统一的琐碎聚拢起来,通过毛笔自由的书写出来,或许更有希望抓住古人的脉搏。

在这几年里我好像更在意经典性而离这样的状态远了些。通过这几次活动我好像找回来了点之前的感觉。一方面为了经典而经典,一方面又得不断的用非经典的方式来阐释经典,这也是我目前的状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8cm×60cm 2024


苏轼《望湖楼醉书》
23cm×42cn 2024


李白《行路难》
90cm×63cm 2023


墨庄漫录一则
68cm×33cm 2024


王冬亮,别署唯山。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教师。《中国篆刻》杂志执行编辑。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多次获奖于国家级、省级专业展览。主要研究领域为书画思想、道教美术。著有《二王书风探微》(1/2)、《书谱序讲记》。学术论文《浅析孙过庭在“古质今妍”问题上的思想悖论》、《道藏中的王羲之形象》(1/2)、《孙过庭“知音论”考辨》、《孙过庭书谱序对“贤达兼善”说的阐释推进》、《淳化阁帖君臣卷编次问题》等,发表于《新美术》《中国书法》《西泠艺丛》等专业期刊。

抄写古人文字与书写自己的文字,在心理感受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写自己的文字,第一个要求是字要能认得出来,写给别人的书信与便条,需要别人也认得出来。尤其是自己的文稿,每个点画的形态,与文字意思紧紧相扣,有时候毛笔停留在那里,很有耐心地写清楚几个细小笔画,因为自己知道,这几句对于自己是重要的。也由此而产生一种书写内节奏,整体工拙当然也要考虑,但是其考虑处在文意、心理细节之后。

我抄写农夫山泉文字,是游戏之作。因为桌子上正好有,生活中确实在,那有何不能写的。写完以后,看看数字、英语、符号混在一起也并不难看。古人写字,往往有些共识的文本。今日的文字,以传播覆盖性而言,鲜有超过广告的。不知诸公作何想。

《农夫山泉》瓶身文字
138cm×68cm 2024年


便条两种
尺寸(略)  2024年


临《淳化阁帖》
尺寸(略) 2024年


自撰并书《元园雅集小记》
18.5cm×26cm×2  2024年


王英,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6-2016在温州创办安澜书院,2016至今居上海。

我一直希望写字这件事是和我的生活有关系的,是和当下的社会有关系的,也是从我的日常和对日常的体验里出来的。

本想就酷酷的说这么多,过了几天还是想再啰嗦几句。这次作品能称上作品的话,惭愧,其实我该退出展览,因为我发现我已经无意于书法本身,我只是想拿书法过来用一用。作品其一是我的日常日记之一,其二是关于一条的一篇推文,三个普通人的故事。鉴于我狭隘的生活经验,我发现我也被内卷着,身边孩子们面临着更好的成绩更好的大学更好的工作,大人们面临着生存和成功的欲望。当看到一条的这篇文章时,我转发朋友圈的文案是,生活可能需要沉淀下来,回归普通,活着是对活着的体验,而不是最后的成功。大家汲汲乎奔向未来,因没有到达而焦虑,却不能在当下和现在的自己共存。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去享受普通,用朋友的话说,有活力的风景再小也能在其中享受光和风。要生存必须要努力,但可以按自己的方向去努力。

想到这些也许是因为人到了中年,也许是因为到了中年才开始思考这个不被卷的脱身之计,才有了些许从容的滋味。
感谢阿度帮我打印图片。

普通人的故事之一
30cm×21cm 2024  


普通人的故事之二
21cm×30cm 2024     


普通人故事之三
21cm×30cm 2024


日记一则
22cm×18cm 2024   


王客  本名王方呈。1976年10月生于浙江省台州市。中国美术学院本科、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协楷书委员会秘书长、上海市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主席。

