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绵延传千古——解码上蔡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摘   2024-11-18 18:36   河南  

蔡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拥有长达五百年建都史的蔡国故城,历经西周和春秋的漫长岁月,曾经是谜一样的存在。  
如今烽火不在,车马归于沉寂,历史跨越了3000年,作为迄今保存最完好的西周古城,依然伫立在古蔡大地的蔡国故城,向世人讲述着这片土地曾经发生的故事。  
而发端于蔡国故城望河楼的重阳节,向人们展示着来自古老传统的独特魅力,这里的众多传说与遗址,发挥着以史为镜、以史鉴今的积极作用。  
东岸桃核雕花尽显刀下功夫,“雕花扣王”的后裔们推陈出新,在小小桃核上书写三百余年的精湛技艺。曾几何时,“白云翁”曾在南方的黉学蒙馆几乎成了毛笔的金字招牌,而它的发端地就在上蔡杨集。  
上蔡古称蔡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蔡国的立国之地、海内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中国重阳文化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千年古县。历史上,秦风楚韵在此交融,儒法思想在此交汇,涌现出了李斯、翟方进等一大批先贤。在蔡地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说明早在5000年前,蔡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蔡国故城——烽火连天照月明
在上蔡县郊,立着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这一次,蔡国故城几个字穿透历史的迷雾,将一座记忆之城、历史之城推向今人的面前。  
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上蔡城成为楚国方城之外的军事重镇,西通方城、东通沈项、南通息、东北通陈、北通郑。  
蔡国故城整座城池呈长方形,南北略长,东西稍短,面积8.86平方公里,东西略短,南北稍长。据清康熙年间撰修的《上蔡县志》记载:“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其形如山……”  
蔡国故城有9座城门,南面三座、东西北各两座,有瓮城、门卫房,内有宫殿区、作坊区和居住区,外有护城河、蔡侯墓及贵族墓葬区等。西、南城墙现保存较为完好,城墙为黄黏土夯筑。故城西垣高台之上有蔡侯望河楼,北垣有烽火台。古蔡国的手工业作坊区分布于故城内外,其中制骨作坊区在宫殿区东北。在制骨作坊区曾出土过针、锥、簪、镰等骨器。陶窑遗址在故城南部,里面布满了红烧土和春秋时期的陶片。城内还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两处,出土了炼炉和铜渣。  
谁也想不到的是,蔡国故城作为西周和春秋时期蔡国都城,长达500年。  
1996年,蔡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以前,上蔡就有了驿站,以利交通,通达天下。“上蔡城边雉兔肥,满川桑枣绿成围。东门牵犬无穷乐,谁谴君侯不早归。”这是元代诗人陈孚《上蔡县驿》中的诗句,也昭示着当时的上蔡县城交通的繁华。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丞相李斯《谏逐客书》的这些话如今听来也是直抵人心,他的老家李斯楼就在蔡国故城的西南部。  
蔡姓源于蔡国,已成为海内外蔡姓的共识。如今蔡姓家族遍布世界,每年都来寻根拜祖,拜谢蔡氏祖先。  
“孔门六贤”——一段写入历史的往事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酣畅淋漓的论述: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据《驻马店通史》记载,周敬王三十一年(前489年),楚昭王听说孔子在蔡国,就派人迎接孔子入楚。孔子当时正在陈、蔡之间游历,并期待通过自己的游说能够把自己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为国君所用,但始终没有得到回应,故而不得志。当孔子带着弟子走到陈、蔡之间的郊野(今上蔡县蔡沟镇东)的时候,被当地人所围困。“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家语言》)  
当地人为何要将孔子一行围困于郊野呢?这是因为当时的陈、蔡两个国家的担忧,孔子在这里并没有得到重用,离开此地到了国力更为强大的楚国,那是如鱼得水。一旦得到楚国重用,担心自己会为楚国所不容。  
长歌当哭,是心怀抱负而不得的痛心疾首。“吾闻之,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愤励志之始?”孔子面对人生磨难的胸襟与面临泰山压顶不改其色的做法,是每一个求索路上遇到千难万阻最终冲破迷雾迎来新生人们的精神支撑。孔子让子贡两次逃出包围,最后向楚国求助得以脱围。
而孔子此时已经在陈蔡之间被困有三年的光景。  
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回鲁国后,收徒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这名垂青史的72门徒中,上蔡籍竟达6人。他们分别是漆雕开、漆雕从、漆雕侈、漆雕凭、曹卹和秦冉,被称为“孔门六贤”。  
