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史】“坚持大历史观”是基本经验

政务   2024-11-06 17:09   辽宁  

构建“面向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的新中国史叙事体系,“坚持大历史观”是基本经验


“面向历史”就是如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守历史进步的立场,锚定新中国历史发展方位,客观书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画卷。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贯穿其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聚焦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艰辛历程,指明再创历史新辉煌的奋斗方向,要更加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锚定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发挥党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坚守历史进步的立场,继续推动历史前进。

在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或重大或微小的历史事件对其演进方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对其中蕴含的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必须从客观历史进程出发,抓住其中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比如,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曾遭遇“大跃进”的严重挫折,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这一全局性失误,但对曲折性的认识应该置于前进性之中,即使在“文革”这样的错误路线占主导的时候,也并不是一团漆黑,社会建设、国防科技、外交工作、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此,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强调:“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历史细节浩如烟海,历史脉络盘根错节,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首要任务。科学认识新中国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要处理好新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主流”事件与“支流”事件、成绩成就与失误曲折的关系,这应该由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其总体进程来确定,要将其视为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来看待。毋庸讳言,新中国历史进程中成绩成就与失误曲折相交织,但不能抓住探索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大做文章,借以淡化甚至全盘否定已经取得的历史成就。在“主流”与“支流”、成功与失误的矛盾关系中,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才能使新中国史叙事构建起有“意义感”的完整的历史图景。因此,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发展表象,厘清新中国史的发展脉络,探讨新中国史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是新中国史叙事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构建“面向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科学化的新中国史叙事体系,“坚持大历史观”是基本经验。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强调从历史的长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广覆盖、世界文明进步的宽视野,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特定历史阶段。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贯穿其中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集中体现了大历史观的核心要义。坚持大历史观,就是要从整体上认识新中国史,从整体上认识主题和主线的历史连贯性,需要把新中国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在起草第三个历史决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全面总结和突出重点”“总结成就和分析失误”“已有结论和最新认识”这“四大关系”。这种体系化思维给新中国史叙事体系构建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大历史观,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从整体来把握新中国史叙事。

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生过许许多多对历史发展与演化有不同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也不一样。比如,研究新中国社会保障史,既要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所发挥的托底功能,更要考察诸如废除农业税这样的系统性政策的辅助加持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新中国史的过程中,必须以大历史观为指导,从整体上认识主题和主线的历史连贯性。从历史的本质来讲,一切历史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在大历史观的指导下,从整体上认识新中国史主题和主线的连贯性,才能深化对历史规律性、经验性的认识。

坚持大历史观,就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述史论事。这是学术研究的需要,更是尊重新中国史学科自身特性的必然要求。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充分表明,坚持大历史观对于深化新时代的新中国史研究始终是第一经验。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4期

警讯
发布警营消息,和谐警民关系,聚焦基层警事,共筑平安阜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