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1年的秋天,石永全站在油坊,看着那个印章上的名字愣住了。
立马打了电话,没多久,军长刘海清连夜赶来。这名字让他们所有人都无法平静——井玉琢。
从战场到农田的井玉琢
井玉琢9岁那年,开始跟着父母要饭,给地主放猪放牛,双手粗糙,肩膀因挑担子,压出了深深的痕迹。
20岁,井玉琢和家人,逃荒到黑龙江的勃利县七台河屯。
1948年,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东北,听说共产党带领百姓翻身做主,他动了心。
那年,井玉琢加入了解放军,同年光荣入党,从此,井玉琢的命运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广西剿匪,每一次战斗,都冲在最前面。
立功11次,每一个战功,都是用生命拼来的。
战友说,井玉琢是个拼命三郎,不怕死,前面有枪林弹雨,他也往前冲。
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井玉琢跟随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加入了著名的松骨峰战役。
战况激烈,美军的炮火如雨点般砸向阵地,井玉琢所在的三连坚守在山坡上,誓死不退。
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地打退敌人。
战友一个个倒下,井玉琢也身负重伤,咬着牙坚持,直到最后一颗子弹打出,才倒在了战壕里。
伤重的井玉琢被朝鲜人民军发现,紧急送往后方医院救治。
等到他康复过来,战争已经过去了,志愿军部队也退回了国内。
井玉琢没有再回到部队,而是选择回乡务农,默默无闻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沉默的英雄回乡务农
1952年,井玉琢回到了家乡七台河,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在战场上的经历,甚至连家人也不知道他曾立下多少功勋。
乡亲们眼中的井玉琢就是个普通的农民,面色黝黑,手上布满老茧。
田地里,和其他村民一样,挑水,插秧,耕地,秋天收割稻谷,干活很拼命,邻居都说:“这老井,真是个不怕累的人。”
40年,井玉琢从未提起过战场的事,也从未提过松骨峰的功勋。
村里人都觉得,他是个沉默的人,在工作中,却是大伙儿的榜样,1970年代,农村机械化生产逐渐普及,井玉琢主动学习机械操作,成为村里都夸赞的拖拉机手。
开着拖拉机,一年四季不停地在田间忙碌。
村里要修路,井玉琢第一个报名;水渠要疏通,又是带头人。
村民们推举他为生产小组长,井玉琢却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带头不带头不重要,活干好了就行。”
井玉琢从不多说话,只是埋头苦干,他的简朴也让村里人心生敬佩。
家里能用的东西绝不丢,坏了的锄头、破了的簸箕,井玉琢总能修修补补再用上几年。
也从不浪费,吃饭的时候,连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拾起来吃掉。
村里评劳动模范,被选上了九次,但每次表彰的时候,都站在角落,笑着看别人领奖。
一次,村支书和他聊天,忍不住问:“老井啊,你在部队那会儿到底干过啥?”井玉琢只是摇摇头,笑了一下:“都是过去的事了,咱现在就是种地的。”
豆油坊的重逢与震动
1971年秋天的一个下午,石永全带着一袋黄豆,来到村里的油坊。
石永全是个退伍兵,习惯性地和油坊的社员寒暄了几句。
正在这时,看到了那个负责打油的社员——一个脸上和手上布满烧伤疤痕的老人,正在拿着印章盖油票。
石永全随意地扫了一眼,目光却忽然停住了。
那个印章上,赫然印着三个字——井玉琢,石永全一瞬间心跳加速,再也顾不上豆油的事,匆匆走出了油坊。
石永全在部队服役的时候,听过不少关于松骨峰战役的故事,知道井玉琢的名字,更知道他是松骨峰的英雄。
可是,部队那时候一直说,井玉琢已经在战斗中牺牲了。
石永全回到家,赶紧找了个电话,联系上了当时的38军军部。
消息传到刘海清军长那里时,已是深夜。
刘海清几乎没有片刻犹豫,立刻决定连夜赶往七台河。
对刘海清来说,这不仅仅是寻找一个英雄,而是对松骨峰那段记忆的重逢,也是对部队曾经战友的交代。
次日一早,刘海清军长带着几名随行人员,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井玉琢所在的村庄。
找到油坊,看到了正在干活的井玉琢。
刘海清一眼就认出了他,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了井玉琢的手:“你真的是井玉琢?”
井玉琢被突然到来的军长,弄得有些不知所措,还是点了点头:“是我,我是井玉琢。”刘海清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我们一直以为你牺牲了,这么多年,我们都找不到你。”
井玉琢看着军长,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道:“我没什么好说的,能活着回来,是运气好。那些兄弟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英雄的选择与精神的传承
刘海清军长当场表示,希望井玉琢能回到部队,由部队来照顾他的生活。
井玉琢拒绝了,他说:“我习惯了这儿的生活,种地、干活,这些是我能做的。我不需要特殊照顾,国家有更多需要照顾的人”。
刘海清劝了几次,井玉琢都摇头。
眼神平静,带着些许的坚定:“我能自己照顾自己,我也想为村里人多做些事。”刘海清无奈,只好尊重他的选择。
但也决定,不能让这样一个英雄被埋没在乡间,立即联系了当地政府,希望能为井玉琢改善生活条件。
很快,当地政府为井玉琢盖了一栋新的砖瓦房,把他从简陋的草房里接了出来,生活上也给予了特别的照顾。
井玉琢依旧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继续在田地里劳作,继续开着拖拉机,为村里干活。
妻子笑着说:“老井啊,换了新房子,他还是那副样子,穷日子过习惯了,舍不得歇。”
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知道,那个每天在田间地头忙活的老人,原来是抗美援朝的英雄。
有时候会聚在一起,听井玉琢讲过去的故事。
井玉琢讲得不多,讲的也很朴实,他说:“打仗的时候,就是拼命,没别的想法。后来能活着回来,就得好好活着,把活儿干好,对得起那些没能回来的人。”
有个小伙子忍不住问:“井大爷,你这么厉害,怎么不告诉大家呢?”井玉琢摇摇头:“告诉了又能怎么样?英雄不英雄的,干活的人最踏实,咱得好好干。”
英雄的光芒,有时候并不需要闪耀在人前,井玉琢用他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故事被当地人传开了,成为七台河的传奇。
井玉琢的简朴和坚毅,深深地影响了这一代人。
村里的小孩子们看到了他,就学着捡起掉在地上的谷粒。
大人们也不再乱扔工具,坏了的东西尽量修补再用。
井玉琢的精神就这样,在这片土地上传承了下来,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显赫的勋章,但他的身影,始终矗立在村人的心里,成为一道不朽的风景。
井玉琢,松骨峰上最坚韧的战士,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方式,继续着那场属于他的战斗。
他说:“英雄不需要特别待遇,只需要踏实地活着,干实事。”
这样的井玉琢,正是那最朴实也伟大的力量,来自泥土,回归泥土,却留下了无尽的敬仰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