这次的稿书展,征稿时的描述中包含了日常书写的稿本和创作过程中的稿件,当然也可以有一些探索类的角度。参加这样类型的展览,无疑是要呈现不太一样的状态。不是说要刻意地去塑造另一个自我,而是审视和直面自我本来就存在的另一面。更日常、更自然、更松弛,也更随性自由、灵光闪现的一面。这样的一些的状态在我们已然习惯了的标准化创作中很容易被忽视和淡漠。近两三年里,因为参与了数次类似的展览,我逐渐突破了某些固有的观念,寻求一些多元、开放的角度,同时也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艺术语言。当然这些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基于对古典和自我的审视,这一类的作品多少有点创古、创己的意味。说这一些,并不代表我现在的作品是成熟的,很多事情都还在摸索之中,我也不知道往后的作品会是怎么样的。但是,这种在路上与不确定的体验很吸引我。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会有完美的样子,最后应该是真实的样子,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这个时候,我们所要提升的除了技法之外,还有观念甚至是思想,路还长,且勤勉。

集字李商隐诗
75cmx33cm 2024年


篆书岑参诗
198cmx66cm 2024年


谈篆书文草稿
33cmx90cm 2024年


草书黄慎诗
133cmx66cm 2024年


石岳,河北承德人,自署十万大山,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201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本科,获学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获博士学位,中国书法创作研究方向,导师杨涛教授。

“技法”或许是支撑书者书写的起点,但绝非是书写作品的终点,甚至在个别极具爆发力的闪烁中,“技法”都要显得黯淡无光。“草稿”与“正稿”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全然是书写者赋予它们的名实而已,在我看来“草稿”某种意义上似有突破“技法”束缚的冲动,极大地满足了书写者精神介入作品的条件,也将作品中的“可能性”进一步地扩展开来,同时这种在作品中展示出的“可能性”也会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逐步演变为“不确定性”,正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当然,为了使这种具有意味的美仍然保有活力,“技法”自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只是此处的“技法”已然不再专指某种浅显的、通俗的、同质化的技术手段,更像是与生俱来的、因人而异的、丰富多彩的个人专属体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布拉迪
45cm×23cm 2024年


答朝士
138cm×34cm 2024年


寒山寺
40cm×6cm 2024年



一笑书屋呓语
57cm×19cm 2024年


叶乾琦,男,1987年9月生,浙江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现供职于温岭市文化馆。

大凡鼓吹一样东西,要么基于形式,要么基于意义,形式预示某种仪式感的初始,而意义昭示它的衰亡。

几年前,就这个主题,我们有一次很好的尝试,如今不知是否还留存些新的希望,因为形式有时而尽,圣斗士里有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同样的招数不会第二次生效,交出作业的刹那,我有种黔驴技穷的味道。

再一次,当随想、信札、涂改,反写,这些看似得体而自由的手法集中在众人面前时,它到底是苦口婆心的强调,还是令人厌烦的说教?是来一次更深的探索,抑或是检验第一回的启迪——你看,我写的比三年前更好。

每一个短暂的片段里,当行进的步伐不得不停止时,回望引发意义的思考,而意义显露日暮的悲凉,这是种深度的无奈,他大概就只能这样了吧,你不是阿尔帕西诺,所有努力拍摄的续集都将遭遇失败的感伤。

临阁帖敦煌书
27cm×15cm不等 2024年


归园田居
33cm×50cm  2024年


心流

22cm×33cm 2024年



黄庭坚李白诗句漫写
135cm×70cm  2024年



文佐,1982年9月生,别署定斋。美术学硕士,2022年“芙蓉计划”一湖湘青年英才、“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艺家,第十一、十二届湖南省青联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导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工作室的日常,零零散散,有认真的,也有瞎玩的,就是一个状态,没有更多感悟。

《黄庭坚书林和靖诗》

欧阳文忠公极赏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何缘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

《陶印印跋》

对于陶印创作,这些年我一直想尝试用长沙铜官窑为依托,进行陶瓷印艺术探索。长沙铜官窑又名长沙窑,为唐代重要的瓷窑之一。

陶瓷印在当代被众多篆刻家所喜爱,这与陶瓷印在制作过程中天然的揉制、收缩、开裂、变形等不可预测的因素所形成的残破美有很大的关系,这也是传统石质印不能具备的。

黄庭坚书林和靖诗
44cm×60cm 2024年 


陆游《夜读岑嘉州诗集》
133cm×12cm 2024年 


叶梦得《虞美人》
27cm×77cm 2024年 


陶印印跋
33cm×29cm 2024年


 丘新巧 号未堂,广东新丰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理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画系副主任,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书协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徐汇区书协副主席。

