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文明古国,古陶瓷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载体,而其中的跳刀纹,是中国陶瓷特有的装饰技法之一,这来源于早期陶器和原始瓷器中纹饰刻划的一种。
最初的“跳刀”肌理纹,原先是用麻布敲打上去的,把麻布上有规则的肌理纹敲打到胚胎上面烧制而成。接着,古代工匠在修坯、利坯时,无意间发现游走于坯体刻削时出现的、颇具写意性的跳刀痕迹,一行行的浮雕刀纹抽象有力,运用手法、刀和旋转的速度去控制,留下深刻的纹理,具有篆刻金石的风味。
跳刀纹类型的器皿大都是罐、钵、尊、执壶、盖罐、杯等轮廓线像外突出的器型。其原因除了因为实用器器型大部分都是向外突出,还因为器型的外部轮廓线内凹,会不容易跳刀,有些有口部的内凹转折,转折处几乎没有出现跳刀纹。跳刀纹集中出现在器皿的肩部、 腹部,有长短之分,肩部这种趋于平坦的地方,跳刀纹理较长,腹部这种起伏比较大的地方,跳刀纹理较短促。元代以后,跳刀纹工艺的瓷器就消失不见了,因为时代审美不同,后代人们以浅浮雕、哥窑开片装饰为主流。如今,青瓷与跳刀的融合,富有变化的线条融汇温润似玉的釉色生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拙朴天然的艺术魅力。
跳刀纹瓷罐(宋)2005年管城回族区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宋墓出土。直口,短颈,弧腹,圈足。口部擦釉,内施褐釉,腹施跳刀釉,外底圈足无釉。器面以白釉作底,外施跳刀纹酱色釉。口径7厘米,底径5.6厘米,高8.8厘米。现藏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跳刀纹再次活跃于东方人文气韵的审美中,给人富有理性的美感,愈加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策划:区委宣传部思想道德建设科
中共管城回族区委宣传部
编辑 丨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