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论文主范畴层级关系的三种呈现方式

学术   2024-11-29 21:01   山东  

 这是 科研写作研究所 的第 3431 篇原创文章 


关于科研写作研究所

CSSCI设计者、长江学者苏新宁教授领衔的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基地“论文写作指导”、教育部COSE平台“论文写作能力”两门课程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


扎根理论研究中,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是核心步骤,二者需保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但是实际写作中常出现构建的模型与前文范畴不对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模型中除了呈现前文提炼的主范畴、初始范畴外,还会呈现一些代表主范畴层级关系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呈现会让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相互作用更清晰,但是如果前文提炼范畴时未介绍这些层级关系而直接将其呈现在模型中,就会导致前后不对应,逻辑存在断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总结了三种呈现主范畴层级关系的写作方式,供大家参考。
一、在选择性编码处交待主范畴逻辑关系内涵
扎根理论的选择性编码是编码的最后阶段,在这一级编码中一般要交待完整的“故事线”并构建模型,以便将各范畴串联起来。这时为了呈现脉络的完整性,“故事线”以及模型构建时经常会介绍各范畴的层级划分、关系归类。比如,几个代表影响因素的主范畴各自又能体现内因、外因、前提、保障之类的层次,如果前面仅提炼了几个范畴,而这里却直接去介绍有这几层关系,则显得少了一层范畴、逻辑的提炼。因此,在“故事线”前,需要先对这些关系进行介绍。
以《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与理论逻辑: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2期)为例。该论文在选择性编码“故事线”交待前,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主范畴的“典范关系”,介绍了“典型关系结构”和“关系结构内涵”两列内容,在“关系结构内涵”中提到了“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过程因素”“效益”等关系,将主范畴与研究问题的关系进行分类。然后才开始介绍“故事线”,在“故事线”中概括了这一关系(“创业环境是外部情境要素,创业者特征和创业资源是内在驱动要素,创业战略和创业学习是实施过程要素”),这样构建的模型中呈现“外部”“内部”“过程”“结果”等逻辑关系就变得合情合理,与前面的范畴也能相对应。
二、在主轴编码处直接按照逻辑关系提炼范畴
大多数扎根理论编码中,核心范畴通常会提炼为一个统领性、牵引性的要素,比如常以研究问题作为核心范畴,核心范畴的提炼相对简单,而主范畴的提炼就变成了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后续阐释时都以它为主,主范畴提炼成什么要素、具备什么关系,往往决定着是否能回答清楚研究问题。在提炼主范畴时,为保证关系的清晰度,有作者也会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去提炼,但这并不代表理论预设,而是某些研究问题本身就遵循着一定的逻辑。比如,我们想了解某个事情的发生,自然就会想到要了解它的“前因后果”,这条完整的逻辑捋清楚,可能才会知道事情的全貌。
主范畴提炼时也可以参考这种逻辑,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去提炼,并直接列出主范畴的层级关系。以《年长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过程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2年第4期)为例。该论文研究的是“过程模型”,在主轴编码处提前交待了该问题的“行为过程遵循着‘动机 →行为→结果’的模式”,在提炼主范畴后,也是直接将各主范畴属于哪个逻辑类别直接列表呈现,没有再过多解释。因为提前交待了遵循着这三层逻辑,所以直接将它们进行分类也并不突兀。值得一提的是,该论文在文献综述环节,便是按照“动机-行为-结果”等方面进行的文献梳理,这也为编码时也遵循该逻辑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依据,这样编码时直接呈现主范畴的层级关系也变得更为合理。我们在编码时如果也遵循某个常识性逻辑,或是参考了某理论逻辑,也可以模仿此种写法。
三、在模型阐释中先进行整体逻辑的介绍
除上述两种方式外,还有很多作者习惯性在模型阐释时才去写主范畴的层级关系,但往往就是突兀地呈现这些关系,就变成了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前后不对应、逻辑断层的问题。在模型阐释处介绍并非不可以,只是要让前后内容更递进。
以《民族高校管理类教师胜任力结构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6期)为例。该论文按照扎根理论的常规步骤,逐步介绍了三级编码各自提炼的范畴,并依照得出的各范畴绘制了模型图,模型图中没有呈现额外的层级关系等内容。但是在模型阐释时,优先拿出一小节介绍了“民族高校管理类教师胜任力模型结构关联关系”,单独画图呈现了“民族高校管理类教师胜任力结构层次模型”,将各主范畴的层次类属直观呈现出来。随后依照此图,对各范畴的层次关系进行了详细解释。这一小节内容相当于模型整体逻辑的总结性内容,后续则又分条进行了详细阐释。这种“总-分”结构,也可以参考。

小结
以上为主范畴层级关系介绍的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并非各自独立的,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比如,主轴编码按照一定逻辑关系提炼范畴后,选择性编码中进一步交待关系结构内涵;选择性编码中交待关系结构内涵后,模型阐释中也可以先进行一个整体逻辑的阐释,再分述,总之,这些写作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以让自己的内容前后递进,不突兀,逻辑能自洽为目的。此外,以上是基于对主范畴又进行层级结构划分的前提下的写作路径,如果不需要特别强调范畴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所得出的答案都是并列的,比如,认为某问题有五条策略,有五个影响因素,这些范畴不分先后,则不必一定要对各主范畴再进行层次划分,有哪些主范畴就在模型中呈现哪些内容即可,这也是一种更简单、直观地写作方式。

作者:施利娟(科研写作研究所编教研总监助理)

欢迎转载,请联系后台开白


科研写作研究所
CSSCI设计者、长江学者苏新宁教授领衔的百万博士青椒科研写作实训基地,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基地“论文写作指导”、教育部COSE平台“论文写作能力”两门课程招生培训机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企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