这次展览提交的几件作品都跟我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有关。有两件是诗歌作品,《献歌》写在宣纸上,《雾中风景》写在一张我自己拍摄的照片上。我始终认为,语言对书法具有一种奠基作用,要改变书法的形态,则必须改变我们的语言本身。在书写新诗的尝试中,我似乎体会到了某种改变,只是它还太含糊,不明朗,若有若无,这意味着它还无法从其背景中挣脱,争得属于自己的未来。但这是一个我会持续书写的点。《病毒肆虐》是对一个极短暂思绪片段的记录,内容难免幼稚。至于《梦蝶》,是随手抄录了《庄子》中一个著名的段落。由于《庄子》是一个我非常喜爱并经常研读的文本,那么我对这个文本的领会,将会以什么方式来到我的手上,通过我所手持的毛笔化为纸上的痕迹呢?对此,我其实只有一种好奇,一种预感,而对它是否真的会发生则一无所知。


雾中风景
30cm×42cm 2024年


献歌
55cm×53cm 2024年


庄子
38cm×14cm 2024年


病毒肆虐
34cm×15cm 2024年


刘洪镇,1972年10月生,湖南衡阳人,斋号勘雨庵、养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民建广东书画院副院长、岭南画院书法研究所所长、岭南画院专职书法家,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手稿,或曰稿书,包括手札、诗稿等,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滥觞于什么年代,具体记载不详。广义的稿书应该是伴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新石器时代的符号和刻画可以看作是稿书的雏形。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称赞卫瓘:“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稾”,应该是书法史上存有记载的首次提出稿书之名。稿书的魅力多在书写自己的诗文,“诗得眼前景,兵休纸上谈”,真诚,随意,自然,有时还伴有标注、涂改等,往往奇趣横生。天下三大行书,不仅是书法史上的三座丰碑,其文字也是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难怪黄山谷在佩服之余感叹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魏晋之后稿书代有延续和发展,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明清间,书家多重大幅创作,稿书数量相对有所减少,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文征明、祝枝山、王铎、董其昌等大家的诗文、信札和书稿。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人断言,“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稿书史”。

海上王客敏锐地发现并重申稿书之于习书的重要性,冀望自然的书写能回归当代书家的日常,并以行践之。2022年6月,他联系书友同道策划了第一回稿书展,力邀陈忠康先生撰写前言,初试啼声,反响极嘉。诚然,展呈的许多作品兼具实验性和探索性,稚嫩,混沌,杂乱,甚至无法完全界定其性质面貌,但是,这些字都是自然的,鲜活的,见性情的,让人看到了一种真诚,我想,书法真正打动人的恰恰就是这种真诚,真诚是一种方法论,它言说着艺术的本真及其多种可能。

本人提供的四件作品,两件临摹,两件原创。临摹完全是抄临,算是自己对稿书的消化与理解;另两件是抄写的古代诗词,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是稿书,别无他法,权当完成一次作业。

毕竟,当代书法与我们的艺术现实渐行渐远,于我也不例外。

近现代名人手札(杨士骧、徐世昌)
23cm×61cm 2024年


明人手札(李应桢、祝枝山)
25cm×57cm 2024年


欧阳修词两首
24cm×48cm 2024年


苏东坡词
62cm×24cm 2024年


衣雪峰  1977年4月生,山东栖霞人。1999—2012年,次第获得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师从王镛教授、薛永年教授、刘彦湖教授。曾参与创办并多年任教山东艺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论文有《安史之乱、古文运动与八世纪小篆风格的转变》《徐铉与宋人小篆的新标准》《敦煌所见唐代小篆的手写体》等。

稿书,本即“稿草之书”,意味着最自然的书写。

稿书的对面,或可谓“铭石之书”,意味着最庄重的书写。

在古人那里,即使在铭石之书中,亦有自然存焉。即使在稿草之书中,亦有庄重存焉。

今人多反是,而美其名曰“创新”。即在庄重之书(今人已几无铭石书矣,铭石书多由机器代劳)中,必由庄重而至严肃,由严肃而至呆板,由呆板而至僵死,死而后已。或在稿草之书中,必由自然而至潇洒,由潇洒而至风流,由风流而至玩世,由玩世而至荒诞,荒诞至死,死而后已。

又,古之人,颠狂其表,峻洁其里,其书乃得流传。无论颠张、狂素,抑或杨风、米颠,皆是也。岂不闻米颠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今日书家不啻百千或万,莫非书在米颠为难,而在我辈为易乎?

