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破碎,时间的抒情 | 艺术家:张修竹

民生   文化   2022-03-06 11:32   浙江  



9年前曾写文谈张修竹的水墨,他的水墨即非传统也非实验,有抽象的建构也有意象的婆娑,内容涉及有山水风景与女性的主题,风景或巴山蜀水或青藏西域,女性或窗前月下或抽象破碎,但越到后来越发现两者出现了奇妙的合体,山水的丘壑变为女性的躯体,我以为这里有着历史与自我的隐喻:一面宏大且浪漫,一面自我又抒情。





空间的破碎,时间的抒情 

 艺术家:张修竹

 

文|王军






巴蜀原乡


时间从不停留,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人类创造历史,但历史也塑造了人,且更多地是每一个体都是由先前历史所塑造的,人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塑造了时代以及时代中的我们。


70年前,张修竹出生于成都新繁,这里是远离中原的天府之国,自有一番地域的文化样貌,商周时期巫风灼灼精彩艳艳的“三星堆”毫不逊色于中原的商周文明,及至秦汉也依然保有蜀地巴族的特色,土风敦厚,虽“与秦同分,故多悍勇”,但也有“斑彩文章”的一面,且“好夏声,尚滋味”(《华阳国志》),唐宋以后这里依然成为文人墨客的探访之地,与中原的典章制度不同,巴蜀多感性原始色彩,在张修竹那里,巴山蜀水是他人生的起点与心灵的原乡。



2003 “巴蜀原乡的风景


张修竹少年时随祖父学中医,中学后随父亲学文学画,父亲张先模上世纪40年代就读于民国时期南京中央政治大学和中央大学艺术系,曾随张书旂、艾中信、黄君璧诸师学画。所以少年时的张修竹一面背诵《汤药赋》一面学画,且绘画有民国美术的传承也有建国后苏派的传承,中学时曾有疯狂痴迷列维坦的时期。时代总推人行,文革开始后父母下放劳动,中学毕业的张修竹作为知青前往乡村劳动生活,那时他对“劳动”到了近乎崇拜与痴迷的状态,插秧割稻、挖塘筑坝竭尽所能,仿佛只有把所有的力气用完方能磨砺与蜕变自我,体魄的劳累与内心的压抑只有在农闲用画笔描绘乡村时得到释放,他想慢慢勾勒出一个向往的美的原乡。


因着绘画的特长张修竹开始在农闲时被县文化馆借调画宣传画,并在1973年前往矿区同劳动同生活,1年后他创作出连环画《矿工组画》在四川的美术界崭露头角,受美术界陈大和、李少言、王伟等前辈推荐,之后10年他持续创作并以美术创作人才先后调入县区文化馆、成都市群众艺术馆与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1 巴蜀原乡 家园系列


1975年至1985年的10年里张修竹主要从事连环画与工笔画创作,连环画是建国后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成为绘画的重要表现载体,它有普及性故事性与娱乐性,且在文革结束后再次兴起,古代历史、小说故事、革命文学皆可入画。10年里,张修竹的连环画绘本有《神灯》《说唐》等数十种,多为历史故事,其技法多面兼工带写,笔力刚健,描绘的场景张力十足,此期张修竹对画面的掌控力与对构图的逻辑逐渐谙熟,绘画语言的磨练与对乡土的情感使他在1984年创作出工笔画《春意处处催刀尺》并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巴山蜀水的乡村与质朴勤劳的女性开始成为他绘画的主题。这也可以看作是他知青时乡村绘画的延续,有朴实唯美的倾向,原乡神秘如梦。




1980 《说唐》《说唐》 连环画


1984 《春意处处催刀尺》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文化的寻根


“85”新潮后,美术界油画的民族化与国画的改良主义开始转向现代主义语言、情感、精神的多向度探索,风格变得多样价值变得多元。四川也是这一转变的重镇,因工作的缘故在四川出版社任画册编室主任的张修竹已多与全国美术界的画家交流,他尝试转变,巴山蜀水之外可能有另一番天地, 1986年张修竹赴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进修班学习,开启他北上的“似水流年”。


