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无字史书”的它,你了解吗?

民生   2024-11-21 17:54   贵州  

毕节苗绣作品

毕节手造







毕节苗绣


苗绣是一种绣艺,是苗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生动表现。苗绣的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苗族同胞的勤劳与智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瑰宝。

苗绣何以被喻为“无字史书”?这是因为苗绣中精美的图案,记载着苗族的祖先故事、迁徙历程和生活习俗等重要信息。苗绣就像一部无声但却生动的史书,向世人展示着苗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在毕节,苗绣分为挑花(数纱绣)、缠绣、绞绣(马尾绣)、堆绣、锁绣、贴布绣等,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地域不同支系的刺绣有所差别。

挑花的运用以纳雍箐苗服饰为代表,挑针细节繁多,其刺绣纹样以“鸽子花”为主,组合龙(十十十十)、蝴蝶(※)、江河(≌)、人(♀)、鸡冠花等,反映着苗族同胞的民族历史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纳雍箐苗刺绣以其精美的工艺、独特的图案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凝结了箐苗支系妇女群众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和造物智慧。目前,纳雍箐苗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

绞绣又称马尾绣,黔西、织金等地多使用此种绣法,其绣品主要为背扇、服装配饰和日用品等。

织金苗绣向来以精细著称,当地的马尾绣又称为“马尾盘线绣”。在刺绣时,作线先行,用马尾做芯,将彩线、棉线或家麻绕线,将线形成图案的边缘,一边绕花瓣形状一边用针线将其固定,然后将这种彩色绣线盘绣于花纹的轮廓上,中间部位再用多根彩色丝线编制的扁线填绣,这样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

毕节苗寨织布

黔西的苗绣与织金略有不同,当地的苗绣以花纹布置严密、色彩对比强烈、图案花纹多种多样著称。

在苗族绣娘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过程中,毕节苗绣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成功实现了旅游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在绣师的一针一线间,一根根纹路、一幅幅图案栩栩如生跃然于绣布之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和“指尖上的芭蕾”,这两者都是对织金苗族蜡染刺绣的赞誉。前者反映了织金苗族蜡染刺绣在工艺精致程度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了苗族绣娘们超凡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后者形象描绘了在制作织金苗族蜡染刺绣时,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和韵律,赋予了蜡染作品生命力和灵魂。

展示毕节苗族服饰

杨晓珍是织金苗族刺绣和蜡染的传承人,1996年时,没有出过远门的她一番犹豫后带了几十幅作品,经过多次辗转来到贵州凯里苗绣市场,没想到她的很多作品被外国游客当场收购。

这次特别的经历,让杨晓珍看到了苗绣所蕴藏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推动杨晓珍的刺绣作品突破传统苗绣的思路。她将当地传统刺绣与贵州各地的苗绣工艺进行融合创新,在保护老纹样的基础上研究创造新纹样新技法,并顺利嫁接至球鞋、丝巾等周边产品,海内外订单纷至沓来。她的苗绣产品曾获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等,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12年,应中国美术馆邀请,杨晓珍作为传统手工艺师前往日本,参加为期40天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文化交流,来自大山里的苗家绣娘站在了国外顶尖大学的讲台上,向观众讲述毕节苗绣及其背后的中国故事。

在黔西市化屋村,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绣娘”,一直致力将苗绣推向市场。她始终坚定认为,苗绣应从制作传统服装向输出苗绣产品和苗绣元素转变。

2021年,杨文丽组建了苗绣设计团队,将传统与时尚巧妙融合,不再局限于生产民族服饰,而是把刺绣蜡染融入抱枕、钥匙扣、衬衣、T 恤等各类文创产品中。

在她的努力下,传统的苗绣被发掘出很多“时尚因子”,通过将传统苗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化屋村的古老苗绣焕发出蓬勃生机。同时,杨文丽还积极探索线上销售,开展直播带货,让藏在“深闺”的苗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苗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苗绣的美,不仅是来自它的繁复精湛,更来自一种充满生命情感的态度。一针一线的缩影,是山川的轮廓,花草的盛开,鸟兽的徘徊……一代又一代的苗族绣娘将它们融入生活,接力传承着苗族的文化 和历史。

如今,苗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它对于研究苗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同时,苗绣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温馨提示
毕节试验区的粉丝朋友们: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再次改版,订阅号消息不再是按时间发布顺序展示给用户,没有被星标的账号,粉丝很容易错过推送!

如果您想及时收到毕节试验区的文章,请一定要将我们设为星标账号哦(如图所示)

如何设置星标?→→点开公众号名片,点击右上角“…”,再点击“设为星标”即可。

编       辑:侯宏宏  穆菲琳

编       审:孙良贵  李金贵

监       制:杨   超

总  监  制:李   霓

来       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风物毕节》

新闻热线:0857-8617733

投稿邮箱:bjsyqzz@163.com

毕节试验区
中共毕节市委机关刊,毕节试验区重要宣传舆论阵地,传播试验区重要新闻,挖掘本土文化,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