客里有所适
24.4cm×33.3cm  2024年


伊昔黄花酒
24.4cm×33.3cm 2024年



鹅儿黄似酒
24.4cm×33.3cm 2024年



闻说江山好
24.4cm×33.3cm 2024年


严亚军,上海人。号太虚堂,大堂,冇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浦东新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理事。

稿书展这个立意好,这是书法生活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点,在提倡技法的今天,讨论如何把性情放到人的认知的第一位,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前膽性。稿书展的目的性也达到了,自然状态这个话题重要性也提高到一定高度。

从书法史上定义稿书,这个话题范围很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典法帖,手札,手卷类都属这个范畴。

我们从狭义上说稿书的书写在今天,剔除了日常书写,而作为艺术来说,他会产生一种视觉冲击力,也是可以从多种方式方法上挖掘理解,即便右军,鲁公的涂抹,也会产生多种艺术效果,一方面增加块面的质感,产生了疏密关系。另一方面显得自然,从魏晋残纸上也不难发现此种状态。从文人化倾向类的高二适书写手稿,以及明清,近现代大家的多种手稿上看。日常书写的状态是多种的,是由感情所支配的,在外力的作用下,旭素借酒,鲁公悲伤,右军流觞吟诗,东坡的郁闷都会达到情情的舒泄,把人最纯真的本能人的潜能泄泻得一览无遗,改变了现实状态中人在创作作品时的做作状态。

人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书法本体有一定的去伪作用,如何用真感情来书写,当然这个本体意义上的人需要平时修习,需要不断开拓多方面综合修养,加强美学,哲学等各种知识积累。什么样的才会流露什么样的艺术品位。什么样的艺术品位告诉别人产生的什么样审美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68cm×68cmx2  2024年


新疆莎车扶贫日记
68cm×35cmx4 2020年


李白《把酒问月》
118cm×88cm 2024年


李白《把酒问月》
96cm×70cm 2024年


何少棠,名隽,浙江绍兴人。

一、清董斿《元夜客思》。应邀参加一个展览而作的底稿,有几个字觉得不好,便在旁边重写了一下,但是乎也不见得更好。         

二、杜甫《少年行》。给学生示范创作,因书写速度较快,错了两个字,后复笔重写。
三、清人诗。为了尝试相互侵犯与纠缠的书写方式。
四、手札。手札已退出实用领域,偶尔书写,也只是对书信时代的一种追摹。

清• 董斿《元夜客思》
25cm×30cm 2024年


杜甫《少年行》
26cm×30cm 2024年 


清人诗  
16cm×28cm 2024年


手札 
25cm×10cm 2022年


张洁明,1974年生于上海金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书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书协行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金山区文联副主席,金山区书协主席。师从刘兆麟、王伟平、刘一闻先生,2013~2015就读陈振濂书法工作室。2015年行书作品《曾国藩信札》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稿书的实质是自然随意地书写,不刻意雕琢,呈现的是质朴、天真的艺术境界。是本真的表达。

经历两次的作品准备,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跟着每一个经典书家的书写节奏走,而稿书有助于自我节奏和经典暑假节奏的融合,在不断的取舍中逐渐塑造自我节奏。可以说稿书是形成个人风格的基石。

2.在自我节奏和经典书家节奏的不断碰撞中,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情境下,形成不同的作品。使稿书作品更具当下性和唯一性。也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3.稿书在内容方面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使作品更具生活情趣。

4.在笔法和形式上也更加不拘一格,为艺术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以上拉杂,大多还只在理论思维上,在语言上,在念头上打转。需要在日常的实践中得证悟。

李白诗把酒问月
100cm×50cm  2024年


立身涉世联
96cm×18cm× 2 2024年


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
40cm×33cm  2024年


宋词五首
28cm×18cm×4  2024年


张恒烟 1982年生,字定之,青岛莱西人。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本科、硕士;曾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院特聘画师;海上印社社员。

就狭义的书法来说,写出审美属性,写的有意趣,那也就够了。至于写什么内容,那就是另外层面的问题。尽可能深人一点的想,想明白一点后就大量的写,直到能印证到想法萌生的初始时的状态,大概是会有进境的。