在中国画研究院进修期间,张修竹曾得到李可染、叶浅予、何海霞、刘勃舒、王迎春、龙瑞等诸多名家指导,并与北京艺术思想活跃的同道们有着广泛的交流。他的画风也逐渐转变,由现实乡土唯美的工笔画转向浪漫大胆的现代水墨的探索,尝试将中国气象与现代表达相融合。这种变化在198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四川8人画展”中展现出来,虽仍是原乡的主题,但风景的内容树石花草房子开始变的抽象更符合语言自身的逻辑,构图更加饱满,大开大合,即细腻反复又笔力刀沉。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在1987年就已经被国外重要画廊代理推介。


1989《磨坊》 

李可染参观“四川8人”画展


关于的“原乡”的主题,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文化艺术的一大方向,不止于当年知青生活的情感所系,更多的是“文化的寻根”,西方文化的涌入让艺术家们更意识到本土文化复兴的重要,但又不能仅是表浅的传统文化符号,他们更倾向于走进民间扎根乡土,有一股阳刚、粗粝、原始、神秘之风兴起,如尚扬的黄土高坡,莫言的胶东乡村,贾平凹的商洛古道,张艺谋的《红高粱》等,此时张修竹笔下的巴蜀原乡的唯美气质开始向粗粝原始神秘转变。在这里,乡土的文化寻根也指向艺术本体的寻根与自我认识的寻根,乡土、艺术、自我是一体的。


上世纪90年代后,渐渐地张修竹的“原乡绘画”开始出现风景与女性的分离,或者变为巴蜀神秘的原乡大风景与乡宅内半裸侧身的女性。如《凝固的岁月》《家园系列》都是纯粹的意象风景;而女性则开始放大作为独立的主题表达,且变没有表情只有身体的结构,如《春华秋实》《月过中秋》。风景与女性多有朦胧神秘之感,即有分离派装饰色情,也有高更的原始浪漫。


此期,张修竹开始由绘画的热爱与乡土的依恋进入到更广阔的天地,明白为何而画的道理,并展开自我的文化寻根,不至于情感依赖,更多的是艺术的思考,以及自我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1989 女性与风景的主题


1989 女性与风景的主题




2001 女性与风景的主题




破碎之花


2000年以后,随着张修竹国外参加展览与考察的增多,他的视野更加广阔,创作进入更多面的探索,艺术创作愈加抽象,基本脱离“原乡”的神秘异域的主题绘画。一方面他的创作类型变得多样, 张修竹1991年伊始拜文楼先生为师学习雕塑创作,2002年开始纸塑的纤维艺术创作,2005年开始油画创作,2008年后在瓷区佛山始做陶瓷。另一方面,主题上更加大胆抽象,将抽象表现主义的风格贯穿于诸媒材中,形态上更加抽象至支离破碎,女性的主题更加放大,并且与风景融合,出现绮丽幽深的“另类模样”


2012 《包裹的秀色》 陶艺


2007 《包裹的秀色》 铜铸


2011 《包裹的秀色》 泥塑稿



2015 “破碎”的女性





2008 “破碎之花” 纸塑作品


以纸塑为例,巨大尺幅的白色花朵,起起伏伏反复堆叠卷曲,虽无色彩却以厚拙取势,气象连贯,如山川万仞,实有山水丘壑的褶皱之形,另再远观这巨大的花朵也似抽象女性躯体的局部放大,山形的主体与女性躯体的意象相合,感觉像是张修竹的有意为之,是脱开“原乡”表达之后对人性对自然的另类迷思:在模糊的山与女性的支离破碎中有岁月的抒情


