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勇广电实战+官媒抖音变现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但并不代表人人都是记者。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设立这个专属记者的节日,体现的正是对这一职业的重视、敬意和鼓励,也是对其专业度的认可。
在当今的新闻传播中,主流媒体依然是主平台、主渠道,专业记者持续在发出高声量,最强音。但传统的记者形象也在被重塑,特别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一些记者个人“IP”,他(她)们在各大平台上的表现异常抢眼,既富有鲜明时代特征,又具有独特个人魅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真正做到正能量、大流量的双重叠加。这样的影响力得益于他(她)的采访形式、表达方式、作品样式和内容范式的不断创新和提升,同时互联互通的各类社交媒体使他(她)们的作品有了更多的触达和传播。以三位“现象级”的记者为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邹韵、《CHINA DAILY》的彭译萱和《新民晚报》的晏秋秋,我们可以看到主流媒体记者的类型化趋势和多元化价值。
邹韵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LEADERS TALK》栏目的双语主播,今年总台推选她参评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足以体现对她的嘉许。《LEADERS TALK》栏目的宗旨是“观察国际焦点,洞察世界风云”,访谈的是国际高端影响力人物。她的访谈兼具权威性和稀缺性、国际化和专业化、新语态和年轻态,再加上本人大气的“言值+颜值”担当,让这档“高大上”的栏目,曲高和不寡,在大小屏共振,并走进了很多年轻人的视野。总台对邹韵的官方评价是“全媒体、多语种、全流程、有自身独特优势又素质全面的新生代主播代表”。栏目开播以来平均每期触达2.14亿人次,栏目年轻用户占比达57.35%。近期在京沪高铁上采访挪威首相斯特勒的视频,更是创造性地完美组合起了人物、场景和谈话内容。
同样是国际传播,《CHINA DAILY》的记者彭译萱则是邻家女孩初体验的清新与松弛,供给了积极而友善的情绪价值。她的“小彭VOLG”独树一帜,以轻量化的叙事、体验式的创意、国际化的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向世界讲述世界。视频中每一个提问,每一次体验,每一串笑声都是“小彭式”的,云淡风轻、鲜活生动。在匈牙利跟中医学习中式推拿后直接上街“练手”;采访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从“人民大会堂种水果”话题切入,没有传统媒体时政报道的固定模式,再加上流利的英语表达,她的形象深入人心。现在的小彭已经有了专门的工作室,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总量突破200万,其中70%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与上述两位不同,《新民晚报》的记者晏秋秋则是论家长里短、能仗义直言的民生记者。9月份,上报集团将“2023-2024年度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年度特别奖”颁给了《晏秋秋工作室》,对他的评价是:一朝一夕,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情“记”民生。曾是优秀文字记者的晏秋秋,短视频录制场景简而又简,服装皆是生活日常,但出片率极高。他功底不凡,有着惊人的理解、归纳、表达能力,出口成章,对公共事件及时发声不捣浆糊,维护百姓权益实实在在,总能够满足大众朴素的愿望。除了短视频,还推出公益免费直播《秋秋百姓直播间》,旨在“点亮身边人,关注需要帮助的百姓”。10月11日重阳之夜,一场100分钟的登高送福直播,点赞超1200万,评论达3.1万。
这些具有个人“IP”特质的记者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产物。他(她)们有的是转型成功的传统媒体记者,有的则是直接扎进新媒体赛道的新锐力量,无论是对话类、体验式还是观点型记者,都为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在挺进主战场中“打头阵”。这些记者的身上有着共性特征:从记者个体看,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基本人设稳定,内容定位明晰,个人与作品间匹配度契合度高;从传播规律看,能在秉持真实、准确、客观的新闻准则的前提下,善于通过视频和语境的重构,在多个新媒体平台与用户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并快速响应用户需求,代入用户视角;从媒体机构看,能充分尊重、爱护和发挥记者个性,并给予充分赋能,将创新主体的自主性激发出来。无论是成立工作室,还是团队的支撑,好的创作生态保证了以记者个人“IP”为核心的好作品持续输出;从发展趋势看,广电和平面媒体的记者的角色边界更加模糊,对记者内涵容量的要求在提高,能集写稿、出镜、主持、评论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施展的舞台更为广阔。