不考究有它的问题,也有它的妙处。“不考究”是让自己的意识尽可能处于松弛状态的良方。笔墨是否精良、纸张是否精佳,这个都不去管了,只要有一种书写的意思存在,抓起笔来就写,不计工拙,有时反倒是能解决平时用心所求而不可得的感觉。以“稿书”的方式进行书写,于有意为之的书法练习方式中,大概这是最接近自然的一种。当然有一利,就有一弊,过于随性的放纵也未尝不是一种病,每个人都有自己尺度的判定,也实在没法达成一致。反正不论何种方式尝试与表达,它的指向还是要所谓的“好”。至于好不好,只要认准了,那就少纠结。

漫书
40cm×50cm 2024年


漫书
40cm×56cm 2024年


漫书
40cm×47cm 2024年


董其昌《乐寿堂歌为潘泰鸿寿》(局部)
144cm×33cm  2023年


张海晓,书法博士,温州城市大学书法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澳门女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温州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瓯海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女书委主席。

在平时的书法创作中,似乎应该遵循两个重要方面,一个是内容相对的完整度,一个不要错字和落字。如果这两个方面有一个不吻合,这件作品将永远留在家里或者纸篓中。这次展览“写一切”稿书展,首先手稿对内容上更自由,没有了书写时的小心翼翼,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该补充补充,该涂改涂改。而“写一切”主旨倡导下,对形式和材质上“解放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更加自由和轻松的状态又会有什么样的书写呈现呢?

在众多书写方式或者说不同心态尝试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认真了,不敢有玩坏的心态。后来,我选择了几份以往的笔记,重新用毛笔记录一遍,由于内容比较吸引自己,更多地关注文本的本身,边写边读,有一种沉浸式的快乐,突然间明白稿书的意义更多的是文本本身与书写者在书写时一种内在联系。

香谱
28cm×16cm×4 2024年


笔记
34cm×34cm 2024年


杂抄
22cm×115cm 2024年


笔记
24cm×19cm 2024年


陈少君,上海建桥学院书法教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徐汇区书协常务理事、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

获奖入展经历: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大展行书、草书两体入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大展入展。2019年“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入展。

稿书有别于一般性创作,可能是作品底稿、日常杂记、书信或者是书家不轻易示人的一部分内容。当然既可能有形式上的特殊性,也可能有文本上的特殊性。

我这次提交的4幅作品,两幅为日常杂记。一则是居家带娃,而颈椎不幸落枕,疼痛难忍,又无法写字,内心苦闷。另一则是在朋友工作室借宿,因下雨天黑,路又不熟,跟着导航走而不幸落水的囧事,成年人的委屈自然算不得委屈,难免被人说成矫情,于是只能写进日记里,最好用草书写,这样的牢骚倒也合宜。

还有两幅表达了一些对于书法的思考。四尺中堂是意临蔡卞的帖子,蔡氏兄弟因奸佞的历史形象而被唾弃,书法也在其列。倘若抛开历史价值上的品评原因,单丛书法本体上来讲,我倒认为蔡氏兄弟不在米元章之下。四尺斗方则是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解放,其快乐的点在于终于不用像写参赛作品那样煞有介事了,更放松更自然,轻重块面写到哪算哪,水墨横飞,真快乐呀!

札记-1
35cm×41cm 2024年


札记-2
32cm×35cm 2024年



意写蔡卞
138cm×69cm 2024



山谷题跋一则

69cm×69cm 2024



陈亦刚,经历驳杂,中央美院书法理论博士。始终希望借助文艺,离自由和真实更近一些。

人生本是冒险与实验,书法亦应如此。

咆哮之书法老头
28cm×36cm 2019年与2024年


原子弹与小弹弓
28cm×36cm 2019年与2024年



遗忘之碑草图

53cm×27cm 2024年



邹蕴樊黎婚礼主持发言稿
电子文件尺寸可变 2019年


陈明之(陈伟)安徽宿松人 ,师从陈忠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课题班导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温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乐清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节百家精品展,授予“书法十杰”、第三、四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兰亭七子)、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优秀奖)。