2000年后,中国走上经济文化发展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远离乡土的现代人,离开故乡成为无根的现代人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离开川西故土10多年后,张修竹的创作虽然依然有对“原乡”文化寻根的情感依赖,但核心的方向与表达的方式更加现代性,转向现代性与现代人的“寂寥”与“畅情”的辩证表达。如他的作品《似水流年》《桃之夭夭》,有“畅情”的色彩与肌理,有激情斑斓酣畅淋漓的“彩色人生”之感,但这“情”“色”里面总有“寂寥”之音,它是破碎的无以名状的如云般的虚幻之感,这寂寥里有飘渺又沉重的同在。


2008 《似水年华



2014 《桃之夭夭


张修竹的陶艺也是如此,山形与女性躯体意象的组合,或者完全脱离她们,打破物象的界限,情感更加充沛饱满,表达更加直接与综合,有着纸塑与绘画的双重性,在平面上箱体上展开雕塑般的绘画,张修竹将这一系列作品称为"僭越一一重生"。瓷泥、铁锈,钢筋、水泥、塑形膏皆涂抹、镶嵌、钻钉其上,泥块经卷曲、切割、穿刺、泼釉、熏烧等造型与烧成,其过程酣畅淋漓其结果大气磅礴,且磅礴中有历史的遗迹之感,尤其熏烧痕迹悠远如远古走来,充满野性的原始神秘,使得狂放之外亦有幽谧。



2021 “熏烧与拼接



2021 “破碎与重


时光霍霍,时代更迭,历史的变换从不与人们打招呼,可生活依然继续,张修竹年逾七旬,他是与共和国共成长的一代,青年时经历知青岁月与文革10年,继而改革开放经济文化大潮迭起,这让他的艺术分为前30年与后40年,前30年受苏派美术影响,作为知青画家、连环画创作者生活在乡村与巴山蜀水间,创作是内心向往的唯美的现实主义原乡;“85”新潮后他赴京求学,受现代主义的熏陶,乡土一变成为文化寻根的精神原乡,他将景象与人物抽象化结构化,现实的景象开始融入自我的分析与情感的强烈投射;2000年后原乡不在,乡土远离时,现代人的精神故乡在哪,活色生香也罢、寂寥困顿有时,在张修竹看来,它们都成为生命中的“酒”与作品中的“张力”,丘壑自在心中。



2020 “青山路 心灵的原乡


2013 《天迹 》


年逾七十张修竹依然风风火火,穿行于成都、北京、佛山三地创作,酷爱美食,油炸爆炒、海鲜土味、爆辣荤素皆入口腹,他一面全身的投入色彩斑斓的生活,一面忠于身体的感知,记录时间记录时代,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支离破碎的意象,原乡的女性的皆有,成为他艺术主题的 “原形”,也可以看到心中丘壑的极大释放,曲曲折折光怪陆离皆有之,他是空间破碎的表达者,也是时间更迭的抒情者



2021 雪中的“破碎与重构”





 张修竹在上虞青 




泥墩




切泥









与泥的搏斗



泼釉





熏烧










熏烧、综合材料拼接





 张修竹上虞青作品:《僭越 ·重生》 























以上一组20件作品已由绍兴上虞博物馆

现代陶艺馆永久收藏"








简介:


张修竹,1950年6月生于四川新繁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先后在中国画研究院学习中国画人物、山水,师从文楼先生学习现代雕塑,现创作居住于北京、成都。









现代国际

陶艺中心


中 外交流之窗

世界青瓷之源




上虞青


网址:www.shangyuceladon.com

电话:0086-575-82973910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江西路617号


艺术|陶瓷|文化|>>>|研究|创作|交流



白明老师在上虞青陶艺中心和外国陶艺家交流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座落于素有“青瓷之源”美誉的上虞,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共建,系中国第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外陶艺家和艺术家自由创作与交流的公益性学术机构,由绍兴市上虞区龙盛青瓷文化发展基金提供支持。中国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清华美院陶艺系主任白明教授主持中心工作,每年邀请中外知名艺术家入驻研究创作。 



上虞青
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世界青瓷之源,中外交流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