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寻味人生,清欢至味

幽默   文化   2023-02-22 18:00   河北  

文 | 美物计




人生缘何不快活,
只因未读苏东坡。

提到苏轼,
你第一反应,会想到什么?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还是赫赫有名的东坡居士,
亦或是那句被网友调侃的“怀民亦未寝”?

当然了,如果你也是一位“吃货”,
或许还会想到这位大诗人的另一重身份
——美食家。


01

东坡肉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苏轼成长于书香门第,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苏轼少年得志,
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试,
因其文风洒脱清丽,
一举名动京师,
声名大噪。

后虽因母亲离世而回乡守丧,
但再举回京之后,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
为第三等, 
实乃“百年第一”。
一时拜官受封,
风头无量。

然而一切的转折,
始于元丰二年的盛夏。

1079年,
苏轼四十三岁,
调任湖州知州,
因朋党之争受到牵连,
上任不过三个月,
就被逮捕,押解京师,
这便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一夕之间,
少年登科恍如昨日,
今朝枷锁却又上身。
即使最后侥幸免得一死,
苏轼也被贬黄州,
成了一个职位低微的团练副使。


富勒曾说,
火焰是从木头里,
给自己松绑的太阳。

苏轼,就是他自己的太阳。

宋朝牛肉禁食,
羊肉最受欢迎,
而猪肉则因膻腥味重不受欢迎。
苏轼初到黄州时,
便发现此地的猪肉价格尤为低廉,
他大喜,
将这些不受待见的猪肉当成了宝。


将猪肉大火炖煮,
辅以浓油赤酱调味,
出锅后猪肉酥烂而形不碎,
香糯而不腻口,
味汁醇厚,
瘦而不柴,
色泽红亮,
怕是穷尽天下词汇不能道其美味,
也难怪苏轼写到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胸怀宽广,包容万物,

方是人生真气度。

锦绣过往,

到底不如手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食,

熨帖了肚肠,

抚慰了心灵。


平静,

何尝不是一种热情,

小火慢炖,

将往日煨得烂熟,

将心境煨得浓郁,

直到自己宠辱不惊,

笑看云卷云舒。



02
颍州淮白鱼

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
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
苏轼《赠孙莘老七绝》



在黄州蛰伏了多年之后,
1085年,宋哲宗即位,
苏轼复被召回朝中,
然而好景不长,
彼时朝中因变法一事,
新党与旧党斗得水深火热,
苏轼因与两党政见不合,
又遭诬告陷害,
难以在朝中立身,
为官不久,
便自请外调。

1091年八月,
苏轼抵达颍州,
开启了在此地八个月的短暂为官之路。


“我性喜临水,得颍意甚奇”,
屡次贬谪,
不但没有磨灭苏轼心头的热忱,
反而使久在樊笼中人,
幸得归返自然。


远城近山,都是人间。
豁达,
不是接受命运,
而是放过自己。
便是身在乡野,
也不过“竹杖芒鞋轻胜马”,
简装上路;
年岁渐长,
人生无再少,
也笑谈“门前流水尚能西”。


红叶黄花秋正乱, 

白鱼紫蟹君须忆。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
“颍州土贡有糟白鱼,
今淮河白鱼犹甲他处矣。”
颍州白鱼鳞色雪白,
身形修长如腰刀,
自唐代已成贡品,
宋代时名满天下。

将白鱼用酒糟、盐等调味品腌制起来,
随着时间的风干,
鱼肉水分流失,
肉质本身的鲜香便被激发出来,
再加上酒糟的酒香浸入鱼身,
用一方白瓷盘盛着,
上屉蒸熟,
揭盖一瞬,
鲜香与酒香夹杂着扑鼻而来。

竹筷轻轻一夹,
细嫩带着软刺的白肉剔骨而下,
绵密软刺被细细抿出,
将鱼肉慢慢地吮,
静静地品,
唇齿间满溢江鱼之鲜,
脸上不由得浮现出温存之态。


我们常问,
美景何在?
原来此刻,
随心而动,
不惧远山秋凉,
美景自在眼前。

03 
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食荔枝》



“故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自古圣人多磨,
苏轼的起落之路,
还远没有结束。

1094年,
苏轼被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
再次被贬至惠州,
更兼“不得签书公事”,
常人都不可不惧此处罚之重,
更遑论此时已经年近六十的苏轼。

然,虽“兄弟俱窜,家属流离”,
苏轼却仍“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在岭南的独特的风土人情中,
享受着生命的畅快淋漓。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苏轼第一次吃荔枝,
便对这小小果实的甘甜嫩软赞不绝口,
直言此物为天上仙子,
殷红的外壳便是“绛罗襦”,
洁白的果肉自然是美人的“白玉肤”。
更是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名句传世,
极尽溢美之词。


但事实却不尽然,

岭南之地,

在当时被认为莽荒偏远,

瘴气弥漫,

所谓的“日啖荔枝三百颗”,

也不过是苏轼不懂当地方言,

把“一啖荔枝三把火”误听而写。


生活,

似乎从未放过这位一生坎坷的老者。

而苏轼,

也从未向生活低头。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荔枝的肉,
不像经历了霜雪的山楂和梨子那般粗糙,
反而入口缠绵,
软糯留香。
它仿佛将所有坎坷都抵御于粗糙果壳之外,
剥开果皮,
莹白果肉便争先恐后溢出来。

或许,
苏轼喜爱荔枝,
也不仅仅是因为果子的甘甜,
而是果实如人,
纵经雨打风吹去,
也未改半分赤子之心。

立于高山之巅,
方见河流奔腾;
长于群峰之上,
更觉长风浩荡。
生活的答案,
就在生活本身之中。


人间有味是清欢。
何谓清欢?
拆开来讲,不过两词:
清淡,欢愉。
不是大喜,
不是狂欢,
只此一味淡如春水,
又兼为人间至味。

它是苏轼一生起起落落终于悟出的道理,
曾经年少,
鲜衣怒马,
也曾一日看尽长安花,
山珍海味尽收杯盘。


后遭贬谪,
辗转数遭,
见得猪肉价贱,
银鱼鲜美,
瘴气弥漫之地果肉甘甜。
几度沉浮中,
璞玉终被洗去满身铅华,
道得一句,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而今,清茶淡野里,
更有人间清欢之味。

本文「美物计」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本号文章,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阿瑶的旅行
梦里想去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要抵达,带上诗意的灵魂,和瑶瑶一起,踏遍山河,发现每一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