我平日创作比较随兴,很少有一个固定的时间。看书、读帖、思考是我日常生活的习惯,兴趣来了就提笔书写,或临、或创、或画,甚至不知饥渴,一直到自己疲倦才放手。

日常自然书写,是我的常态,在这种常态中找自然的状态,心境自然笔下就会自然流露,点画、结字也就自然。

自然有天性自然与表现自然,其结果不一样,天性自然如山川河流,树木丛林天工造物,自然之景;表现自然则如园林景观,人工所为。天性如同心境自然,心手双畅,笔端自然而然地生发,结字、行气、章法一派天成,无意于佳乃佳。

临千字文
25cm×38cm 2024年


 临章草汉隶
52cm×21cm 2024年


书论
18cm×13cm 2024年


临高二适手札
33cm×24cm 2024年


陈晓,别署三恪堂,待兔轩。一九八七年八月生于上海,工学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宁区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市展并获奖。2021年在上海羽瓦台书法馆举办“拂晓”个人书法展。

如果文字被揭短的话,那么它大概是一个满是缺憾的符号系统。这种缺憾来自于人本身的局限性,局限于我们的造型能力、记忆、想象等等。那么,放置于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稿书的意义在于试图唤醒我们很多在原则上不可跨越的对文字的造型、记忆和想象。因此我不必绞劲脑汁,也不必去想一些惨痛的经验,书写变得无序,不确定,有意义或者无意义,无政府状态。当然,我得承认,我还是有点谦卑,有点不够勇敢,我在意它的堂而皇之,我说它是稿本,却让我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迷惘。

翻翻你那逝去的堆叠、闲置、遗弃的书作吧,它们在等死么?它们没有致命的副作用,它们是火花。

沈寐叟的意临
15cm×86cm 2024年


藤原佐理的临创稿本
13cm×122cm 2024年


从寐叟走向怀素的稿本
19cm×29cm×2 2024年


服食“头孢”
24cm×33cm 2024年


易白,生于七十年代,师从陈忠康先生。现居北京。

写字之难,难免有示好之心,旦存示好之心,字间便见媚态,扫除不尽,此千古之恨也。吾习前人书,讨厌斤斤计较作态者,以用笔磊落为第一,一笔便是一笔,笔笔皆作数,绝无粉饰,虽有病处,却是真字,方才如其人可观也。

李白诗朝辞白帝条幅
138cm×34.5cm  2024年


信札
20cm×33cm  2024年


龙门造像千品目录
33cm×22cm×5  2024年


袁寒云宋版题跋
34cm×20cm×4  2024年


胡裔涛,1990年生,陕西宁强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篆书、篆刻、刻字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创作项目。书法篆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展、省展、国际交流展等重大展览并获奖。

       窃以为“弃余展”和“稿书展”在策展理念上有相近之处,我们都希望它能照见真实,是一个饱含自我姿态、生命状态的有趣呈现。当然为了稿书而稿书,不免有些造作和虚假。有意思的是一切都难逃笔墨的宿命——造作也好、虚假也罢,它又是另外一种赤裸裸的真实。这就是笔墨的力量,它映照现实,更冲击心灵。

       拙作皆是刹那间姿态的展现,它们不想被塑造成既有的、符号化的“真实”,而是蕴藏自我的反判诉求,以此来突破自我的遮蔽。至于要呈现何种自我、何种反叛、和经典又有何种联系,倒是毫无预设、漫无目的,一切冥冥之中。台北词作家陈家丽在歌词中写到“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就像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这是多么美好的期待啊,笔墨放怀亦是如此。

文同《和仲蒙夜坐》
33cm×66cm 2024年


《山海经》
33cm×33cm 2024年


乘兴笑问联
23cm×138cm×2 2024年


《山海经》句
33cm×60cm 2024年


柳沣圃,山东烟台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创作方向202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导师萧文飞先生。北京语言大学书法专业艺术学学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学学士。编著:《伟大的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全书》。

《红楼梦》中香菱谈到“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想稿书也是这样。是鲜活的,是捕捉笔下和思想瞬间的载体,是“乱”写的,又是情感不断迸发的具象表达。正因如此,历史上的稿书、习字残纸、手札等,跨越时间,却依然能击中观者的心。在当代,我们还用更多特定的符号修改,形成另一种稿书,虽与古代的书写顺序和书写工具不同,但都是一件完整作品背后更丰富立体的展现。这一次,我努力用属于当代的符号,用传统的书写,努力自然的表达,表达出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