同为上蔡县华陂镇人的漆雕开、漆雕从、漆雕侈、漆雕凭四人是怎样受到孔子赏识的不得而知,我们在郊野寻找那些传说。据当地人讲,孔子来到华陂遇到一个年轻人拦住去路,孔子的弟子子路就让他让一下路。这个名为雕漆开的年轻人就对子路讲,既然坐在车里的是个圣人,不如就让我问他一个问题。就这样孔子在一问一答中欣然认下这个聪明的年轻人为弟子。  
孔子对漆雕凭的评价也不低。孔子曾问他:臧文仲、武仲、儒子容哪个最贤?漆雕凭不卑不亢地回答:三个人各有优缺点。孔子评论说:这才是君子,说别人的优点“隐而显”,说别人的过错“微而著”。  
曹卹在唐朝被追封为曹伯,宋朝追封为“上蔡侯”。历史上称他“乐道。明义。”被誉为“得艺有成”的秦冉,在唐朝被追封为彭衙伯,宋朝被追封为新息侯。  
“孔门六贤”均来自上蔡,他们年少时深受当地深厚文化的浸染,后遇到孔子这位名师,最终在自己求索的道路上有了异与常人的道德高度与广博学识。  
重阳登高——黄花紫菊看花楼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九九重阳节发源于上蔡这片温热的土地。  
茱萸绛囊、菊花酒、重阳糕、白云翁毛笔、老粗布、烙铁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古蔡特色产品一次次乘着重阳佳节的东风,与世人见面。上蔡独特的担经舞、扁担轿以及传统的舞龙、舞狮、划旱船、秧歌舞也让古蔡质朴的民俗展现给八方来客。  
“重阳无伴独登楼,一望川原尽是秋。相国冢荒孤柏在,玩花台废野云浮。风高树叶萧萧下,水流龙潭细细流。无奈故人天气远,菊黄萸紫总生愁。”如今,位于上蔡县城西南的望河楼(又名看花楼),为“古蔡八景”之一“芦岗拥翠”描述之地。  
望河楼即蔡侯望河楼,是蔡侯望河之处。它的东边是蔡国故城的宫殿,西边是汝河故道。西周时期,老汝河经常泛滥。蔡侯专门在此筑台建楼,登高望河,故称之为“望河楼”,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时至今日,望河楼仍游人不绝。二门门额上题有“蔡侯望河楼”五个大字。两侧有副对联,上联:古蔡春秋处处锦绣堪入画,下联:重阳风雅篇篇珠玑皆为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为阳数,九九重阳。  
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载:“汝南(汝南郡,治上蔡)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桓景九日举家登冈山(上蔡芦冈,古名冈山),家禽家畜代人而死。之后,其家在九月九日,不宰禽畜,吃素过节。魏晋时,九月九日素食遂成节俗,称为素节。如今上蔡东部村民在九月九日仍然吃韭菜饺子。清康熙本《上蔡县志·风俗·岁时》:“九月九日作枣糕,相馈送,登高簪菊,饮茱萸酒。”  
重阳节俗缘起蔡地,中唐后才诏令为重阳节。岁时节俗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源远流长。如今的望河楼成为人们一代代记忆中的回忆,人们在金菊盛开的时节前来登高望远,看脚下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的沧桑变化。  
2003年,经省内外专家学者论证,重阳节习俗缘起上蔡。2005年12月1日,上蔡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上蔡重阳习俗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文化源远流长,上蔡作为重阳节的发祥地,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底蕴丰厚。近年来,勤劳、睿智、文明、诚信的上蔡人民坚持把发掘文化资源、提高上蔡品位、促进对外开放作为一件大事,连续举办重阳文化节活动,上蔡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如今,重阳文化活动在上蔡深入人心,滋润着古蔡人的文明素养;一批以挖掘、保护和传承重阳文化为主的精品力作迭出,延伸着古蔡人的文化底蕴,丰富着古蔡人的精神世界……重阳文化,让上蔡精彩动人。  
千年传承,彰显古蔡文化的积淀和厚重。保护发展,考量上蔡人的胆略和智慧。  
人文精神支撑经济发展。在经济加速腾飞过程中,重阳文化被赋予新的使命,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更丰富的内在要求。茱萸绛囊、桃核雕花等一大批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崛起,成为上蔡古今交融、经文并进新的路径选择。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积淀丰厚的伏羲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和重阳文化这五大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厚重的上蔡文化,更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朵朵奇葩,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天中晚报

版权说明

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上蔡县融媒体中心
上蔡县融媒体中心(上蔡县广播电视台)官方平台,集新闻、资讯、娱乐、服务为一体,让您足不出户了解上蔡的最新动态、重大事件、新闻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