临残纸墨迹几种
17cm×52cm 2024


文可与画筼筜谷偃竹记
21cm×29cm×2 2024年


 修改符号
138cm×34cm 2024年


一半《葬花吟》
13cm×130cm 2024年


施立刚,原名施立江,别署众安。1978年9月生于杭州,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专业,从事书法艺术研究与传播工作。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师从祝遂之先生。

关于稿书作品的说明

提供展览的四件可分三类:

第一类,传统定义上的稿书。《王唯山《书谱序讲记》读后》属于文稿,着力在文,无意于书。

第二类,日课性质的涂鸦。《草写的金文》有明确的书写关注倾向,暂不明确创作方向,只是一个笔墨游戏而已。

第三类,创作稿。《云山文史联》是2017年《万松岭上》的作品草稿之一,近十年尚能留存,在于此稿可作成品对标的意义。

《草书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是为2022年中韩建交30周年草书名家60人展约稿的创作稿之一,之后以此为粉本复制过数件。材料运用略有不同。

王唯山《书谱序讲记》读后
15cm×9cm×4 2024


草写的金文
119cm×63cm 2024



云山文史联创作稿(右图为作品)
98cm×11cm×2 2017



《草书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创作稿(下图为作品)
98cm×11cm×2 2022



娄伟丰,湖南常德人,现居北京。师从萧文飞先生。

杖藜书院执行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萧文飞工作室班主任。展览:意想清溪——萧文飞,娄伟丰书法展(景德镇);一曳如风——娄伟丰书法品鉴会(北京)。

迟迟未动笔,或许是由于当日书写状态已记忆模糊。又或因近期囿于琐事,凡此种种。

十月初至郴州,几番游船。每行至湖边,常为湖面中的另一个我所吸引而驻足对视。水中互望,风中荡漾。我在湖岸,它在水面,它只是我在这世间的万千影子中的一面。正如那过往的真诚的或媚俗,或许都是曾存在于我的一面,自有它本来的轮转。

过往已逝,此刻面对早已融于生活细微之处的书写与表达,但求诚意日笃。 

席勒认为,创作是游戏的本能。将精神上的”自由”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突出强调了艺术创作的无功利性。

过于强烈的创作意识,也会易于脱离本真。远离殿堂的习作,有时也可以道出那一刻真实的生命状态。

在大地书写中,已然体会到权威规则与自由书写的睽离。尘嚣缰锁在天地间消散,我在书写中体会意与法的平衡。想象用刻刀在石头上刻划的感觉如同在触摸材料的生命,并借由它尝试着重新雕刻出一个本真的自己。

不止于此。

写下一切事,在一切物上写。

写在酒吧的墙上,餐厅的桌上;废弃的纸张、木板亦可在肆意书写中呈现出别样的生命力。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乃至有意味的符号都可以纳入书写的游戏与练习。

书写,于自身而言,理应从平凡生活的细微处出发,关心转瞬即逝的细节、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敏感的艺术直觉;于技法而言,源自文字的艺术与源自书法的艺术本应在当下自在绽放多种可能,允许书法成为更辽阔的艺术概念。

自由书写,如其本来。

伊秉绶隶书写意
62cm×34.5cm  2024年


日常书写
25×103cm  2024年


日晒雨淋的临创
140cm×33cm×2  2024年


单词学习手迹四组
23cm×38cm  2024年


黄象明,本名黄明。1976年7月生于江苏泰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顾问。致力于通过多书写方式,表现古典美学与当代心灵的人文观照。有主题创作《南石头记》、《触》等。

不管是个展、联展或是投稿,每每遇到我即会心慌,担心在局促状态下拿不出理想作品去敷衍自己和别人。

再者我人懒,同时也这么认为:   如果懒散算是勤奋的留白,不妨懒一点。于是能写小幅就不写大幅,能坐着写就不站着写。于是主动或被动错过了不少“大展”,但这何妨?!

我说的懒,也非无所事事,现代社会的节奏过于躁动,因而书写时充份放松给自己喘息的机会十分必要。停一停,就像农民大爷春耕时坐田埂叼上根烟,把收成虔诚畅想是多么美好。

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

对我而言,所要表达的就是被抛入这个世界后的感受。因此,书写是个体的事。或者说,书写是个体生命七情六欲的喃喃自语,也有可能是与人文理想的深度对话。

承客公邀请参加这次全国稿书展,准备了这几件新作,在创作书写时心态颇为平和。行草在鲁公的基础上将外延伸展至杨风子和何道州,楷书在墨法与字法的虚实上做些变化,都带着尝试的心态,希望能得到批评指点。

预想众道友书写的心声交响将共鸣于浦江之畔,充满感谢与期待。

草书《秦观-望海潮》
45cm×68cm  2024年


自作诗《池州醉后》
80cm×44cm  2024年


行草《孔尚任 六合石子诗》
30cm×92cm  2024年


篆书斗方
47cm×47cm  2024年


萧庆祥,书法学博士,九三学社成员,天津美术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创作研修班导师。倡导以中西比较之视野,容纳新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根植于诸体汇通,发掘书法创造力与新时代的精神价值。

在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中,藁草与行书是截然分明的两种书体,前者指向篆草古法,后者为近隶、楷的新体;至唐张怀瓘论书,两书体统称为行书;“鲁公三稿”,则是篆草古法与新法的结合,但就书写的畅达而言,篆草古法的作用更为明确。这是当下面对“稿书”的重要基础。稿书并非笼统的行草书手稿之类,她之所以成为最自由挥洒的书体,首先源于她的书写方式,也因此成为最近性灵的书体。

性灵既是最为内在的创造因素,如何形之为形式创造。关于此点,我想借用张荫麟先生的“情感出现论”。我理解为:“我”有一种莫名、难名的的情绪呼之欲出,但我只有通过书写将之倾吐,我的那种情愫不自觉引领着我,时而静谧、倏忽狂逸,她带节奏的将我过去的稳定打破,带入一种崭新的黑白光明境里,原来我的莫名的情绪是这样的……她在我最后一次收笔时出现。

艺术是件很私密的事
20cm×28cm 2024


李白三五七言之一
20cm×68cm  2024


李白三五七言之一
20cm×32cm 2024


草书将进酒局部
34cm×136cm  2024


彭作飚,山东沂水人,1993年深造于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现为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稿书,顾名思义就是作者的草稿,如颜真卿《祭侄文稿》、王铎《草书诗稿》等,都有多处涂抹改动,文字结构纵横歪倒,墨色变化极为自然。草稿只是底本,不是为了传世,其私密性强,书写起来心态放松;正式的创作多少都带有矜持感,古来文人莫不如此。

本次展览我提交的四张小品不免带了些刻意,但也是真实的反应。禅宗说:“起心便错,动念即乖”,要求做到真心本性不相违背;“念佛就是无念”,其实无有妄念就是正念,自然契入真如是高等的境界。

秦陶文选
45cm×41cm 2024年


《张迁碑》跋
41cm×45cm 2024年


汉庐印稿
41cm×45cm 2024年


《平津读碑记》选抄
41cm×45cm 2024年


韩瑞,河南汤阴人,美术学博士,艺术硕士,文学学士;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教师(2016—2021),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书画艺术专业学科负责人(兼)。

我焦虑、恐慌时感到口渴、说不清哪出的肌肉在跳动、偶有四肢的颤动,那感觉清晰、微妙又生动,却无法记录,我只能在过去之后回忆,而回忆却愈来愈模糊——愈是模糊,愈是极力想将它忆起,这中间需要一个“中介”将“此刻”留存,书写作为这样的中介于我而言或许再适合不过,也因此,这或许是一种相对私密的记录,只关于自己。

基于此,我写字关注自己总胜过腕下对经典的记忆,我总是把自己浮在纸上,将“即兴”留存——习气一堆、漫卷病笔。

同时我又很珍视那些曾经诚实的“自己”。所以检点过去似乎是一种酷刑,像是那个我试图留存的自己在审判着现在的自己,是不是已然悄悄变成了过去最厌恶的躯体。

元人诗
27.5cm×34.5cm 2024年



博尔赫斯诗
20.5cm×15cm 2024年


奥维德我为什么要歌唱爱情而不是战争
33cm×40cm×2 2024年


稼轩词一曲

97cm×35cm 2024年



书法秘笈
努力做最专业、权威、贴心的书法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